谷雨别春
文瑞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雨生百谷,春和景明,万物复苏,草木葳蕤,大地葱笼,大自然展现出它最繁华绚丽的一面。此时,春天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远。谷雨,宛若春天最后的一次回眸,留给世人一幅绝美的画面。
诗人说,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抹春色。在春天最后的日子里,似乎所有的花儿都开放了。花儿们追着迅跑的春天,竭尽全力,绽放最灿烂的笑容。早开过的樱花、海棠花已然换上了新绿,桃花谢过甚至长出新桃,红色或黄色的郁金香或蔷薇花、紫色的紫藤、香水草,以及彩色的绣球花、牡丹花则开的正欢……竞相怒放的鲜花,把谷雨的天空点染得五彩斑斓。赣州的朋友告诉我,章江水与着水里的芦苇,枯了一冬又重新丰盈了起来。我居住的小区环境雅致,有小桥流水,岸畔的柳梢长长后飘起了柳絮,水里的蛙、树上的鸟也开始了咶噪。此外,沿岸还植满了玉兰、樱花和桃树,谷雨前后,暖风吹过,一棵棵树上的花朵释放完生命激情后,落英缤纷,花瓣如音符般从空中坠落,宛若下了一场花雨,把一泓清池铺满了浓稠的诗意。我的孙子热爱枇杷,小区里的每一棵枇杷树都与他稔熟,从正月开花到五月果熟,他隔三差五要去巡视一回。三月底,他发现枇杷花里迸出了小枇杷,谷雨时,他发现小枇杷变成了“母枇杷”。我告诉他,谷雨一过,五月,枇杷就熟了。
画家说,谷雨是大地的一幅暮春图。这个时节,近水清冽,远山如黛,细雨蒙蒙,一切景物都被一层薄雾笼罩,高楼若隐,小桥若现,随便裁剪哪个空间,都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谷雨那天,我去接幼儿园放学的孙子,他指着对面的上海图书馆东馆说,“爷爷看,那边云里有光!”童言有趣,云雨缠绕了楼,却封闭不了楼里的光。光让城市有温度,也让暮春景致如画。还是那天,孙子指着杜鹃花,问我这是什么花?我告诉他,是杜鹃花,又叫映山红,爷爷的老家赣州漫山遍野都是这种花。孙子问,为什么漫山遍野?我说,赣州的春天最喜欢它。
作家说,谷雨是春天的一次告别。看着春渐渐远去,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忧伤。我们惋惜那些即将逝去的美好春光,也期待着瓜果飘香的夏秋的到来。在这个过渡的时刻,我们的心情复杂而微妙,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今年,我偶然发现了樟树的一些细节,从入春直至谷雨,这期间樟树落籽、开花、换叶,这些程式性动作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我喜欢在花木路樟树构就的绿阴下行走,踏着缀满落叶的步道,仰望那稠密的枝叶,一边寻找那淡黄色的小喇叭状的花朵,一边为那老叶与嫩叶夹杂而生的樟的生命行状生发些感慨。我遐想,当最后一片嫩叶长出时,会不会也正是最后一片老叶落下的时刻,生命间的告别在谷雨时节的演绎究竟有多情与壮烈?
谷雨时节,万物有灵,生意盎然。记得谷雨那天下午,我正行走在古老的北蔡镇严塘,忽感春动,天空深邃处发出滚滚雷声,响声唤醒了河龟及所有蛰伏的动物,也唤醒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的土地与种子。我以为,此刻的欢欣当交付给冬藏的动物们,地面上一个个幽暗的洞口,肯定有一双双警觉的眼睛在向外观望,草木下一丝丝幽深的隙缝,肯定被一缕缕阳光的射线往土里探去,虫蛇的身子开始蠕动,土地的肌体开始活动。此刻的欢欣还当交给去年就贮存下来的种子们,我们家灶前的蒜头、老姜发出了嫩芽,孙子种在阳台花盆里的洋姜也长出了绿苗,暖风一吹,一天一个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从自家阳台向远处眺望,看得见连绵的铁塔,铁塔下面是外环,有大片农家田畴。孙子告诉我,他爸爸曾经带他去那里采撷过西红柿试割过稻禾。孙子问我,那里的稻谷熟了吗?我说,快了,农民伯伯已经把种谷种到田里去了。谷雨时节,春天用雨离别,万物在雨中迎来新生。几场春雨,润物无声,酵发了一个冬季的土地饱汲春水后变得肥沃而湿润。布谷声声,清脆动人,催促着农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播种,耕耘,开始新一轮的劳作,新一轮的期待。
谷雨,还是一个“茶烟飏晓”的季节。这个时节里,最撩人情思的是那些富有灵性的植物。比如春茶,更是春天的馈赠。“谷雨收寒,茶烟飏晓,又是牡丹时候。”谷雨至,春茶香。春天悄然无声地给茶树注入了灵性,我们触目所见的每一片茶林无不是既昌且荣。去年的谷雨,是慕名往安吉而去的。住在半山处的山庐,仰俯之间,山径蜿蜒,松风水月,凭栏四顾,每一个方向都是郁郁葱葱的茶山。茶垅一垅高过一垅,天梯一般,把茶的翠浪引向天边。走得近来,感觉有一种灵气泛映在茶尖上,一枚枝白毫把整座茶林都点染成白茫茫的一片。较之清明茶,谷雨茶的清香更甚。于山庐廊上,二三君子围着茶几,坐守时间流逝,细听清泉淌石,闲看诗落壶中,取一只火炉,舀几勺泉水,慢慢烹煮。取新制的白茶,置于玻璃杯中,待水小沸,倾于其中,然后静静地欣赏白茶一枚枚地由生硬而滋润、由生意活泼而跃然向上的灵性舒展过程,是一种何等美妙的享受呵!
谷雨,这个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谷雨别寒,从此迎接暖风来;谷雨别春,从此此春离我去;谷雨别过,从此静候下个春!
2024年4月21日
注:此文载发于《散文百家》杂志2024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