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逸鲍参军
周 翔
涟水诗人鲍照,生处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南朝刘宋时期,出身寒微而有鸿鹄之志。时人规劝“郎位尚卑”,不可好高骛远,鲍照却豪气干云:“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遂远赴荆州,向临川王刘义庆自荐,谋得临川国侍郎之职。刘义庆故去后,投衡阳王幕,始兴王幕府;再后追随宋孝武帝,任太学博士;最终担任历阳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刘子顼败亡于宗室叛乱,鲍照亦死于乱军之中。参军成为他仕途终极,也是他流芳后世的名片,杜甫《春日忆李白》如是评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士族门阀制度下,鲍照郁郁不得志,内心的愤懑与失望唯有诉诸笔端,见诸言行。因此也给后世留下一个与其诗风相辉映的清朗“俊逸”形象。
且看他写给孝武帝的《谢假启》:“臣启: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湿。暑雨将降,有惧崩压。比欲完葺,私寡功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冒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谨启。” 意思说,微臣那破房子“上漏下湿”,雨季到来更有“崩压”危险。臣想修整,却没钱雇人,只能亲自动手了。但身在朝堂,没时间呀!只好向皇上“请假三十日”了。鲍照才秀人微,尽皆所知。但此时已是正六品的太学博士,标准的副厅级了,怎么着也该衣食无忧、居室安稳吧,可竟弄得如此生计艰难。还不肯内省乎己,一味尚志不屈,说什么“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弄得孝武帝既没里子又没面子,只得“照准”。鲍参军的不卑不亢,“俊逸”豁达,可见一斑。
再看他与孝武帝的一次君臣对话。钟嵘《诗品》载,孝武帝曾问,都说你们鲍氏兄妹才学超群,你怎么看呢?鲍照泰然对曰:“臣妹才自亚于左棻,臣才不及太冲尔。”“太冲”和“左棻”,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兄妹。左思以一篇《三都赋》令天下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左棻因才入宫,册封贵嫔,有《离思赋》《逐木诗》等名篇传世。鲍照以左思兄妹作比,有谦逊之意,更有自矜,自重,自信。鲍照有这份底气,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自不必说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妹鲍令晖,乃是南朝百六十年载入史册的两位女诗人之一,另一位韩兰
。《诗品》评点 :“令晖诗歌,往往断绝轻巧,拟古尤胜。”作为女诗人,鲍令晖的生活世界不大,但视角感受独特,写亲情友情、离愁别绪,真真“断绝轻巧”,是浓得化不开的血脉亲情,是刻骨铭心的离思伤别。《寄行人》仅止二十字——“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以乐景衬离愁,说尽思妇心底况味,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让人刮目的,是他一首感遇诗竟成黄鹤楼开篇之作。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的黄鹤楼,因建于黄鹄矶(今黄鹤矶)而得名,又因人、因仙、因江山形胜而倍受诗家推崇。建楼一千八百载,为它着迷、为它倾倒、为它吟唱者何止千百,题咏篇什更是海量。仅2019年版《黄鹤楼志》就收录相关人物179位,诗词1500余首。而今黄鹤楼诗词壁画上,有崔颢名篇《黄鹤楼》,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孟浩然、贾岛、岳飞、陆游、范成大等唐诗宋词全盛时代的人物,他们的题咏是黄鹤楼华彩篇章。然而在他们之外,人们还看到了鲍参军的题诗《登黄鹄矶》: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写这首诗时,年近五旬的鲍照跟从刘子顼远赴荆州,途经江夏,登临黄鹄矶,面对秋风落木,目送逝水东流,“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一时去国怀乡,悲从中来,遂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篇用典雅致、对仗工稳的五言诗。公正地说,这首感遇诗不及后代诗人的才情意气,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共性问题;但作为首位文人篇什,升堂入室,刻录与斯楼,足以证明其“前不见古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