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动车》:擅长篆刻的台州“老司机”,他姓“车”
望潮客户端记者林立
一
因缘际会,获车帝麟先生赠书一本,书名《书坛动车》,乃他多年专栏精品所汇编。一个是《美术报》的专栏,名为《微言“耸”听》。另一个开设于《书法报》,名为《书坛动车组》。

从翻开书开始阅读,一路“下不了车”。书画家写的专栏,“车速”怎么这么快?
体裁当然是主要因素,车帝麟长期笔耕于两个专栏的内容,都是“段子”形式,最长不过二三百字。
书中有一段子,正好说明了车帝麟的段子有多么易读,读了会多入迷:有朋友拿着《美术报》读车帝麟的专栏《微言“耸”听》,看得入迷,以为在看手机,看完一则,用食指往上划,不觉哑然。
车帝麟的这些段子虽然“车速快”,但老少兼宜,沿途所见,是以书画家群体为主的日常琐碎轶事,间或夹杂各行各业人的插科打诨。
“高质量笑话”第一要务是“好笑”,其次是“深刻”,然后是“余味”。《书坛动车》这本小书几乎全本都是“高质量笑话”,而车帝麟先生告诉我,这1000条段子只是他创作的一部分。
听惯了笑话的人,不知道写笑话有多难。一个厉害的“段子手”,需要具备高超的记忆力、观察力,以及熟练掌握自嘲、讽刺、批判等态度的输出方式。不加收敛,段子就容易刻薄、低俗、无聊。
最让我感叹的是,车帝麟所写的段子,除了一些“某友人说”的事,都是他亲历的真人真事。这意味着他专心于篆刻、书法之余,还时刻在圈子里保持着“冷静”。不冷静旁观,他就看不到同行们、外行们三百六十度的模样,就咂摸不出个中滋味,也就无法写出让内行人、外行人都笑得开心,笑完了又忍不住暗忖“我是不是这个傻样呢”的段子。
由书中随便举几例。
某从事艺术品网络销售业务员,看到车帝麟在中国书法网《车行天下》发的黄宾虹作品帖子,找到车帝麟号码,打电话来问:“请问您是不是黄宾虹老师?”
车帝麟在海宁张宗祥书画院办个展,主办方交代酒店前台报张宗祥书画院即可入住,前台服务员登记时问他:“张宗祥来了吗?”
某热心访客想在某博物馆见到“吴老师”,别人刚想问哪位吴老师,访客说“吴昌硕吴老师”。
以上段子,车帝麟都用白描手法记述,没有更多情绪表达。无知者的无知,当然是最大的笑点,但同类的段子读得多了,尤其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办徐悲鸿画展,女记者问策展人“徐老师来了吗”这样的段子,我读到的是车帝麟多次遇见同类事情的心情:荒诞,继而是悲伤。
书画圈和普通国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估摸的。书画家们离不开普通人的欣赏、认可。但大多数人从小到大,并没有被普及“书画欣赏教育”,遑论更深层次的,对书画名家、书画史的认知。
此类段子里的情感,我觉得不是车帝麟对“不识泰山者”表达鄙夷,而是一种深刻的无奈,白描记录之,看似没说多余的话,其实想说的话,懂的人都懂。

二
我本人就是一个书画方面的白痴,读《书坛动车》,除了读到好笑话,也涨了很多见识。
有一个段子,充分体现了车帝麟“信马由缰,由小见大”的写段子风格。段子开头,车帝麟说古人虽没涂改液,但会用“雌黄”来涂错字,或者直接涂黑或画圈。话题突然一转,说到有些书法初学者会在错字边上画一个“X”,而有些人身份证最后一位也是“X”,很多人读成“cha”。车先生解惑道:其实这个“X”是罗马数字10,应该也读成数字“shi”。
以前每每在微信里和车帝麟聊天,都喜以“车大师”相称,他则习惯用书画圈、文人圈的“兄”字来尊称我,让我特别忐忑。在车帝麟写的段子里读到,另一位朋友在收到车帝麟的作品后发朋友圈,如是写“收到车大师的作品……”,车帝麟私下告诉他:在我们圈,大师是贬义词,叫人大师,等于骂人。
读到此处,我赶忙发微信给车先生,表明我没有骂他的意思。我俩都笑。
同样关于“大师”,车帝麟还记述了一个段子:一位叫石甫的艺术家在加拿大参加活动,主持人用英文介绍他名字,说成了“Master”,因为石甫谐音是“师父”,而“Master”单词又可翻译为“大师”。
写到此处,车先生神来一笔:在座其他几位常常被人称“大师”的都以为在介绍自己。
为什么“大师”本来好好的,变成了书画家们唯恐避之的骂人的词呢?我以为,一个词变脏了,一定是太多人在乱用它,用了还不洗,不洗还沾沾自喜继续到处用。
车帝麟拒绝成为“大师”,不管是圈里人还是圈外人,他都保持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前提,都是平等、真诚。很多人都知道车帝麟的一件轶事,这件事也被他写进了专栏段子中。
车帝麟的首本作品集《车帝麟篆书篆刻展作品集》,他没请圈内大师们题字,请的是自己岳母。他的首次个展,也是请来岳母宣布开幕,岳母大方上台,大声用一句话宣布:“我女婿车帝麟篆书篆刻展开幕!”

林立 / 摄
我觉得帝麟先生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有内涵、有思想、有所求,同时有所不为。
2016年采访过他之后,至今我们没再会过面,我和他的交情,可谓“淡如纯净水”。
就在前些日子,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晒的是一年级儿子写给我的一份“手写奖状”,稚嫩的汉字夹杂着很多拼音。车帝麟先生在我朋友圈下用四个字评论:字写得好!
车帝麟有一手独门的“车体”字,融汇了楷书、篆书的特色而成,他的篆书,又被称为“帝篆”。对于这样一位大家对犬子的表扬,我既觉得惊喜,同时也觉得坦然。

林立 / 摄
孩子一笔一划、认真端正的字迹,最能打动车帝麟这样性格的书法家,这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延伸阅读

本书作者 车帝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法网坛主
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授
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主持“车行天下”栏目十余年
车帝麟,台州玉环人。作为书坛记者和中国书法网坛主,多年在书法媒体工作,熟知当代书坛动态,与书坛各类人士多有交往。本书为车帝麟所记述的当今书坛趣闻一千条,内容或涉及书法创作,或记录有关书家的生活趣事,亦有其平日所见有关文字书写的错误。本书通过幽默诙谐的行文,记述了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面,同时也讽喻了当代书坛所存在的问题,可称一部当代书坛鲜活的资料汇集。
名人推荐:
方文山推荐
著名作词人、导演
帝麟兄的这本新著《书坛动车》,在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怎么说?首先,我们从书名去切入这本书的核心概念。这里的所谓“书坛”,指的是书法界,而不是文学界,因为书坛此一词汇也泛指文学界;那“动车”呢?动车就是大众运输的交通工具,一般的概念,如以车速来区隔的话,动车的时速介于火车与高铁之间。也就是说,将这二个概念结合,就意味着,这是一本传递书法相关知识的一本著作,而且着重在其传播效率,以及时事动态。
基本上,书法界很少人会以此形式,来做为书法文化的推广载体。但帝麟兄却把一些书坛上所发生的事情,不管是赛事活动,或奇闻轶事,只要是跟书法这个领域相关的事物,他都尽可能搜罗汇整,并以日期标明,有点类似书法新闻的书面报导。其编辑的概念,相当创新与特别。
在此也相当佩服帝麟兄之毅力,花费这么庞大的时间与精力,将这些书法所衍生的事物集结成书,以如此轻松诙谐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与分享书法相关的议题与事件,我觉得绝对是有助于书法文化的推广。以往只要谈到书法教育,给予人的印象,就一定要正襟危坐,然后很严肃地从永字八法开始谈起。如此的形式会让人觉得,书法是一项高不可攀的传统文化,对学习书法望而生怯。
也因此,这本《书坛动车》的结集出版,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让书法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及切入点,开拓了一个全新说故事的领域。让书法故事,进入大众的视野,也贴近了大众的生活节奏,让有故事可以说的书法变得平易近人,颠覆旧有的一个书法知识的传递形式。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具时代性,与开创性的书法著作。所以啰,理所当然在此极力推荐帝麟的这本新书《书坛动车》。
张铁林推荐
编剧、导演、演员
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大车(我称车帝麟)《书坛动车》这路子在民国年间,就是每日晚报上的“豆腐块”,是市井俚曲、风俗烟火之气,这种文风,在解放后渐渐地被政论文取代,被“主观、主题、主旋律”取代,全成了应景的颂歌,“文人骚客”的“日常做派”实在登不得新时代的大雅之堂,已为时下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大车是有意偷懒,还是无意随笔,都有意无意地填补了今天“主旋律”之外的“艺术家们”的嬉笑怒骂之态。前些年,故宫武英殿前,每天数千人排队看“清明上河图”,今天的全国美展哪有这路货?川美陈树中的野草滩系列也被迫沾上时尚的佐料,实属不得已…。我这算是明拍大车的马屁吗?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都是“纪实的散文”,以掌故为桩脚的“海市蜃楼”,勾画出一个时代的“笑傲江湖”。大车可能是随笔耍耍,他把注意力放在“掌故”上,实在是既聪明又高明的切入点,今天的“鸡毛蒜皮”,就是明天的“历史活化石”。大车书法、篆印已有自己的面貌,和他散淡不拘的追求有关系,“长存寸草心,岂上获奖台”,别让大咖们的伟岸遮住了阳光,挡住你的双眼,你会很自在。
钱文忠推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
车帝麟先生是当今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优秀书法家、篆刻家,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在理论研讨、传道授业上,都备受关注。前不久,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了车帝麟先生的新作《书坛动车》,以传统的笔记体,摹写当代书坛人物、逸事、动态。在车帝麟先生的生花妙笔下,妙人、妙事、妙语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不禁慕风流而驰神思。读前数页,已觉精彩纷呈,提及弟好友数人,更感亲切,太有趣了!真是一本难得的妙书。
更多专家推荐
千里动车飞驰,两窗风景精彩,一草一木有故事,或微或远能知著,殆当代书坛之世说!—— 朱关田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
帝麟车行天下,大事之余将世间故事一一点化成庄谐自适的百字小文,让比他更忙的写字人来闲读。待读者体会到机趣所在而会心一笑时,帝麟有理由为自己手机文体写作的成功窃喜。—— 鲍贤伦 (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
作为一个书法媒体人,车帝麟接触的书法篆刻家可谓众多。除了写报导、评论文章外,还有很多日常聚会的交往,这使他有了很多从不同角度了解、观察人的机会。同时,车帝麟又是一个有心人,把平日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于是便形成了这本《书坛动车》。刚刚拿到这本书,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郑逸梅先生的《艺林散叶》,当年这本书使人了解了很多民国艺坛的奇人轶事,比看一本正经的介绍文章或传记更显生动鲜活。近数十年书法兴盛,活动频繁,值得记述的人和事层出不穷,许多都是大家熟悉的,因此,这本《书坛动车》便显得格外亲切、有趣。
书法篆刻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甚至是怪癖,这些在作品中或是在正式的介绍文章中是看不出来的,如今有了这本《书坛动车》,读者可以对艺术家有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此外,当今书坛鱼龙混杂,让人啼笑皆非的怪事也时有发生,车帝麟在书中记述了不少这类“反面教材”,令人读了可发一噱,也为他日回顾这个时代的书坛留下了实录。—— 刘恒 (原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车帝麟是我们这个时代富有才气的记者和书法篆刻家。为人处事落拓大方,身上有着一种魏晋时代洒脱的感觉,他用自己的相机和毛笔刻刀,记录了这个书法时代最有意义的瞬间,成为值得流传的史料。虽然只是一些片言只语,但是特别富有思想的光芒。他延续了像郑逸梅这样前辈报人的传统。让我们感受到依然有车帝麟这样的艺术家给我们送来光和热。让后人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和触摸到这些鲜活的生命!—— 胡传海 (原《书法》杂志执行主编,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车车信笔,万言千回。
书坛百态,不负逸梅。
壬寅腊八,大量徐海。
—— 徐海 (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博导)
书坛动车,艺林清话。信手拈来,生动如画。—— 陈松长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导 )
当初约车帝麟在《书法报》开一专栏,为栏目名思来想去,忽然脑洞大开,“书坛动车组”不是蛮好么?栏目启动,如有稍晚刊出,老车就催促“该发车了该发车了!”如此一发不可收拾,竟结集出版。“动车”旅客上上下下,笔下书坛众生百相。集子中反复出现对社会上文字应用不规范的纠正,不由得想起他在宾馆饭堂乃至洗手间,瞪着眼睛审视入眼文字的样子,真是认真的文字清洁工,有着文字洁癖的人。最后,很高兴坐过车帝麟的“动车”。—— 毛羽 (《书法报》社社长 )
车帝麟著的《书坛动车》一书最近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里面的内容是他在《书法报》上同名开辟的关于书法篆刻界人事的杂谈专栏,大多都亲闻亲历、有趣有味。疫情当下,书印江湖。“凄凄惨惨戚戚”时长篇大论的东西不对胃口,车帝麟的“小车书”正可以读读解解闷、开开心。人开心了,免疫力就加强了,动力就充满了,人就有希望了。
车帝麟人大号、大气、大方、大俗也大雅,不装、好玩,所以受到大家喜欢。因为至今“阴”着的他对我也是特别好,我怕说太多的好话他听了要骄傲,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去找一本来读读消消毒,说不定“新冠”就插肩而过或症状减轻了。—— 蔡树农 (《美术报》首席记者 )
贺车帝麟兄《书坛动车》发行篆书八言联:
臣朔滑稽,子张书带;
今人世说,去日鸿泥。
壬寅嘉平,仙岩陈胜武书贺。
《书坛动车》记载的人和故事大多数如同《滑稽列传》里东方朔流亚。子张把孔子老师的话写在绅带上牢记,《书坛动车》里也经常会记载嘉言懿行,与此同妙。《书坛动车》可以看作是今人的《世说新语》,等到过往再读,那就成了鸿鸟的爪印、往事的雅痕,皮里春秋,令人莞尔,回味无穷。—— 陈胜武 (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此册《书坛动车》记录当代书坛轶事,短小精悍,趣味横生,堪称当代世说。此正欧阳文忠公所谓之“他日便成故事”,车车真乃有心人,好事者。且书中人物多为熟知好友,读来很是亲切。《书坛动车》虽然不是车,但是坐动车时读一读是最惬意的。也是工作之余,适合遣兴的三边(枕边,案边,厕边)佳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买来送送朋友也是极好的。—— 李吾铭 (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
车帝麟兄书刻并进,交游既广,性亦豪宕,所著《书坛动车》言事承世说余旨,状人有脱口秀之诙谐,是一本可以“全书读完(诸位所购书有几本能认真读完?)”的好书,谨为推介。—— 陶唯庸 (青年书法家 )
近年来随着“掌上阅读”成为很多人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所谓“碎片化阅读”也成为知识阶层吐槽的对象,人们把静不下心来深度、系统学习知识乃至群体心态浮躁的弊端归因于此。
但在我看来,有些知识恰好就适于通过“碎片化阅读”来向读者传播,专栏作者只要精通了其中诀窍和要领,也就等于掌握了流量密码,不但不用担心掉粉,读者还会伸着脖子催更,还会把每一期新看到的内容,美滋滋地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像这样受欢迎的“碎片化信息”专栏作者,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个:湖州的老费、北京的东东枪,还有就是深圳的车帝麟。
开设于《书法报》的“书坛动车”专栏,带有鲜明的车帝麟个人风格,知识性和趣味性相得益彰,雅俗共赏,换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办不出这种特色来。首先,在传统文化艺术方面若没有像他这么精深的专业水准和广博的见闻阅历,就不容易拿捏好“雅”和“谑”之间的分寸;其次,心性修为和人品口碑若火候稍逊的话,“持论公允”就成为了奢谈,说人说事既易失之偏颇,也难免惹来鸦鸣蝉噪。车帝麟正是因为专业精深、见多识广、人品优异、亲和力强,在圈内外深受朋友们的肯定和赞赏,大家才愿意将自己所见所闻说与他知,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内容在追着他跑,一不用苦思冥想,二不用闭门生造。经他挑选辑录的文坛轶事成列“发车”出来,又为广大粉丝喜闻乐见,在很多聚会的场合上成为当晚热点。
车帝麟工作室离我上班地点不远,有段时间下了夜班就走过去茶聊酒聊,他那里“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业界名宿社会贤达,大家各讲自己所知道的趣闻,欢声笑语不停,帝麟对其中一些他认为有趣的、有内涵的,会想方设法考证核实,使其入选“书坛动车”。确实有这种感觉:车帝麟就是那个备好了一大缸苦茶和淡巴菰的异史氏,我们这帮朋友们就像推车挑担经过被他招呼停下来的行人客商。一旦看到有幸参与原创的“作品”经他辑录发车出来,都会会心一笑,觉得好有成就感。—— 何骁 ( 深圳电视台资深媒体人)
深圳车帝麟是书法篆刻家,尤其篆刻,产量大得惊人,他的精力也充沛旺盛得惊人,想像不来他休息的时间状态。任何时候只要你有呼他就有应,都是秒回。他还是中国书法网坛主,有大量的书坛新闻与活动需要他记录和报道。他还在《书法报》开专栏,名曰《书坛动车》,一开十年,以简短、清新、典雅、活泼、钩沉、优美等多种春秋笔法为书坛拾遗补缺。凡此种种,你只有一个感受:天赋其才、天予其职!
最近上海书画出版社将其《书坛动车》结集出版,从开本到设计到印刷皆不尚浮华,像一个口袋笔记本,但拿在手里却像拈着枰砣。精美小书、鸿篇巨制。—— 马河声 (独立艺术家 )
以上资料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