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经“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人员的共同努力,《淮安抗战英烈群雕》一书与大家见面了,为了表达对抗战英烈的崇敬之情,传承并进一步丰富淮安红色文化宝库,推动党史和国防教育发展,我们从中选了四篇文章播报给大家,希望你能喜欢。希望这一读物,能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手中一份活泼、爱读、饱含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1939年3月,侵华日军装甲战车驶进淮阴城北门。从这一刻起,淮安军民面对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硝烟,便在这片大地熊熊燃烧起来。在与闯入家门的日本强盗殊死搏斗中,淮安这片土地上,既发生过刘老庄、大胡庄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战斗场景;也演绎过打破僵持首开反攻、纵横捭阖,跻身于中国抗战史典范的车桥战役、高杨战役等;与此同时,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诸如小英雄刘胡兰、王二小,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等,在淮安敌后战场,也都出现过与其相似的英雄原型。至于其他在抗战岁月中匆匆流逝、在抗战史上没有留下太多印记的英烈人物,他们虽然不像成名英烈那样声名远播,但他们却如同布满乡野的芳草一般,葱郁常在,生气永存,共同构成淮安红色文化的绚丽底色。
王元甲,淮安区泾口镇人,1928年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年少时在集镇上一家磨坊里当伙计。
1943年5月9日,泾口据点的日伪军外出抢粮食,王元甲被强拉着随伪军行动,结果日伪军在东作庄、石桥头与宥城抗日民兵发生遭遇战,王元甲被宥城民兵当做“汉奸探子”抓了起来。任宥城抗日民兵组织主要领导的程特青见王元甲小小年纪,根本就不像个汉奸,便耐心地向他了解情况。获知他只是一个磨坊伙计,是被老板硬逼着替他出来的,便立即让人松绑,还盛来山芋干粥给他吃。王元甲感动得热泪盈眶,主动要求留下来参加新四军。程特青见他只有15岁年纪太小,个子也不高,便婉拒了他,并告诉他不参加新四军也照样可以抗日。在王元甲的要求下,程特青取出一叠宣传标语,让他带回泾口镇上散发。当晚,王元甲乘着夜深人静,将带回来的“红五月”宣传标语《告敌占区同胞书》和《告伪军同胞书》等,总计20多份,张贴到镇里满大街,连伪军大队部墙上都贴上了。
凭空出现的新四军标语,让泾口圩子里的日伪军如临大敌。他们关上圩门,挨家挨户搜捕,结果一名曾经看到王元甲掖着红绿纸过河的伪保丁出卖了王元甲。伪军连夜对王元甲吊打折磨,企图从他嘴里掏出我军情况,王元甲都回答“不知道”。敌人又将王元甲带到日军驻扎的小圩子里,将把他绑在梁柱上,用刺刀在他的脸上划着血口子,对小英雄进行威胁利诱,但王元甲始终没有向敌人吐露半点真情。
5月13日,招数用尽的日伪军,出动二百多人,将年仅15岁的王元甲枪杀在赵舍南头……
少年英雄王元甲牺牲了。
1989年1月距离王元甲牺牲46年之后,在淮安党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足够的证据,王元甲被追认烈士,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王元甲为革命烈士。

《淮安抗战英烈群雕》来了!“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清明时节,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以会刊《黄花塘》增刊的形式,刊发《淮安抗战英烈群雕》专辑,向为淮安人民抗战事业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献上一份诚挚的礼物。《淮安抗战英烈群雕》全书计180页,字数11万5千余字,开本尺幅与校园学生课本大小一致。书籍收录自1939年3月至1945年9月期间,在淮安市境内同日、伪、顽敌对势力斗争牺牲、殉职以及牺牲、殉职于外地的淮安市籍抗战英烈传记77篇。书中内容既有悲壮惨烈、牺牲人数同为82人的刘老庄、大胡庄战斗,也有让人荡气回肠、名列新四军经典战例的车桥战役、高杨战役;既有张芳久、周文广、朱启勋、吴乐群、杨瑞芝、保三娘等令敌人闻之丧胆的铁骨英雄,也有杨道生、刘惠馨等就义于千里之外的淮安籍革命志士;书中同时还记录有国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刘胡兰、王二小、黄继光等事迹相近的本土原型人物材料多篇。为提高书籍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的吸引力和接受度,全书在插入烈士肖像、故事画页、后代纪念等图片的同时,又按照“告慰英烈:大美淮安遂你所愿”、“烈士家乡近距离”、“国防教育知识问答”、“征兵宣传”等分类,插入各类宣传图片总计达130多幅,十分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为保证书籍质量,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意成立专门编辑班子,从史实把关、文稿校对、图书编辑等各个环节,从严要求,一丝不苟,确保所列篇目、所载人物,均引有出处,言之有据,且国家表彰、后代祭祀等一应俱全。(陈凤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