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时的赵恺,将苏北农村粗砺的黑窑碗,镂刻进生命的永恒记忆。1961年冬,赵恺被打成右派,生活困顿。一位农村大娘在他百愁难解之时,捧来了很大一黑窑碗黑黝黝的山芋叶稀饭,接碗时,赵恺抚摸着大妈粗糙黝黑的双手,心中满怀感激、百感交集。黑窑碗,成为他砥砺人生黑暗中的火焰。赵恺在南京诗歌朗诵会
赵恺常说:“苦难把我逼向绝处,却让我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苦难之中,赵恺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灵思,他这样表述自己的苦难观:感谢苦难,苦难是上帝。不回避、不抱怨、不拒绝苦难,并努力把苦难孕育成珍珠。为此,赵恺写出了《漂母墓》《朱家岗》《刘老庄》等一批在苦难中给予他温暖和光亮的作品。
农村大娘给予了自己母亲般的厚重之爱,正是这段刻骨的经历,让他同人民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感情。“非典”肆虐时,他赶赴小汤山,和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汶川地震时,他彻夜难眠,用《我的诗歌骨折了》等诗歌作品表达哀思……一直以来,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感受人民的心声,学习人民的智慧,潜心创作出一篇篇饱含温度、情感和美的诗歌,这些作品如一粒粒璀璨的宝石,镶嵌在诗歌文学的殿堂里,让人仰视,给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