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是看花期》
文/云飞
宜是看花期,关关林下鸟,
吹襟淑气轻,采蜜蜂腰小。
的历一川馀,相思连岁扰,
嫣红姹紫时,折赠人已杳。
2024年3月20日下午,我的初中老同学来电话问我,书迷你在医馆吗?我们平时各忙各的,有几个月没啥联系了。我忙告诉他在医馆,请他来过来坐坐喝茶聊天。
不过半点钟,老同学如约而至,端上茶水,便聊了起来。他很认真的从手提袋里拿出一本书,微笑着说:“知道你爱看书,这是我们兄妹整理收集我父亲的一些散文、小小说刚结集印刷出版的新书,你闲了看看。” 老同学用谦和的语气告诉了我此书的来历。我一看书名叫《记忆》,此乃陕西著名书法家叶浓先生题字。作者是汉中知名作家衡石燕先生,《记忆》是他父亲在世时计划出版的第二本文集,他父亲自己己经整理的初具雏形,然而因年老体弱患病去逝,此书未能出版。为了完成父亲心愿,子女们统筹出版了此书,文字整理和序是衡石燕先生的女儿所写,序题目:“父亲的艺术苦恋”,用语很精准。封面设计是衡石燕先生的孙子。出版发行:陕西旅游出版社,经销:全国新华书店。书的护封主色调以淡黄色打底,辅以简炼的线条勾勒出古镇气息,衬托出赫然的烫银书名《记忆》,很是精致很有格调。此书收集了衡石燕先生人生后期创作的好多文章,大部分我未曾读过。老同学便是衡老先生的三儿子,相谈甚欢时,老同学接了个电话便匆忙忙离开了我的中医馆。

晚上我在台灯下,净面素手,沏杯热茶,细细品我的恩师第二本佳作集。衡石燕先生(1937——2007)原名衡世彦,陕西省城固县上元观镇人。20世纪50年代从西北艺术专科学校(现西安美院前身)毕业后被分配至城固县文化馆工作。衡石燕先生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故事学会会员,曾出版的文集《神奇的茶壶盖》被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当然,更不为人知的是衡石燕先生的真实出身,他是我们上元观古镇名闻汉中府的望族大户衡家“新盛德”少爷。石燕先生的父亲衡春生先生便是衡氏“新盛德”的主人,家里开着“德和成”绸缎和“德厚全”杂货铺。更重要的是“新盛德”家族一贯诗礼传家,崇尚教育事业,创办有私立衡氏祖德小学(今上元观小学),还有私立乐育中学(今城固三中)。是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大乡贤。衡氏祖上皆是读书人。创办的两所学校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上元观古镇于2017年—2019年用了三年多时间修旧如旧,整体上修复一新对外开放,七大古院落最有名当属“衡家大院”,衡家大院建筑风格独特,院门上的三个字“退如进”,反过来读“进如退”,颇有道家风范,耐人寻味。二层楼阁,二进三院,砖木结构,青石青砖,石刻木雕,气势宏伟,结构精巧,一通的风火墙,集雕刻、绘画于一体,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匾牌,花窗随处可见,柱顶石上石的石雕人物生动逼真,造型栩栩如生。屋檐梁柱上的本雕飞龙走凤,惟妙惟肖,大门内照壁上的“松鹤”图砖雕更让人流连忘返。这座古宅现己成了万人来游览上元观古镇必到之处。而这座古宅的真正主人正是衡石燕先生。

我和衡石燕先生是师生关系,因我和他三儿子是同学更是多年好友,还因我是个书迷,爱好文学,故常向先生请教创作,我十分敬重先生,喜读他的文章,他也喜欢我这个后生,故尔常给我谈文学,谈人生。记得他向我谈起他的家世,他十二岁时,父亲因经商加管理两所学校劳累过早去逝,家里只剩下他母亲、姐姐和他。上元观刚解放,驻在上元观的区政府没地方办公,是他母亲知书达理,一家人搬到自己家花园平常花匠住的小平房,请区政府机关入住衡家大院。后他发愤努力读书,于50年代考入西北艺术专科学校(现在的西安美术学院前身),毕后后因操心母亲一人在家,而放弃升学深造的机会,申请到城固县文化馆搞美术工作,但他始终抑制不住对电影摄影专业的热情,一心想投考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深造,当时领导不允许,他被迫退职应考,虽在北京考区专业成绩斐然,惊动师尊,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出身“挡道”而被断然拒之艺术殿堂门外,遂壮志难酬,落入人生低谷……20世纪70年代,因身有多技,被安排在区照像馆、电影院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但机遇每每只差一步……。先生坎坷人生路,但他不承祖荫,承祖志,他爱读书,能绘画,有摄影技能,常拿上自己的照像机走街串巷,为十里八乡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去拍下那个岁月的最珍贵的照片,拿起画笔在本地书画标语,敬绘画像,为区宣传队编舞,写台本,窜角儿,逢年过节写春联,画年画,山水画,广告画,不知不觉成了上元观古镇最有名,最有范的全才文化人了。

从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衡石燕先生一直是上元观古镇最有名气的文化大家。他六、七十年代因家庭出身背景和当时社会某些政策的原因,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和挫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母亲身边,白天扛起锄头参加农业生产,夜里读书作文承续着祖上耕读世家诗书传家的传统。成家立业后,又和妻子风雨同舟扛鼎起家庭顶梁柱的职责。更矢志不渝的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梦,庚续起他父亲春山先生读书较多者应对社会有一定的文化担当的职责。我和老师在日常谈起这段苦涩岁月时,老师常说:“我觉得不论是作为读书人还是作为知识分子或者文人雅士,在传播文化雅化民风方面都应该有所担当!你可以试着写一些文章或者原创一些较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画片,去影响去触动他们,万不可清高或嫌弃,接地气懂生活懂人情,这才是读书较多者对社会的文化担当”!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八十年代至二000年初,他看到生他养他的上元观古镇己走过近四百多年历史苍桑坎坷岁月,有些古院落已房倒屋塌,一片废墟之上仍遗留着数个残垣断壁的房屋。有的人去屋空,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烂不堪,再无炊烟升起。有的农户在原址上建新式楼房,破坏了古镇原有的格局和模式,眼看着古镇会变得四不像,衡石燕先生以他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他告诫街坊邻居在翻修房屋时要注意保护原有建筑的格调,同时,他也通过手中的笔呼吁政府、社会对传统古镇建筑群的保护。他数年写下多篇“历史文化名镇上元观”,“上元观耍水龙”,“上元观把把豆芽”,“火把映红半边天”,“上元观红豆腐”,“上元观火烧馍”,“上元观有个望景台。”多篇文章在《陕西日报》《汉中日报》《陕西农村报》《衮雪》等报刊杂志发表。呼吁政府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古镇维修古镇,此事后来引起时任汉中市委书记胡悦亲自到上元观古镇实地现场考察调研,此次考察活动由衡石燕先生亲自当导游,我亦在现场。他给胡书记讲上元观古镇的风土人情,民俗传说,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上元观古镇召开历史上有名的“上元观会议”等红色文化。极大的引起了胡悦书记浓厚的兴趣,在现场安排县镇两级干部及时制定措施采取可行方案保护维修好古镇。在08年我担任城固县政协会员时,年年写委员提案,亦坚持书写“把上元观古镇打造成汉上文旅名片”。今天上元观古镇己修旧如旧,焕然一新成为三A级景区,与衡石燕先生多年坚持呼吁奔波是分不开的,古镇人民永远记住了他。
他是解放后上元观古镇最有文化的文化人,写文章,绘画,书法,摄像,写剧本,演唱戏剧,先生真是一身才气,多才多艺,集文化之大成呀。可惜是时代辜负了先生之才。 一名读书人,讲到人生实际问题,是跳不出《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之范围之外。欲达到上述目标,首先必须做到正心和诚意。做人做事,衡石燕先生是我认识了解较深的典范型传统读书人,尽管时代辜负了先生,而先生一生用行动用一身才气没有辜负时代。他贡献出自己,但求尽到自己个人义务。他写文章、提建议凭一己之力一心一意为建设家乡出谋划策,他常说:“古镇要想打造成文旅名镇,务必先要有文化自信,要文化先行”。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生固然要有志向,要有追求,更要有担当和责任。内则要有心性修养功夫,外则认为著书立说或建功立业,无论在社会任何方面作任何表现,同时必先有其一番“心性修养”“人格德性”作根柢。此种心性修养与人格德性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会使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而今先生作古十余年,先生常讲他们衡家的家风是“与人为善,吃亏是福”,而衡氏家训是“宽仁厚德”,这些衡氏家族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衡家人中传承着。先生的儿女中有从政的、有经商的、有从事技术研究的、也有利用工作之余舞文弄墨的,他们不管身居县城,还是在市上、省上做事,在各自的领域均小有成就。先生的后代能秉承着这样的家风嘉德在不同领域砥砺前行努力奋进着,真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我因为出身在偏远农村,人生路上虽从小有武医师父指导,在上学时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偶然的一次机缘,让我在三十多岁深层次接触并了解了衡石燕先生,知道了他从富家子弟变成农家子弟,从一名知识分子却从事着农耕,面对坎坷不平的命运,却能以平常心待之。细读《神奇的茶壶盖》一书,今再读《记忆》,被书中多篇妙文感动,篇篇文章娓娓道来,文中虽描写苦难,但从文中看出作者心中并不是述苦,而是在讲述面对苦难战胜苦难的勇气和智慧。我顿时惊为天人,被他的学问折服,讲得是那么通俗,又是那样的深刻,简直让我着了迷。总结衡石燕先生的一生,非我所能阐述下定论,然而我从先生身上明白了人生不过三件事,做人做事解脱。也记住了先生最常讲的三句话,“人生路上,要胳膊上肉咬一口往前奔”,这是要人贵有志。“一勤天下无难事”这是人要勤奋努力。还有一句王阳明的家训“去掉轻慢,耐心去做。”这句话得慢慢品。

一晃十几年过去,先生逝世时是百花盛开的时候,而今先生的第二本文集出版发行,亦是百花盛开之时,什么是做事的正确态度?衡石燕先生一生作为父亲,他为子女上好学,吃饱饭,言传身教培养子女;作为儿子女婿,他孝养老人不辞辛劳先后为母亲、岳母端茶递水,养老送终;作为丈夫,他与妻子呕心沥血、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共同为家庭撑起一片蔚蓝的天,虽艰辛无比,但情比金坚;作为朋友、文友,他敦厚、朴实,谦虚好学,古道热肠;作为读书人,他笔耕不辍、活到老学到老,他心系故乡,为上元观古镇发展文旅事业发展尽献绵薄之力。他依一颗火热的心给了这个世界一个温度。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天地给了这个世界一个温度,世界自己就会百花盛开,拔节孕穗。所以春天般的人生需要一个态度, 所以拙文题目定谓“宜是看花期。”

我前半生逐渐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润,也找到了人生的出路,直到现在生活基本稳定,心情宁静,这都拜各位恩师的恩慧呀!
2024.4.10

作者简介:云飞,本名孙庆华。汉中市一德中医馆长,汉中市武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主席,汉中市同泰少林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诗歌网陕西频道副主编。有多首诗歌作品在《星星》《延河》《诗歌周刊》《四川诗歌》《中国诗人》《山东诗人》《陕西日报》《衮雪》《汉中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