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侵华日军装甲战车驶进淮阴城北门。从这一刻起,淮安军民面对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硝烟,便在这片大地熊熊燃烧起来。在与闯入家门的日本强盗殊死搏斗中,淮安这片土地上,既发生过刘老庄、大胡庄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战斗场景;也演绎过打破僵持首开反攻、纵横捭阖,跻身于中国抗战史典范的车桥战役、高杨战役等;与此同时,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诸如小英雄刘胡兰、王二小,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等,在淮安敌后战场,也都出现过与其相似的英雄原型。至于其他在抗战岁月中匆匆流逝、在抗战史上没有留下太多印记的英烈人物,他们虽然不像成名英烈那样声名远播,但他们却如同布满乡野的芳草一般,葱郁常在,生气永存,共同构成淮安红色文化的绚丽底色。
徐佳标是江苏省灌云县人,1942年冬,16岁的他在母亲带领下,主动来到新四军驻地要求参军。由于身材瘦小,徐佳标被分配到炊事班当炊事员,后在他多次要求下,调至战斗班排。
为更好打击敌人,徐佳标每天早起两个多小时进行训练,晚上只要有月亮、星星他就坚持训练。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关怀下,徐佳标进步很快,不久入了党,当上班长,还被评为模范党员,成为部队的骨干。徐佳标所在的特务团,将他的练武、战斗事迹总结出来,号召全体指战员向他学习,还在举办“练兵模范徐佳标英雄事迹展”,将他平时练兵的事迹及参加稽荡、阜宁战斗的情景绘成连环画,在全团各连轮流展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准阴城的伪军第二十八师仍不肯向人民投降。新四军三师特务团接到上级紧急电报,奉命前往攻打淮阴城。徐佳标所在的七连,被指定为担任主攻任务的突击连。淮阴城四个城门均建有碟楼,城墙高达七八米,城上城垛密布可供隐蔽射击,每隔数百米还修有一座座炮楼。实属易守难攻。
9月6日下午2时,部队对淮阴城的总攻开始。在轻重机枪及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突击连战士飞快地通过护城河城门桥,抵达南门城墙下,将强攻云梯架到了城墙上。此时,只见五班长徐佳标背插红旗,沿着梯子向城墙上飞速攀登而上。守城的敌人一见下面有人强攻,忙集中火力向登城战士扫射,并在城头上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想方设法推、刺攻城战士,竭力阻止登城。
依托我方火力掩护,临近登上城头的徐佳标,用双手紧紧攀住城垛不放,他拼命地抬起右腿想翻身进城。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两条腿都已被敌人重伤,鲜血直流,根本就不听使唤;身下的梯子,也已被敌人的榴弹炸断,自己的身子,此时正高高地悬在城墙边上。就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刻,徐佳标猛然发现,他身子右侧敌人布置在城墙边上的一处暗堡洞口机枪又响了起来,长长的火舌,无情地封锁住了城脚下护城河上的木桥,阻断了我后续部队的通道。这一情况让徐佳标惊呆了,眼看着战友们纷纷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别无选择的他,双手死死地抓住城垛,艰难地将身体往右挪动,最终,他将自己的身体重重地堵在了敌人的枪眼上!刹那间,突突狂叫的敌人机枪成了“哑巴”,而后续部队则迅速通过了护城河桥,攻上城头消灭了敌人。
19岁的徐佳标牺牲了。牺牲之时,烈士的上身伏在城墙边上,双手紧紧地抓住城垛,两腿耸拉在城墙外侧。烈士的遗体上布满无数弹孔,骨头和内脏都已被打碎,烈士身旁的战旗,被鲜血浸染得血红…….
淮阴城解放,新四军三师党委表彰有功人员,授予徐佳标“淮阴战斗英雄”称号,并将淮阴城南门命名为“佳标门”,徐佳标所在的七连五班命名为“徐佳标班”。1946年春,民主政府在城南公园兴建“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此亭后因兵火被毁。1985年9月,淮阴市人民政府于准阴城南门旧址重新建亭,并勒石纪念攻城战斗阵亡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