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陵墓前话刘询
贺测亮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根据《陕西帝王陵墓志》记载,陕西共有82座帝王陵墓。这些陵墓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帝王陵,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武则天乾陵等,且绝大多数陵墓都建在渭水以北,依山而建。有一座陵墓却与众不同,它建在自己少年时经常游玩的大汉上林苑上,这便是位于古都长安南郊的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杜陵,陵如其人,低调而不张扬。
自西汉代以来,上林苑一直是游览圣地,在这里可以登高览胜,东瞰浐灞河,西连曲江池,南望终南山,北瞰长安城,实乃一方风水宝地。
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
命运坎坷,大难不死。刘询一生命历经磨难,年轻时多有不幸,曾两次险些被杀。第一次是因“巫蛊之祸”,其祖父刘据被诬陷起兵自保,兵败后自杀身亡,全家受到株连,其父刘进等亲属被害。刘询尚在襁褓,幸免一死,被投入牢狱。 第二次是汉武帝听说长安牢狱有天子气,下令派人把犯人逐一杀掉,因有贵人丙吉相保,刘询又躲过一劫。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古时宫廷斗争中的尔虞我诈、腥风血雨、残酷无情。少年刘询因其体弱多病,起名刘病已。汉武帝驾崩前被大赦,后送入外祖母家中抚养,使其有了了解民间疾苦的机会。
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刘询自小聪慧,熟读《诗经》。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昌邑王刘贺被废,霍光等大臣将刘病已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其为阳武侯,改名为刘询,同年七月继承皇位。当时权臣霍光当道,刘询在朝廷尚无根基,面对风云诡谲的政治形势,只能藏其锋芒,忍气吞声,作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从两个相关的成语中,可窥其一斑。第一个成语是“芒刺在背”,说的是在汉宣帝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霍光陪同他乘车前往,汉宣帝感到心里非常害怕,就像背上有芒刺一样。第二成语是“故剑情深”。刘询19岁被大将军霍光迎立为皇帝后,霍光希望立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他不敢明着反对,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在我贫微之时很喜欢一把古剑,现在我是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有没有办法帮我把它找回来呢?有情商高的大臣想起了刘询少时落难民间时娶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荐她入主后宫——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
大展鸿图,励精图治。公元前68年4月,霍光病逝,刘询逐步铲除了霍光势力,废了霍皇后。朝纲稳定后,他奖罚分明,启用人才,对内重视吏制,整肃朝政,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大力发展经济。对外使匈奴称臣归服,平息边患。当时的西汉王朝,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成语“励精图治”,说的就是刘询,据《汉书·魏相传》记载:“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句中“厉精为治”后来演化为成语“励精图治”。这里,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笔是,汉宣帝于公元前60年,为了有效管理统一后的西域36国,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从而使西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刘询,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从牢狱中走出的平民皇帝,他的文治武功,不输汉文帝和汉武帝,史学家称其为“中兴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