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残缺》
文/唐增虎(淄博)
世界本身就不是尽善尽美的,地球本身也不是纯圆的,地面也是高低不平的,社会也有价值观的不同,何况人又吃五谷杂粮、更有‘七情六欲’。因此说: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只有相对的比较而言。所以合理的‘残缺’也是一种美。青春是一瓣残红,一片落叶,是那样的短暂。然而,昙花虽只一现,却曾倾情地开,无悔地谢;流星虽只一瞬,却曾划亮了整个天空;落叶飞舞,却曾绿满枝头;生命的长度无人可以延伸,生命的宽度却可以拓展。据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是有残缺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既然‘人无完人’,那么我们就不必克求什么完美,只有努力战胜自我,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多为人类做点贡献吧!

也许我出生在秋季——那个一年中最萧瑟凋谢的季节,我没有理由地喜欢那些陈旧、泛黄的印记。我喜欢断树残桩枯木逢春——秀丽的盆景,也喜欢古刹锈钟破门颓墙——文物遗址,喜欢深深庭院一蓬秋草——宁静与淡雅,喜欢云重夜冷残月流星——无悔的光芒。感谢上苍,如果不是落第之痛,那么诗和书的百花园里就少了这一缕独特的芳香,李白、杜甫、张继、蒲松龄、史耐安、曹雪芹等等无数名字也不会如此响亮。缺陷包含着痛苦,也孕育着美丽。因为浸润了泪水与哀愁,这美丽便多了几分慑人的魅力。上帝吝啬得很,绝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人生苦短,风云难测。病魔虽束缚了伟人、科学家、仁人志士的躯体,宇宙中却闪耀着许多像周恩来、孙中山、牛顿、普希金、达尔文、霍金、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睿智的思绪。天生智障的舟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俨然是一切生命的主宰。在众多身残志不残画面叠加的一瞬间,我忽然领悟了生命非凡的含义,那就是:挫折后的奋起,重创后的屹立。让我不禁联想到:钟声绵绵,枫叶瑟瑟,精灵般的渔火在黑暗中跳跃。那寒山寺脚下的落第才子面对此情此景,情不自禁吟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失败了没关系,不气馁,不灰心,把失败和泪水融进今天的奋斗中;跌倒了再爬起来,那么,机遇仍会向你招手。人生不就是这样一次次壮丽地出海吗?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残缺,有的是身体上的,有的是素质上的,有的是心灵上的。但茫茫人海中,我们扮演着各种的角色,一个也不能少。撇开金钱与名利,站在灵魂的高度上,我们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对社会同等重要。我始终坚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重要、更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落魄,甚至于那么狼狈。它从完美的巅峰骤然变成了一个破碎的灵魂,从一个完美的天堂来到了这个残缺的世界,走进我们的视线,走进现实的今天。每一种残缺都印在了生命的轨迹上,在我沉醉于那不可求源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发现这两种生命形态之间,有着多少酸酣苦辣、多少悲欢离合啊!今天的它们那么厚重,又那么卓越美丽。

当我看到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心中深埋的最痛的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我会告诉自己:这个人一定拥有一个美丽的灵魂。他曾经的辛酸和苦楚以及他那难以触怀的心绪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储藏。因为,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蕊的破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