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 雨
作者:孙开铭(武汉)
清明过后,谷雨到来,时近阳历五月,雨水充沛,正是小麦拔节、灌浆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听雨、赏雨的最佳时令。
说起听雨,人们各有各的习惯。有的爱在窗下听,有的爱跑到竹林听或乘船坐在湖心听;有的爱在白天听,有的喜欢在夜阑人静时听。每次听雨,都想对“听雨”发出点感慨。近日读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词章,才对听雨有更深的领悟。
至今犹记得小时候,每逢盛夏季节,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时刻,我和三两个小朋友被雨水赶在屋檐下听雨的情形:望着乌云翻滚、不见晴朗迹象的天空,看着不知是从墙根下或是柴垛中刹那间钻出的一两只大青蛙或癞蛤蟆,它们也被囿于农家小院里,在雨的鼓点中张开大嘴,面对阵阵飞来飞去无处藏身的蚊蝇鼓噪咋舌扑食的从容和知足,心中就好生新奇和欢愉——“雨洗天地新”呢,在潮热、郁闷的盛夏,一场雨会如甘霖一般,解除人们心中的烦恼,荡去胸中的尘埃。檐下听雨,或蹲或立,对于忙中偷闲的农人,也是一种难得的消遣和娱悦。
随着年龄的增长,直接和间接听雨的次数越来越多。记得学生时代在庭院深深的校院里或者“象牙塔”里听雨,伴随着老师黑板上叽叽喳喳的粉笔声,听到的大多是顾宪成先生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书院情趣。古今诗词中读到的,“桃花流水”的季节,张志和驾着一叶扁舟,披蓑、戴笠,一人在江下垂钓,“和风细雨不须归”,此时的他,听出的是雨的惬意和自在;南唐后主李煜,肉降被俘,偏安一隅,过着多年的囚徒生活,他听出的是亡国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和无奈;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让人听到的是“夜雨敲窗急,玉人伤心泣”的思念,而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一九五四年夏天游白戴河时,抒发的却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的磅礴气慨,这些早感记于心。至于郑板桥先生坐在“衙斋”却从风雨声中听出了民间的疾苦,对于那时的我颇感“匪夷所思”,现在也只能略懂一二。看来,听雨对不同的人或同一人不同的时期,会有绝然不同的领悟和感受,这可能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物以情观”,“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了。
听雨如此,以吾身观万物,万物皆如此。俗话说“境由心造”,“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真正“参悟”听雨的“禅”意,听出不为世俗所惑、不被物欲所累,空明澄碧的心胸以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这就是笔者听雨最大的快慰和收获,写于此,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孙开铭,网名松风竹雨。湖北襄阳人,现居武汉,国企员工。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工程师,高级技师。爱好文学,先后在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百余首(篇),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家及地方文学大赛奖。出版有诗集《哲理与抒情》一书。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