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朋友
作者:江维
朋友叫阿友。
阿友住在向荣街街口紧挨着护城河,老江住在向荣街段家巷子。认真算起来,阿友和老江交往,从穿开裆裤到现在,已有六十余年了。
小城向荣街,是条古老的街道。向荣街不宽也不长,从街口到街尾,大约有五、六百米的样子。两边砖木小青瓦街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住着清一色平头百姓。向荣街尾有东山寺,中段有洗脚河穿街而过,洗脚河边有五显庙,还有马家大院、豆芽组大院、柯家酱油坊、李家大院等古建筑,还有一处卖油盐酱醋菜米茶的市场。平时向荣街,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热热闹闹的。尽管向荣街是条普普通通的街,它同小城一样,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向荣街自清末民初到而现在,各行各业出了不少人物。
阿友,姓程,在家最小,排行老五,街坊邻居一般都叫他老五。老江要小阿友一点,不敢叫他老五,一直尊称他阿友。
阿友与老江从小就在一起玩尿泥、捉迷藏、打弹子、拍烟盒子、滚铁环、河中戏水、偷十点半、扯马股、交换小人书看等,彼此都属于贫民家庭,一并在苦难的生活中长大成人。
小时候,阿友很瘦,活脱像根竹竿。阿友尽管瘦,但是很精神,两眼放光,穿身大人衣裤改制的衣服,大笼大胯的,挺搞笑的。那时,阿友在小伙伴中卓尔不凡,脑袋灵光,尖牙利齿,谈吐麻利,颇有眉毛一皱计上心来之范儿。
记得一次,小伙伴们在护城河中打闹戏水归来。阿友没有消停,找来一枝毛笔,在一张牛皮纸上,画一头活灵活现的肥猪,标明器官部位,哪个部位容易得什么毛病。然后,阿友叫大家用黄泥巴与木屑加水调和,搓成葫豆大小的丸子,再用红纸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在护城河边摆上摊子,当猪药卖。老江与小伙伴们在旁边手舞足蹈,摇旗助阵。阿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吹得吐沫横飞,各位老辈子!快来看快来买,最新研制的猪特灵,猪特灵猪特灵,病猪吃了变壮猪,瘦猪吃了变肥猪,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包你天天发大财,包你天天有肉吃。没想到,居然吸引许多乡下人,有人还要买这所谓猪得灵。当然,阿友不能卖、也不敢卖,大家相互对对小眼睛,傻里傻气笑着,轰声!作鸟兽散。
那年冬季的一天,天气特别寒冷,瓦檐上挂着凌条,护城河上结了薄冰。
老江背着书包,捏一块玉米馍馍,出门上学。老江刚走出段家巷子,老远看见阿友家门口停几部马拉车,阿友穿着单薄,在寒风里蹿进蹿出,帮大人搬东西搁在马车上。老江看到这一幕,不知道发生什么,一脸茫然,站在寒风中浑身瑟瑟发抖。后来,老江才知道,阿友全家到大划公社当农民去了。
一晃,六、七年过去。
老江高中毕业,下乡去安阜公社当知青,住在黑石河边。阿友在大划公社中学校毕业,住在黑石河边上,离老江不远。
那时候,阿友很爱看书,很活泼,他对沉重而苦难的生活,好像没有一点忧伤。阿友除了爱着书,还特喜欢音乐,二胡、笛子、口琴等乐器,不敢说样样精通,吹拉起来,像模像样的。当时,阿友在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且是台柱子,经常与宣传队漂亮的村姑在一起,在公社各大队巡回演出。那时,阿友是快乐、阳光的阿友。
后来,老江去当兵。临行前的一个下午,老江周吴郑王穿着绿色军装,带上两瓶红脑壳崇阳大曲,骑自行车去大划公社找阿友吃酒。阿友提议,去找阿清。阿清也是知青,大家都是穿开裆裤长大的伙伴。
那天晚上,在阿清破旧的茅草屋里,阿友与老江在灶台下烧火,阿清下厨炒菜,做了几样下酒菜:一海碗牛皮菜、一盘鸡蛋炒韭菜、一斗碗藿香渍葫豆、一升子炒黄豆。尽管没有荤菜,还是香喷喷的,摆上只有三只脚的小方桌,在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吃酒。那顿酒,吃的酣畅淋漓。大家激情燃烧,畅谈人生前途,还谈到女朋友。阿友遗憾说,他被大队推荐去体检,身体没有一点问题,可惜眼睛有点毛病,被刷下来了。阿友噙着泪花说,虽然当不成兵,可以当民兵。接着,阿友平复了一下心情,从衣兜里掏出口琴,唱了一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又吹了一曲《沂蒙颂》。阿友一边吹口琴,一边吃酒。老江与阿清一边吃酒,一边跟着唱:
蒙山高沂水长,
我为亲人熬鸡汤,
续一把蒙山柴,
炉火更旺,
添一瓢沂河水,
情深意长,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
啊……重返前方!
………
舒缓优美、柔情缠绵的的旋律,直击心灵,唤起无穷无尽的遐思。阿友、阿清与老江不觉潸然泪下。
后来,一别数年,大家天各一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江从部队回家探望父母,才知道,阿友全家已回城,还是住在向荣街,他在一家厂子上班。阿清在外地读中专。
阿友虽然参加工作,但是不甘心当一名普通工人。阿友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一条能改变命运的路子,那就是:文学创作。于是,阿友除了上班,业余时间潜下心来写小说。那时,老江也从部队转业回来,听说阿友在写小说,心奋至极,立马联系他,一并探索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阿友经过数年艰辛跋涉,吃尽苦头,偿试数十次的失败,终于取得一些成就。
阿友是鲁迅文学院第五期学员,中国微型小说协会会员,四川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小说,频频在《小说界》《滇池》《鲁迅文学院•学文学》《广州文艺》《龙门阵》《洛阳日报》《青年作家》《南方经济时报》《成都故事》《成都工人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十多年来,阿友共计发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两百多篇,并出版发行《九十九篇小小说》一书。
阿友的小小说《小屋》《笔记》,曾两度获得《小说界》全国小小说大赛奖项。《笔记》被数十家报刊转载,入选新时期中国小小说大系,入选高考语文教参。小小说《乡村小调》斩获《洛阳日报》二等奖。短篇小说《塑像》《寂静的河边》《河边小调》《小城一案》,中篇小说《酸栆树》为其代表作。
几十年时间,阿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碰碰行走,曾经被人领导过,也当过领导管过人,后来在一所学校退休,过着幸福的退休生活。现在,阿友致力于《崇州精短文学》的主编工作。
虽然,阿友在文学创作上没有得到辉煌顶峰。但是,阿友取得的成就,令人唏嘘不已。阿友很低调,对于过往之事,几乎闭口不谈,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凡此种种,阿友算是对平凡人生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附:阿友四十年前诗作
村 姑(外一首)
河边佇立着一个村姑
婉蜒的小路通往天的尽头
夕阳将她涂成金色
微风把她秋水泛波
你在盼什么
你在想什么
美丽的姑娘哦
那一夜
那一夜我在小河边踟躇
一轮明月悬挂天空
我闻得淡淡的花香
我听见夜莺的歌喉
她在唱
唱什么呢
她在倾诉人间的忧伤与冷暖

作者简介:
江维,男,汉族,四川崇州人。下过乡,当过兵,原在四川省税务干部学校任职,现已退休。
《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中国微型小说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百余万字,获得各类奖项二十多个。其中,出版发行《窗外有月亮》、《竹林茶园》两部中短篇小说集。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