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略论当代湖湘诗人马少侨
·
【傅治同】
·
马少侨(1920-2006)又名远兼,字政交,号啸樵,晚年又号晚晴楼主人,湖南省隆回县人,当代杰出诗人,楚辞学、民俗学、民族史专家。他一生深研经史,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九流三教,民风民俗,地方风物,无所不通,又精于书画艺术,这些使他的诗文创作,有了丰厚人文底蕴。他86年的经历十分复杂:从富家子弟到失业青年,从文牍小吏到革命战士,从杏坛宣讲到农村劳改,最后又从阶下囚到座上客。传奇的人生,坎坷的经历,又为他的诗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

(马少侨先生)
·
马少侨15岁学诗,17岁已能吟咏成章。这一年他写了《陇上行》等近50首诗,是他诗歌创作的发轫之期。1939年,19岁时的他,师从樊增祥的弟子宗子威教授,成为臾江诗社最年轻的社员。与海内名流章士钊、杨云史、张默君、贺学梅、谢玉芝(著名女作家谢冰莹之父)、苏鹏等有了交往。由于诗社首领宗子威属清末晚唐诗派之余绪,诗歌创作主张对仗工巧,辞藻华丽,用事精当,这对青年马少侨的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他深受宗先生赏识的四首《秋兴》,就属于这种风格。
1946年马少侨加入南社湘集,成为其中最年轻的社员。南社本是辛亥革命前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社团,成员多是同盟会成员。全盛时期成员有一千多人,基本上网罗了当时的革命文化人,成为民主革命派的文化大本营。南社本社虽然于1923年解体,但各地社员相继成立了新南社、闽社、南社湘集等组织,依然秉承"国恨家仇,发为文章",唤醒民众,鼓吹革命的宗旨。马少侨加入南社湘集,对于他的诗歌沿着进步的方向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这从他抗战胜利前后的诗作可以得到证明。从此,他的诗歌创作基本上形成了以晚唐诗派的讲求艺术、南社诗派的追求革命相结合的创作风格。他说:"诗者史也,故必写时代之真情;诗者志也,故必见个我之性格。"(《禹问樵诗词选序》)这正好是他诗歌风格的写照。也是他一贯坚持的"好诗应当是时代性、个性、艺术性的结合"主张的真实体现。
马少侨一生经历了从抗战到改革开放近70年的创作历程,共创作了2000多首诗词,这些作品是这70年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实写照。例如,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的现实是:一方面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血光红溅宝刀缺"(《长城谣·闻八路军长城大捷作》),另一方面是国民党的"东亚共荣甘曲膝"(《秋兴》)。抗战胜利后,"野老相逢话太平"、"村店人喧酒半醺"(《闻日本投降》)的情景历历在目,而国民党统治者却不让人民享受太平。他们一方面为发动内战增徭增税,鱼肉人民,而人民只见"税吏夜敲门,盆瓮无斗粟"(《古意》);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却酒醉金迷,过着糜烂的生活,"纵情缱绻"、"肆意风骚"(《沁园春·读词有感》)。当国民党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时,诗人愤怒地质问"八年离乱遍创伤,兄弟如何又阋墙",(《南社秋集分韵得长字》),表达了人民的情感,时代的心声。
可惜的是从1950年开始,到1956年,诗人转战教育战线,除了教学工作以外,主要从事民族史研究。7年之间,"偶因钻故纸,久已废吟章"(《答湘雁》),竟然没有写下一首诗。因而我们无法了解诗人笔下新中国成立时的狂喜,和"旧貌换新颜"的图景,令人遗憾。1958年诗人蒙冤,开始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另类人生。"箬笠芒鞋新学稼,杏花村酒旧题诗"(《磨石桥暮春》),诗人仍然坚持创作,使我们看到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的情景。特别可贵的是在文网十分严密的文革时期,他身处险境,经常挨批挨斗,但仍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敏锐的政治嗅觉,揭露了"四人帮"一些骗人的把戏,和他们的可耻面目:
·
古人论史本荒唐,不及今人撒大谎;
只为赵高倾帝制,遂教陈涉护秦皇。
袭人贾政称儒孽,宝玉晴雯穿法装。
雾里看花舒老眼,燃犀一照又何妨?
《奇文》
·
是非功过本荒唐,花面逢迎粉墨妆。
唱到夜深人自散,净生丑旦各收场。
《杂诗》其二
·
前一首是读《儒法斗争史》的感受,犀利地指出"四人帮"搞所谓儒法斗争是"撒大谎"。诗人用自己的诗当"燃犀",照出了他们的鬼蜮面目。后一首借戏曲演出揭露"四人帮"欲粉墨登场的野心,预示了他们"净生丑旦各收场"的可耻下场。这该要有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胆识!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的岁月中,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描绘大事变,讴歌新事物,批判旧思想,鞭挞假恶丑。这是他一生中心情最畅快的时期,也是他诗歌创作大丰收的时期。虽然他重返教坛、学坛、诗坛时已年届花甲,但他抱着"六合只今苏百卉,寸心终许报三春"(《纪事》)的心情,决心放开手脚再干出一翻事业,"白发不让催人老,再焕青春二十秋"(《昭陵感事》)。这是诗人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由此可见,我们只要展读马少侨的诗歌,就能清楚地看到历史的画卷,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这就是诗人所说"时代性"、"诗者史也"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也是他的诗歌最为闪光之处。
马少侨诗歌创作,众体皆工。诗有古体、近体,词有长调、小令。五言古诗以《游仙》为代表,全诗以死后游魂与"仙友"们的交往与交谈,将自己含冤负屈二十年的心酸,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不愧是当代五言古诗的冠冕,游仙诗的绝唱。七言古诗当推《白云岩放歌》为代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炉,充分表现了这一体裁的活力。集中几首七古,既有李太白的狂放,又有白居易的疏朗、韩退之的深刻,还有苏东坡的机趣,但绝非优孟衣冠,简单摹拟,而是取众家之长,注入自己个性,融汇时代精神,形成了恣意挥洒而又自然圆熟的风格。集中七律最多,也是诗人最为熟练的一种体裁。他早年写的《秋兴》四首,就深受其恩师宗子威、柳敏泉两先生之赞赏,柳先生称赞他"且把豪情盘险语,惯将好句破愁颜。"诗人直到晚年,仍能随口成章。有人曾即兴命题要求他在十分钟之内写出一首七律,不料他不到七分钟就完成了,而且诗意盎然,令人有当代"七步才"之叹。集中七律名篇精品甚多,如《乌石峰题壁》、《秋草十二首》、《南社秋集分韵得长字》、《磨石桥早春》、《枕上四首》、《听某公作传达报》、《十年》等都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好诗。有的雄浑沉郁似杜少陵,有的深情绵邈似李商隐,有的清新婉丽似范成大,有的慷慨激昂似陆少游,有的通俗幽默似杨万里。不宗一家,转益多师,用圆熟的技巧,叙当时事,抒胸中情,描眼前景,颂歌善政,针砭时弊,这就是马少侨七律的基本风格。此外他的七绝、五律也有可观的成就。尤其是七绝,或写时事,或题图画,或写社情,或抒怀抱,或发议论,都能出人意表,发人深思,令人耳目一新。诗人自己比较满意的是《昆明纪游》七首,其诗议论生发,见解独特,堪称七绝上品。其实他既有《题画》四首这类意境优美、语言隽永式的雅调,也有《买书》、《市场》这类语意浅近、诙谐幽默竹枝词式的民谣,都是可读之作。唯一不足的是集中绝少五绝,仅有的一首是他十八岁时写的《山中吟》,是一首小型的五言古诗,不是严格意义上五绝,可能是因为这种体裁承载的信息量太少,不太适合表现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缘故吧。
马少侨的词作不多,我们能读到的共40多首,这些作品,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上乘之作,比之于诗,毫不逊色。由于词人阅历丰富,饱受艰辛,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文学修养,故能在轻灵活泼、委婉言长的新诗体中驰骋他的才华。总的说来,他的长调近苏、辛,尤其如辛弃疾的慷慨豪放,但又不失潇洒自然,生动有趣。早期的《沁园春·读词有感》是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
·
举目琼瑶,长空龙斗,大地鳞飘。看山插银屏,晴光闪耀;江横素练,玉液凝滔。威震三边,军屯九塞,风展红旗忽忽高。笑南国,正风倾浪漫,物竞妖娆。
灯红酒绿人娇,遍美式沙龙扭细腰。任芳草王孙,纵情缱绻;黄花淑女,肆意风骚。蚁穴犹温,槐柯尚暖,趁此良宵好射雕。《毛毛雨》,唱"哥哥妹妹",暮暮朝朝。
·
且不说在当时敢于步韵和毛泽东要有多大勇气,单说词的本身,在当时所发表的和章中,也算是佼佼者。在内容上,上阕写北方抗日根据地正"威震三边,军屯九塞,风展红旗忽忽高";下阕写南方国统区则"《毛毛雨》,唱'哥哥妹妹',暮暮朝朝"。通过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去理解中国的命运该掌握在谁人之手。在艺术上步韵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大笔写景,细笔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晚期的《沁园春·初上卡拉 OK 厅》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
酒绿灯红,轻歌曼舞,卡拉 OK 。有麦克传风,莺声嘀呀,飞图掠影,霹雳旋回。季子多金,秋娘善舞,两意相投百事谐。天欲曙,正依依惜别,挥手 Bye - bye 。
可怜白首方来,有多少新词够费猜。惜鲍老郎当,难为狐步;郭郎潦倒,敢问芭蕾?少困穷乡,壮交华盖,老不时髦也活该!且休矣,幸蠹鱼身世,尚有歪才!
·
不仅内容既不粉饰现实,也不歪曲现实,而是真实于现实,而且艺术上独辟蹊径,融雅语、俚语、俗语、外国语、时髦语于一炉,真正做到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知道填词是一个戴着枷锁跳舞的活计,要把上述各种词语嵌入而又合词律,没有娴熟的技巧,高超的功力,是不可想象的。小令则有如李清照、秦观的情辞相称,意韵兼胜。尤其是他的悼亡词,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误佳期·纪梦》:
·
仿佛梦边曾见,亲切手中针线。泉台犹为补衣来,生死长依恋。
孤枕老泪酸,独影残灯颤,空楼寂寞又黄昏,盼断归巢燕。
·
这类词大都以生活细节的描画,表达出深切的怀念,寄托着无限的哀思,令人凄然泪下,不忍卒读。小令中也有诙谐幽默寓庄于谐的作品。著名的如《蝶恋花·理发有感》:
·
梦里犹闻呼小马,曾几何时,白发搔盈把。铁砚磨穿为底啥?妻儿笑骂"爷真傻"!
赢得诗名殊不假,笔走云烟,万斛明珠泻。若向市场估个价:不及剃刀三两下。
·
这类词写得生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而又不乏针砭时弊的深意。马少侨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历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委委员、邵阳市委主委、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邵阳诗词协会会长、《邵阳市志》副总纂、湖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他的诗词曾入选《中国当代诗词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当代诗词点评》等十余种诗词选集。他的《清代苗民起义》一书被英国剑桥大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所引用,并列为参考书目。他的《楚辞》学研究也卓有成效,有的论文被国家一级刊物如《文学遗产》刊登,有些观点发前人之所未发,有振聋发聩一新耳目的作用。
马少侨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当代极具特色的湖湘诗人。我撰此文,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和学者,同时也是为湖湘文化特别是湘西南文史研究者提供一块引玉之砖。
·
(注:本文源于恩师傅治同2012年所赠《治同文存续编》一书。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编者恩师傅治同)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