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三农"工作
——探寻习近平同志上海足迹(十二)
(修订稿)
很多人认为大上海农村小,农民少,农业经济比重低,占GDP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似乎微不足道。但习近平则认为决不能忽视,而应给予高度重视。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背后是民生之要,执政之基。
习近平首次来到金山区调研,
关心的是老百姓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听说新农村建设农民住进集中小区,
好些老百姓反而抱怨对生活不利。
习近平开导说:改革发展要讲究规律,
在给老姓办好事时也同样如此。
他強调"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根本,
必须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尽管上海农业的比重很低,
但我们绝不能以比重来看地位。
郊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
建设好才能进一步提升上海的综合实力。
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断,
科学回答了如何看待并抓好"三农"的问题。
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
为上海推进"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依据。
习近平来到金山吕巷镇"皇母"蟠桃基地,
他一边察看蟠桃长势,一边寻根问底:
获知基地已成为农民致富聚宝盆,
边听边微笑着点头,对此大加赞许。
他向区里干部提议建设"三个百里园",(注一)
使干部们感到"上海农业大有可为"。
此后他们和镇村干部办起了水果公园,
培育了30多种水果,香飘一年四季!
(二)
习近平每到一地去调研,
都会叮嘱上海农口的同志:
发展现代化农业要借鉴"荷兰经验",
将农业搞得很精致,现代化具有高附加值。
习近平察看了庄行镇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指出"农业不求大而求精",重在现代化。
在宝山提出要坚持农业的科技化、集约化,
将提升农业的经济、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到底。
在嘉定指出要把现代化农业发展起来,
和其他产业融合起来做精做优做强。
习近平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他的期望!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习近平明确指出:
就是要求城与乡在很多方面互通。
农村生活水平和城市相比不应有质的不同,
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要向农村延伸。
(三)
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存在,
解决农村问题的任务依然很重。
习近平剖析了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注二)
要求有关方面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重要内容。
要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的倾斜力度,
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寻求有有效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探索形式多样的模式开展帮扶。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利益,保障权益: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现代农业能级,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保护好农民利益……
习近平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断,
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回答了农村发展为了谁等根本问题,
推动了上海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注一:"三个百里园"即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
注二:"三大问题"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郊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维我中华2024年4月15日晚欣然命笔、敬祈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