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联贴出新变化
兰州 吕爱斌
今年清明前夕,我又回到了江南故乡。客居乡里,走村串巷,最抢眼的还是春联。家家户户,楼房平房,无论大门、后门及伙房门,过年时都贴上了如意吉祥的春联。时值农历三月,那门上鲜红如火的春联依然熠熠生辉,看得人心里暖烘烘的直来劲,不时驻足伸长脖子向屋里张望,滿足心中的好奇;或盼着突然能从屋里走出来一个人,哪怕是一个留守的老人或小孩,与其攀谈、逗乐,只是大多未能相晤。看来真是农家事田亩,家里无闲人。
记得40多年前,也就是1981年春节前夕,我从部队穿着四个兜(干部服)回到家乡探亲,年三十的前几天,我在一家商场门前摆上桌子,铺纸研墨,为邻里乡亲、过往群众写了3天春联。既过了我写大字的瘾,也满足了乡亲们有一副像样春联的心愿。正如老家民谚所云:有钱没钱,贴幅对联过年。要知道那个年代各方面的条件是极有限的,尤其是偏远些的地方,过年时还找不到一幅春联。在为群众写春联的那三天里,我每天早出晚归,一站就是一天,真是饭也顾不上吃,人也累弯了腰。但个中的乐趣是令人终身难忘的。记得第一天我站在外面,寒风凛冽双腿直打颤,对有没人让我写春联心里没谱,虽然是提前在家中写好了几幅也挂在了路旁,刚开始看的人还是不多。到了中午十分,围观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有挑着担子的,有三五成群挽背搭肩的,有抱着孩子、领着孙子的,还有背着双手挺着圆肚一副当官模样的,他们或走近仔细端详,或对着春联一边喃喃细语一边伸出手来回比划,还有伸过手来摸摸红纸、抓抓毛笔的调皮小鬼。更多的是过来与我攀谈春联的内容、字体和要求,当然也有我事先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话题。一时间,局面大开,“生意”红火起来,我的心也一下踏实多了。记得一位挎篮卖菜摸样的老农长者指着挂着的春联对我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写字偷工减料?”我说怎么了?他指着几处“枯笔”说,这儿都没沾上墨,不是偷工减料是什么?这时我突然明白了,写春联一定要浓墨重彩、端庄大气。还有观者对我说,这红纸太小了,我家盖上了新楼房。我便将裁好的红纸两张一接满足了他家高楼的要求。还有的对我说,他们家喜得贵子龙凤胎、他们家老人高寿、他们家承包田地去年喜获大丰收、他们家孩子考上了好大学……真是越说越兴奋越、越听越高兴,意在要我在春联中反映出这些开心的特殊内容,我搜肠刮肚、翻书找报尽力滿每个对联人的心愿。每写完一副春联,看着他们激动地捧在手里,我都要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他们高兴了要回家过年,我的心里比他们过年还高兴。
要说这三天遇到的高兴事,还有三件不能不说。就在第二天上,阳光和煦,浑身暖意。我正低头写字,突然一位复员的战友来到了我身旁。他髙声冲着左前的三个妙龄水滴的美女叫道:“战友你什么时候回来的?穿着四个兜不去找对象,跑到这里写什么春联?”那三个美女应声一下子朝我这边看过来,片刻后只见三人挽着手款款走来,故意装着看春联,不时向我送来“秋波”,暗想:这个年轻军官还没找对象?!我送给了她们春联,并报以微笑目送她们远去,那微红稍带着羞涩的少女脸颊很是让人心里甜蜜。姑娘们走了,那位战友又拍打着我的肩膀笑道:“怎么样我的战友?营销要有手段!”我会心的笑了。第二件事,写三天春联天天都有戴着红箍子的市场管理人员前来找我收取每天0.5元的卫生费。对此,我总向他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们手一挥:“完了再说啊!”便扬场而去。我羡慕他们的架势,但从内心还是感激他们。最后一件事,这次探亲结束回部队后,我一直魂飞梦牵故乡三天写春联的美景美事,人生难得“衣锦还乡”为家乡干点力所能及的好事。适逢几家中央新闻媒体联合搞征文:《春节回乡见闻》。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信笔一挥:《春联贴出新变化》。幸运,稿件被中央新闻媒体采用。
曾经年少离开家乡,如今58年过去了。每每有机会回趟老家,我总会抽空四处走走,看看乡亲们门上的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