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烹饪艺术
文/刘林海
做企业的朋友约了一场饭局,说特请一个搞绘画的大师,拽我去陪场子。席间,颇有范儿的大师高谈艺术,听得我入迷。大约因了我折服的神色,大师让我谈谈对艺术的看法。我对美术一窍不通,一时语塞。低头面对一桌丰盛的菜肴,忽然来了灵感,说那就谈谈对烹饪艺术的感受。大师似未听懂。我指指桌上的饭菜,说就是做饭的艺术。不想大师脸上顿时显些愠色。做东的朋友用胳膊肘碰了我一下,眼神中露出责备,好像我搅了局一般。吃人家嘴软,我赶忙自嘲开个玩笑。局促了一阵,遂找个借口落荒而逃。
那一刻,大师的形象已在我心目中矮了许多。我甚至怀疑,一个连烹饪这般伟大的学问都不曾关注过的人,未必懂得艺术的灵魂。
何为艺术?顾名思义,艺即技艺,术即技术。可见,艺术就是集技法之大成者。能够把烹饪技法演进到一定的高度,便是烹饪艺术。谙熟各类高超烹饪技法并创造性运用发展者,当然就属于烹饪艺术家。

烹饪艺术可称作最源远流长的艺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属性,决定了其最原始的需求莫过于进食。即便是进化到万物之灵的层面,吃仍是排在生存需求之首。圣人曾云民以食为天,这岂不意味着,烹饪艺术是天大的艺术。
不可否认,烹饪艺术在很多人心目中,难以比肩所谓的高雅艺术。窃以为这便是人性的缺陷。人们往往对使用价值并不太高但价格不菲的体验趋之若鹜,而对如影随形的宝贵馈赠却熟视无睹。玉石珍宝徒有概念,常被重金搜罗。空气虽生命存在必不可少,却因为它无处不在而鲜被关注。餐食日日伴随,亦因稀松平常几被忽略。设若这种情形只体现于个体倒也罢了,可叹在人类共识中亦是如此。君不见,绘画、音乐、戏曲、文学诸行当皆有名头唬人的高等学府,而烹饪艺术充其量传播于一些低端培训机构。以是观之,那位轻贱烹饪艺术的大师也似无违和之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省上某个机关做饮食服务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是宣传推广烹饪文化和组织厨师考核。近水楼台中,有幸接触众多教授级别的特级厨师,频繁观摩一流烹饪艺术家如诗如歌的操厨过程。耳濡目染中,就喜欢上了厨艺。其后几十年,每有机会,就乐得在厨案上练手。任是白案红案,总想展露才华。某一年为母亲在乡下老家祝寿,来了几十个客人,情急之中,我裹上围裙,一番忙活,竟也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三桌席面。尽管收获的一众赞誉大概率基于礼貌,但那种成就感仍足以令人醉心。因为经历与兴趣,我常常琢磨烹饪艺术的精髓,时时生出几多感悟。

烹饪是一门科学。在食材加工成食物的过程中,物理、化学、数学诸项应用尽在其中。食材与调料的配比虽不用计量,但一舀一抓间,拈来的都是数学优选法。所谓的好厨师一把盐,便是形象的数学运用说明。依着刀功,纵是原料千奇百怪,要丝得丝,要片来片,要花成花。生熟递进中,液态、固态、气态的转化与互补,使色与形尽显美感,把物理变化诠释出诗一般的韵味。至于进锅上笼的方式,那蒸、煮、煎、炒、溜、炸、烹,更是借助于化学反应尽显人类智慧。盘点三百六十行,难说有哪个行当蕴含如此众多的科学内容。
烹饪是一门哲学。纷繁的哲学道理时时彰显其中。五谷杂粮是基本,珍禽异兽莫沾边,百菜之中白菜美,诸肉之中猪肉香。这是为人理念,亦是烹饪信条。丰俭当宜、寒热相济、阴阳互补,五行相克,诸番哲理均在烹饪中若隐若现。单说那些尽人皆知的常识,如原汤化原食、生克熟补、金火煮粥、文火炖肉等等,岂非把辩证法解得通透。就连看客下菜一说,也并非势利,而是待人诀窍。曾有传言,说发迹的老板招呼村夫发小,一碗佛跳墙奉上,不承想发小指斥故人用吝啬的烩剩菜忽悠人。这便是不懂看客下菜的弄巧成拙。
烹饪是运筹学。烹饪也讲性价比,也讲规律与计划。同样的成本,不同的筹划与操作,却能制作出档次与品位迥异的餐食。在耗材、耗力、耗时上,烹饪无处不需运筹。即便是做一顿简单的汤面条,能干的主妇费时四十分钟,保证一家人端碗开吃。邋遢的婆娘忙活一个时辰,仍让人望餐桌兴叹。因为厨间工序需要筹划:和面、择菜、切菜、炒菜、烧水、擀面、煮面,各道环节相互吻合衔接,在主人的导演与参与下,灶头、案板、菜品、面粉,如同演员有序登场,同演一台精彩纷呈的大戏。但若把那程序颠倒,烧水后才想起发面醒面,擀完面才回过神择菜炒菜,那不得饿坏一家人才叫怪。
若再神侃下去,烹饪是美学、是玄学、是逻辑学、是社会学、是环境学,当然更是生命学、营养学。一门烹饪艺术,堪称学问大全。
烹饪还有很多难解之谜。如用于加热的众多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柴禾,虽同样为饭锅供出高温,但烹出的食料味道却大相径庭,铁锅、铜锅、铝锅、陶锅皆可煮饭,但盛碗后味道亦南辕北辙。烧煳的粥锅放在湿炭上可除煳味,热锅凉油省去了粘锅的麻烦,炒过的黄豆入水煮沸能开花,这些窍门原理何在?恐怕只有请灶王爷提供答案了。但也正是这些难解之谜,才更为烹饪艺术增添了魔力。
烹饪艺术是富贵者的奢华之术,也是贫穷者的生存之术。论豪气,不说满汉全席,单是那八大菜系中任一代表之作,便可笑傲寰宇。而论起质朴,烹饪艺术是为数不多少具嫌贫爱富色彩的行当。所谓的粗粮细作,剩饭再造,便是以艺术的手段弥补了困顿的短板。搅团原夲是北方低档的杂粮吃食,但它的加工艺术却好生了得,谚云: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粘,尻子轮圆。这既是艺术总结,更是操作要领。高质量的搅团,可以水围城、可以漏小鱼、可以凉拌当菜、可以烩煮上席,一招一式,怎一个缤纷了得。农家早餐吃剩的米汤,中午加面条配成米汤面,现在竟也成了某些高档酒店的招牌饭。再说那春夏随处可采的野菜,若不是万千遍探索形成的加工艺术,缘何现如今能被享尽口福的城里人热捧。

烹饪是大师展现艺术才华的平台,也是爱好者陶冶性情的园地。闲时兴至,戴上围裙,抄起菜刀,乒乒乓乓之间,丢烦恼于脑后,抛名禄于九霄,专注于案板,执念于灶头。小半日功夫,一桌成果立现。家人友人聚拢一圈,品尝中说短论长,怡然中成就感满满,亲情、友情绽放如花。人生有此瞬间,岂不快哉!
我推崇烹饪艺术,更仰慕烹饪艺术大师。如果不承认高端厨师是艺术家,我便认为这世界没有艺术家,绘画人是画匠,表演人是戏子,演奏人是龟兹。至于文人,连他们自己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忽然想起北宋大家欧阳修的《卖油翁》,当百步穿杨的射手自命不凡时,注油穿钱孔的老者必属艺林翘楚。艺术门类从来没有高下之分,有的只是实用中的精湛。我敢肯定,在各类艺术中,若论起成熟与完善,烹饪艺术遥遥领先。
刘林海
二O二四年四月十四日

刘林海
陕西省礼泉县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文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师、高级律师。
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一九九零年起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现任陕西汉廷律师事务所主任,西安仲裁委员会、渭南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曾获“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陕西赛区“最佳专业知识辩手”奖。
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京城》由作家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第二部长篇小说《落户》由作家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