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光辉
——首访原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双理事
国画大师朱屺瞻先生
他是一代国画大师,他是一代真正名副其实的国画大师。
2021年是著名画家朱屺瞻先生(1892-1996)诞辰130周年。这一年的5月27日,“赤心惟存——纪念朱屺瞻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拉开序幕,与此同时,“纪念朱屺瞻先生诞辰130周年艺术展”也正式开幕。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次与朱老先生短暂会面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令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那时老先生已百岁。
当我提笔准备完成这篇"股份制"产物的文章的时候,我竟为文章的标题如何确立而不知所措,甚至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在稿纸前发呆。
到底如何确立该文的标题呢?我陷入沉思中:朱先生一生坎坷,但他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执着追求书画艺术之路,特别是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艺术功力、良好的品德素养,令他的同辈大师、甚至前辈大师们,包括齐白石、徐悲鸿等都为之肃然起敬。

那一年,当105岁的朱先生离开他眷恋的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家乡、华东几个城市和乡村、甚至整个中国美术界,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众的大师级人物而产生震撼!朱先生用他一生的辛劳、勤勉、追求和奋斗,实践着他最初的梦想,他用他脚踏实地的行动、用他永远不肯放下的手中的画笔、用他光辉的生命,描绘和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和生命的赞歌。 就是这位已故的艺术大师,就是这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艺术大师,留给了这个世界太多的宝贵精神财富了,而这一切都将是永恒的。 朱屺瞻先生,清光绪18年,也就是1892年5月2日,生于江苏太仓浏河新镇。朱先生的童年多有不幸,他8岁时丧母,父为其聘秀才童颂禹为塾师,此童塾师多才艺,课余常画兰竹自娱,朱先生耳濡目染,遂自习作画。先生与其母感情颇深,每当思念,啼泣不止。童塾师为之黯然,抚其头口诵《诗经·魏风》云:“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于是为先生更名屺瞻。 自此,朱先生习画不断,孜孜以求。17岁时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并亲得校监(即校长)、著名国学家唐文治的教益。唐大师谆谆告诫:“习字作画,点划皆须着力,切忌浮滑。”这为日后朱先生驰骋于中国画坛奠定了基础。到了20岁时,朱先生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国画美术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木炭临摹,作静物写生,画艺大进。一年后,先生受聘任该校教师,作国画以兰竹花鸟为主,兼作山水,亦习书法,临魏碑及米南宫之行书。 在此后的多年中,朱先生与沪上书画家王一亭、高剑父、潘天寿、黄宾虹等交往密切,切磋画艺。由于朱先生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他38岁时,先生的国画《寒林》《墨荷》、油画《春寒》《劳苦》《静物》等作品展出于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 也就是这一年的冬季,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朱先生又与年已近70岁的大画家齐白石相交。没过几年,朱先生创作的国画《苍松》《荷花》《国色天香》等名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出版《朱屺瞻画集》。一时,书画名家唐文治、蒋梦麟、刘海粟、汪亚尘、俞寄凡、王济远、潘良玉、朱古民、潘光旦等皆为之题词作序。 时间到了1933年的2月,朱先生以多幅作品参加“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作品展览会”,将义卖所得款悉数赠于东北义通军。同年10月,朱先生在上海举办首次“朱屺瞻绘画展览”,共展出国画、油画60余幅,其中《秋树寒鸦图》等被视为高品位佳作。 时间到了1937年的4月,朱先生所作国画《竹石》、油画《菊花》等参加于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与汤定之、汪声远、沈尹默等大书画家结交成友,并收藏了金农、石涛、八大山人、青藤道士等中国书画界极其名贵的珍品近百幅。并倾囊购进将落入日本人之手的石涛名作《万点恶墨卷》《八大山人书画册》。为保护文物,朱先生于解放后交国家博物馆收藏。 时间到了1946年春,上海美术会成立,朱先生被选为监事。10月,大画家齐白石南下京、沪,先生与之谋面,不胜喜悦。时京剧大师梅兰芳亦参与相见。先生得白石“贵在独创”之画理,作《梅竹图卷》,白石为之题诗、治印,交谊独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