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歌与红芍文:张洪福
北小河水绕村而过,就象时光一样,一去不回。横跨河上的小桥,是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四修建而成,天地感应,双春红马的灵气造就他经典的传说。经过二十三年的风云变化,桥身两侧微有斑驳。桥头的东侧路边有红药丛生,没人问它是开是落。微风吹来,幽香阵阵,像幽怨的琴声飘过。时有蝴蝶一掠而去。没人知道这株红芍经历了多少沐风栉雨,也从来没人关心它阅历多少人间过客。往来的车马,潇洒的扬长而去,担担子的脚夫也从来没在这里歇过,小舟顺流而下,好像这株红芍就没有存在过。

月光如流水,一个赶路的落魄秀才叫做符歌,暮色匆匆,他自哈拉巴山,尘土满面的而来。这座小桥,他好像梦里见过,符歌也是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四日而生,伴着一轮出生的明月。他来到桥下,捧一捧北小河水,安慰一下几天没有进食的饥肠。然后在小桥底下的一块青石平躺下来。此时此刻的天空,下起了雨。符歌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个窝。虽然不能遮风,但至少还可以当雨。让自己渡过一个没有雨的夜。
东方发白,符歌感到肚子有点饿,他想,活水有源,岂能无鱼。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练就了一身生存的本领,多高的树,它也能攀爬上去,摘下野货充饥,多深水,他也敢下去,捉些鱼虾享受生活。他对寒来暑往没有概念。五湖四海都有他自我陶醉的快乐。
他一个进身,来到了河里,他觉得这里的水比别的地方要暖和得多……,他做了这一生最肥美的早餐,吃饱喝足来到桥头,他看到了有点的憔悴的红药,干干的花瓣象焦渴的眼神。符歌回到了河边,用上手捧着河水,反身来到桥头,轻轻地浇到红药根部,温柔的象对待熟睡的孩子。一捧、两捧、三捧……一天、两天、三天……,那一株红药红的艳丽如燃烧的晚霞,他的香气也感染了这座小石桥。蝴蝶在这里流连忘返。孩子们也来这里嬉闹追逐,星空的夜晚,有了恋人在这里指天盟誓……两岸的草肥美起来,不知何时也来了丹顶鹤。符歌每天日出沿着河岸给每一个树木浇水,回来的时候就在桥下做着自己的梦。

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离河边不远处,有一个废墟,在废墟里,符歌得到了一个的铜盒,铜盒里笔墨齐全,还有一张发黄的纸,记载着那珠红芍的传说,原来林黛玉由金陵(南京)去大荒山(长白山)时,看那块写满红尘的石头,在此路过,她感应到了,贾宝玉口中玉,遗落在此一角,于是也留下了自己一魂魄,化作了一株红芍,等待着曾经的书呆子的幻影在此路过。符歌泪湿了双眼,这是他从高中毕业以来的第一滴眼泪。他深藏的记忆开始复苏。唤醒了灵魂深处的电波,我哭过后,就不再哭泣,他在时光中偃仰啸歌。
这一天,阳光明媚,他记不清来这里多少个日月。也不知此时是春是夏是秋还是冬。他只知道今天他要舞文弄墨。他用那支来自远古的笔,蘸着前人研就的墨,在桥身写下四个大字:符歌与红芍孤月。这几个字倒影在清澈的河水里,正好落在水中那轮孤月。桥头的红药,袅袅生香,蔼蔼仙气,以肉眼可见的融进了水中的月……

符歌拿起了珍藏竹笛,那支笛子已经褪去了当初的青涩,这一夜,两岸的人家都听到了从天外传来的笛声,婉约清澈……,人们突然感觉他们的世界存在一个流浪者……,可是天亮了,人们在也没有见到这个符歌,他象在这个世界上蒸发了一样。
从此以后,每当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总能听一种柔美的笛声……据说这笛声能让所有的理想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