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念想系麻田
(六)
文/王玉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挥别秋意阑珊,迎来万物萧然。季节的转换,总是不随人们的心念。瑟瑟的寒风残卷着枯叶,掀起旋转到农庄的这个旮旯、那个角落。几场雪 后,大地茫茫,更显农家勤劳与寒凉。
剥麻是大麻收获最繁杂的一道程序,它不受时间的约束,全靠麻农们利用农闲时间,大多都集中安排在入冬农闲,选择天暖的时日来完成。
农家男劳力在之前几道工序中,付出了许多气力,之后的他们顺势养尊处优起来,似乎已将剥麻的事抛在脑后,全交给了妇女们去完成。只是偶尔在家中唠叨提示:张家已开始剥麻了,李家的麻已剥了几天了。

每当这时,女主人沉默是最好的答应,不是不开剥,望着收获到家、堆积成小山状的麻垛,何时才是剥完。试想拉回家的成捆麻,仅一捆足有二三百根麻秆,必须—根根抽筋剥皮。剥麻人表现出的不是欣慰,是弥漫在疲惫思绪中的焦虑与惆怅。但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总有难缠的事,生活本就酸甜苦辣味俱全,喜忧聚散总难免,柴米油盐的压力,一地鸡毛的琐碎,延迟的情愫很快就被现实生活的窘迫所屈服。
寒风不知趣,无事吹门入。进入隆冬时分,室外温度已不宜剥麻,只好转移到房内,室内一般都有生火取暖的炉子。麻秆是极易燃烧的,为解决拔麻人取暖、又不让麻秆引起火灾,农家拔麻人、将麻捆根部放进门内,其余麻捆露在室外,再用门帘尽可能阻隔,不让外面的寒风侵入的办法,继续着剥麻的活儿。

剥麻是一份细致入微的活,为方便顺手,剥麻人先用牙齿在麻根约十五公分处咬开,再用手指分片切面,把整个麻根部一分为二再开剥。
牙齿咀嚼食物,唇舌感知美味,动物界无一例外。而世间用牙齿做为劳动工具,高频率地使用牙齿咬切的,唯有剥麻人。剥麻人在四五十岁左右,牙齿磨得跟牙龈一样齐的无一例外。品味着苦涩,心念着收获。喝一壶回味酒,哽咽入喉头,“天苍苍兮临下士,胡为不救万灵苦”。细数艰辛的岁月痕迹,捕捉真实的农家生活中的感同身受,谁人能创造一台剥麻的器具,来替代人工剥麻,是千百年来麻农们与日求索、企盼、呼唤的心声。

用牙齿咬开的麻根,用大拇指切入分开向外折断,左手握麻秆,拇指夹于麻秆与麻纤维之间,右手拉动,先扯出一束麻皮,抽出麻纤维,麻秆从左手虎口处出拉出,麻皮与麻秆从左手大拇指与食指间分离,左手大拇指与虎口部位成了分离器。再沿着麻秆根部,把剥落的麻皮轻拉剥离。一根麻中,最长的两批麻用左手中指夹捏,对于少量剥离不净的,采用在麻秆中段折断的方法,将麻剥下,用左手无名指夹捏。
为了减轻拇指的摩擦,剥麻人在拇指上必须套一个用铁套,其余四指带上用橡胶之类的护套。既使这样,剥完家中的麻,铁套也要磨破好几副,手指也因此伤痕点点,疤痕新累,谁人说声疼。没有矫情,没有医治,只有自愈。苦而不言,痛而不语。任日月漫长,在无奈叹息中惆怅,呆滞着的目光,坚毅的眼神,瞭望着远方。
一双双曾被文人骚客喻为玉指的女性纤纤细手,把一个“麻”字绕指出缠绵,挼捏出柔韧,把一家人不断粗茶淡饭,不缺柴米油盐的念想,妥帖成细水长流。

一根麻少则要将麻秆分离折断四五次,熟练的人们整个动作像做扩胸运动,又像似在做牛肉拉面,轻重张弛匀称用力,只有剥麻人自己拿捏,掌握适度,体察感悟。
寒风萧萧吹门楣,农家不眠夜更苦;长夜漫漫灯花闪,冬衣不耐五更寒。夜中剥麻声,灯下白头人。日子从指间滑落,一日一月又一年,年年种麻,年年剥。抽不尽、折不完的麻秆,拔不净、捋不完的麻皮。一双手、十指头、铁皮筒、橡皮套、伤痕斑斑,血口交替、十无完指。细皮嫩肉都不见,累伤忍疼谢老茧。一双手、一身膀,一捆麻、数百千,伸拉扩背一身僵。每个人、每一天,长庚星、北斗星,剥麻人陪伴瘦月挂长空。从天黑到子夜,才会把一捆麻剥完,忙忙碌碌苦中求,长年苦心何时休。

重复的扩臂,人虽坐着操作,但一日下来,剥麻人的双臂也像注了铅水般沉重,一旦停下来像散了架似的,浑身僵痛。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庄稼农活三样狠,挖泥、蓐草、扯麻根”,艰辛与繁重的日子夹杂着苦闷滋味,自然萌生出苦衷。此时,一种根植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曲艺——贤孝曲艺,便派上了用场,成了调和剂。
每当农闲,特别是冬季,农舍鄙院、避风向阳的旮旯墙角,凡是能集中剥麻的场合,老夫子们自成中心焦点,若要好听,唐僧取经,若要好看,武松砸店。悬念叠起,故弄玄虚,章回分解,绘声绘色。更有民间艺人怀抱三弦,说学奏唱,乡土风情十足的画面。内容有《小姑贤》《十里听》《放风筝》《割韭菜》《张连卖布》《鞭秆记》《关云长单刀赴会》《绣荷包》《劝世人》等。

曲艺表演者有邻里盲人弹弦,有远乡曲艺高人演唱,武戏文唱,自创新腔;有时粗喉咙大嗓,高亢激昂,荡气回肠,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悲苦;有时低声慢唱,演绎着生活境遇的起伏,曲调悠扬,低语回荡。
“天留日月佛留经,人留子孙草留根,天留日月落又升,佛留经文劝人心;草留须根待来春,人留子孙万年青”。倾听着孝歌杂曲,那些古往英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孝忠仁义的形象树立起丰碑,为贤行。

王玉虎,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武威市作协会员。先后在凉州区纪委、街道、商务局、农机局任职。期间单位曾获得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关工委;甘肃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禁毒办、省关工委及市、区各种奖次七十多项,个人也相应获得诸多奖项荣誉。主编《古驿新韵》、《凉州区商务志》、《凉州区农机志》《西凉娇子》;著有《西望长城—河西走城文化寻旅纪实》(合著)、《血沃河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纪实》(合著)《古城阅千年—武威历史文化古城寻旅》(合著)。曾先后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话剧、快板等文学作品50多篇。
总编辑 :张建超 指导:杨毅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