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滋润龙泉公社
张世西
著名作家白描先生,曾在《挖掘历史文化 点亮龙泉公社》一文中写道:“龙泉公社所在的泾阳县,有八大文化版块: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水利文化、秦商文化、红色文化、茯茶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这蔚为大观的文化资源,都与龙泉公社有着联系。”
近期,笔者处于对家乡的恋念,沿着白先生这条线,顺藤摸瓜,对龙泉公社周边诸多文化进行了沉浸式搜集整理。与其说龙泉公社所在的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到不如说龙泉公社的故事滋润着龙泉公社。

其一,龙泉公社背靠着郑国渠。
公元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政采纳了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东北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其二,龙泉公社地处安吴青训班旧址。
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位于泾阳县(今安吴镇)安吴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为抗战需要,在泾阳县云阳镇筹建,旨在培养青年干部、发展抗日力量的训练班(简称青训班)。青训班第四期以后迁至蒋路乡(今安吴镇)安吴堡村(吴氏庄园),时称安吴青训班。
青训班以吴氏庄园为活动中心,其前部为青训班领导机关班部,中部为会议室和晚会处,后部为青训班二连驻地。庄园里的望月楼为青训班副主任胡乔木及秘书处住处——也是他的洞房,他和谷雨就是在这里结婚的。其东桃角楼为青训班主任冯文彬和教务处住处。其西为学员住处,其南为卫生处和一连住处。大操场位于吴氏庄园门前,其西北角大榆树上悬挂铜钟,青训班作息以撞钟为号。迎祥宫为青训班会场之一,系排演节目和举办晚会的场所。
课程有抗战基本理论(社会科学、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军事课程(操场动作、武器使用、步兵技术、游击战术),学习期限半个月至 3 个月,共培训学员1300余人。1940年4月撤回延安,被誉为“青运史的丰碑、抗日青年的熔炉”。1988年胡乔木为“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

其三,龙泉公社地处秦商周莹的故里
周莹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据传天资聪颖,进入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并嫁给吴家少爷吴聘,后其夫吴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周莹毅然决定代替故去的吴家父子重振吴家东院,偌大的家业落在她一人肩上。周莹任用贤能,多谋善断。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重新拾起盐商生意,商铺遍及全国,另在全国设立了7个总号;不仅如此,周莹还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方面,涉及面非常之广。她历经坎坷建立起陕西吴氏“商业帝国”,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女商人。1910年,周莹病逝,年仅42岁。她17岁开始守寡,足足守了25年,从未与其他男子有过任何绯闻,一心扑在吴家的生意上,成就了一番传奇人生,实在让后人肃然起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慈禧太后仓皇逃跑,一路逃到了西安,可谓是狼狈至极。在这个关键时刻,周莹毅然决定捐献十万两白银给朝廷,帮助朝廷度过难关。
这十万两白银无疑是雪中送炭,使一向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也感动不已。为了进一步讨老太后的欢心,周莹还进贡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楠木屏风。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周莹再次向清政府捐献白银,以示共赴国难之决心。慈禧太后感念周莹的忠义,竟然决定将周莹认作自己的干女儿,,并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荣宠备至。对于一个出身民间的汉人女子而言,这是莫大的殊荣。
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诗人吴宓(1894-1978)是周莹的侄子,出生在安吴堡,他在自己的著作和日记中,记载了其伯母的一些情况,并曾写诗描述了他的伯母:
其一
筑台寡妇比怀清,吴氏义堂有富名。
盐业兴家多助赈,诰封一品纪荣恩。
其二
巧逢庚子是灾年,助赈功完西狩先。
帝后未闻亲召见,赐呼“义女”更虚传。
其三
立嗣安家似孝钦,何缘母子竟离心。
当堂责劝樊山判,晚岁园居悲义深。
吴宓的诗作虽然简短,但是给我们提供了其伯母丰富的史料,对于斧正一些传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四,龙泉公社地处茯都泾阳。
据史料载,茯茶(散茶)在泾阳出现是在北宋禅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近700年的历史。
泾阳茯砖茶,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其功效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泾阳茯砖茶韵在于“金花菌”,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事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一种一种既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气候正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故,茯茶之“三不能制作”: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茯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由此可见,泾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

其五,龙泉公社地处千年悟空塔旁。
悟空塔在陕西泾阳县北部的嵯峨山上。全名叫‘悟空禅师灵骨塔’,建于唐朝,距今约1100多年。
悟空禅师俗名车奉朝,泾阳县口镇官道村人,鲜卑族,生于公元731年。公元754年,年轻的车奉朝随大唐使团出使西域季宾国。一年后当使团返回时,病重的车奉朝被留在了异乡。在寺庙养好病后,车奉朝认为是佛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便毫不犹豫的遁入了空门,法号‘法界’。为弘扬佛法他刻苦学习佛经,三十几年如一日,没有一丝懈怠,为求取真经,他走遍了现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法界禅师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德宗的隆重接见和招待,被安置在长安城里的章敬寺内,赐名法号‘悟空’。
贞元十六年,高僧圆照访问悟空禅师,将禅师在西域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叫《悟空入竺记》。从此以后,禅师的经历被载人史册。公元812年,禅师圆寂后被隆重的埋在了家乡嵯峨山上。
悟空禅师的灵骨塔在唐时为石塔,经历数百年风雨后于明嘉靖二十年重修,成了五层六边,半石半砖塔。

其六,龙泉公社地处“敢死队”队长仵德厚的故里。
仵德厚,生于1910年,卒于2007年,陕西泾阳县龙泉乡(今安吴镇)雒仵村人。历经30年血雨腥风,沙场拼搏,10年牢狱之灾,17年监外工作生涯。1975年,回到老家放羊当农民,隐居长达30年之久。2007年6月6日下午2时15分,因病在雒仵村的家中去世,享年97岁。
1938年3月,时任三十师88旅176团第三营营长、敢死队队长的仵德厚所在30师接到增援台儿庄的命令。3月26日,仵德厚率三营官兵乘船渡过台儿庄运河,来到31师师长池峰城设在运河岸边一个大桥底下的指挥所。

池峰城向增援的176团三营营长仵德厚当面口述命令:“由于敌人从西北角窜进城内,我城内官兵大部分伤亡,现已失去联系,你奉命固守台儿庄。”仵德厚受命后,当即挑出40名精壮青年组成敢死队,每人除身背原有装备的4枚手榴弹外,还身背大刀,步枪上刺刀,胸前再佩挂一袋4枚手榴弹。除轻机枪手外,每战斗小组再肩扛一箱手榴弹。
傍晚时分,进攻开始,40名敢死队员首先冲进城门,日军即刻向我敢死队射击,敢死队在一片叫杀声中,将守门之日军逐一击毙。仵德厚亲率7连第一个攻入敌人的火力封锁区,并占领北街的部分院落。副营长赵志道率8连冲进街南院内,推倒山墙与日军作战。混战中,敌我双方有时竟在一堵墙的两边同时挖枪眼,隔墙相互夺枪。一时间,整个台儿庄城内,枪声、手榴弹声、相互搏斗的喊杀声响成一片。

第五日夜晚,城外日军汽车调动频繁,且火光遍野。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下达了最后的总攻命令,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战败。
台儿庄大捷后,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亲自来到台儿庄城外,为仵德厚授予金质“甲种一等嘉禾奖章”、华胄荣誉勋章、宝鼎二等勋章。他因作战有功升任为团长。民国报刊也刊登了仵德厚营的战况,但误将仵德厚写成了“许德厚”。

其七,龙泉公社地处五冢梅花原。
天井岸村,坐落着五个呈梅花状的大冢。相传,汉朝时期,北方的鞑子(蒙古族),常侵犯中原,天井岸地处中原的前沿,百姓屡遭抢掠,蒙帝提出将汉帝妻赠给自己做老婆才能停马休兵。将军霍去病为了赶走鞑子。求得太平,带兵来此修建了五个兵营。由于他练兵有法,兵精马壮一举将鞑子赶出关外。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便把练兵大营用土堆成五个大冢,后成为“五冢梅花原”。

其八,龙泉公社地处嵯峨山石窟之地
相传,嵯峨山以前十分荒凉,一条青龙飞过,口吐甘露,使山长满植物,惹恼了火龙,喷火把山烧了精光。青龙再来,欲恢复生机,却和火龙交战,被烈火烧伤。掉落山腰,扒开山石,凿山洞逃回龙宫,龙王助其疗伤赐红丹,青龙含于口再与火龙战,火龙喷火袭来,青龙张嘴,红丹喷出火柱,灭烈火,火龙大败而逃,嵯峨山恢复了生机。后人为了纪念青龙,便将石洞称为青龙洞,因是石山,又称“石窟”,夏吹凉风冬吹热风,前去游览的人,仍可一睹风采。
其九,龙泉公社地处九天圣母之地。
1143年,云阳宿儒作《圣母行宫门记》,亦曰:“嵯峨九天圣母”,不云钩弋 。按此知圣母本嵯峨洞天之主宰,嵯峨山神也。其正庙在山之岭今山顶有圣母台,是其故地也。此庙即神天灵湫所在,是嵯峨圣母台之下庙也。
其十,龙泉公社地处“天井岸”旁。
嵯峨山东,有一个村庄,村中有一盆地,口大一百二十多亩地,底大四十多亩地,深二十余丈,称为“天井”。相传,唐王李适晚年准备给自己修墓,墓址定在嵯峨山下东塬上,官府组织大军前来打墓,挖到二十多丈深,便挖不下去了,白天挖,夜间长,官府就命昼夜不停挖。一天傍晚,正在挖土,突然挖出一只金凤凰,值往嵯峨山飞去,碰到山顶,撞掉的土落下变成一座小山。这时,大幕的人说皇后跑了,她不愿在这里为天子修墓,官府又派风水先生另看风脉,新墓址选定嵯峨山根。山根地势虽好,但土质很差,官府便组织大军将东塬的好土转运到山根。西塬的坑挖得很深,形成一口很大的井,由于是为天子修墓取土形成的,便叫“天井”。后来,井边住上了人家,形成了村庄,就将这村取名“天井岸”。
其十一,龙泉公社地处汉代池阳宫遗址
池阳宫遗址为汉代遗址,位于嵯蛾乡天井岸村500米处。该遗址所在地处于清峪河西岸黄土台塬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5座覆斗形建筑台基,呈“十”字形等距离排列,间距约550米。现存台基底边长10—21米,残高4—8米。位于正中央的一号台基最大,底边东西长21米,南北宽17米,残高7米。5个台基均用黄土夯筑,夯层厚,度均匀,清晰坚硬。平夯夯层厚9厘米,夯窝直径8厘米。台基周围暴露有石柱础、陶水管道、卵石散水,并散布大量铺地砖、空心砖、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以及“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并首次发现几何纹中套有“长乐未央”文字的空心砖。该遗址初以池阳宫遗址命名,其重点保护区为5座建筑基址,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建筑基址四周外延1.3千米。1993年10月,经陕西省文保中心复查、考证,确认为西汉“五帝坛”遗址。
其十二,清末吴家“地下粮库”遗址位列其中。
据悉,清末安吴吴家藏粮洞位列龙泉公社麦秸沟东侧一处崖畔之上。据旧《泾阳县志》及相关资料记载,清末陕西关中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清政府治理无方,导致匪盗横行,民不聊生。富可敌国的安吴堡吴家自然就成为各路匪贼垂涎的目标,据说在1896年一年间吴家就连遭三次抢劫,吴家上下惊恐万分。情急之下,主政吴家家事多年、久经历练的“安吴寡妇”周莹突然灵机一动,想起少女时期野外踏青时无意中发现的一所洞穴。
相传为唐代李靖李卫公屯兵所建,当地人俗称"藏兵洞"。洞口纡曲隐秘,深不可探;洞内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宽敞的空间可容纳数千人。且山洞就高取势,通风干爽,稍加修葺,即是一所易守难攻、进退自如的洞天福地。
主意拿定,周莹即刻前往刘德堡与村刘氏族老商议借洞藏宝事宜,刘氏族老古道热肠,不但愿无偿将此洞借与吴家,并且积极协助吴家对洞穴进行改造,帮吴家将粮食、财物悉数搬进山洞。从此,这个山洞便成了支撑乱世吴家度过兵燹匪祸、走完衰世余劫的“地下粮库”。
其十三,西山庙新石器陶器窑遗址位列其中
据泾阳县人民政府官网“古遗址 村落遗址”栏目介绍,西山庙新石器陶器窑遗址,位于泾阳县安吴镇龙泉公社景区中的西山庙村西,距西山村约200米。东临清河,南临西干渠。遗址西北高,东南低,北部有城墙一段,附近有灰坑,内含大量陶片。发现遗物有:泥质红陶 圆点勾叶纹器物残片,素面盆钵沿等;夹沙红陶 上有绳纹,为罐沿、盆底及器物腹部残片。
其十四,龙泉寺位列龙泉公社其中
据《续修泾阳鲁桥镇志》卷一寺观记载:“龙泉寺在镇西丰乐原,创自明朝嘉靖年间,原寺内有宫殿十余间,土窑两洞,后遭损毁,现遗址尚在并有石碑匾牌若干。”
该遗址位于今安吴镇北部丰乐原东,与清峪河相邻,割河于东部的清凉原并峙,与峪口山清凉寺遥相呼应,寺院遗址呈南北状,东西最宽70米,最窄处50米,南北长250米,占地16亩,呈佛耳形,故称佛耳寺。
据《续修泾阳鲁桥镇志》记载,明末清初,寺内有个殊相和尚,收徒数个,此人山西人也,性格耿直,他曾修寺内庙舍,授经传道,平时沉默寡言。一日深夜,一窃贼偷驴,其徒弟前来向他告知,但他却说:不必理睬,随他去吧!谁知到了第二天上午窃贼怎么也走不出寺院,只好束手就擒。
据记载殊相和尚寿至百岁,圆寂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建寺功德,塑像立于寺院后洞。
其十五,龙泉公社地处西汉“天齐祠”遗址。
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处于天井的北岸,因为西汉晚期形成的郊祀制度,天之祭天之处。古人认为它是大地之脐,是汉代确定的华夏中心,亦即汉代的大地原点。据《汉书·郊祀志》中颜师古注:“天齐”,“如天之腹齐(脐)也”。当地人说,天井壕遗址是为唐德宗李适修陵时取土所留遗址,这个说法窃以为不足为信。
据《汉书·地理志》载:“左冯翊谷口县,九峻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汉代谷口县辖今三原县境,天齐壕旁边的嵯峨山有五峰,可能是“五床山祠”的遗址。“天齐”是秦汉时期祭祀的八神之一。《史记·封禅书》载:“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 南郊山下者。”从该遗址的建筑形制、时代、地望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符,五帝祠西侧有西汉“天齐祠”遗址。
今天,翻阅历史,品味经典,触摸遗址,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经典文化的温度与自信,感受到经典文化的历久弥新与魅力。
如今,龙泉公社经过多年的积淀,已注入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公社”的烙印,随地可触摸到农耕文化实物与体验,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乡村振兴示范点。相信龙泉公社在传承现有文化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文化魅力与自信,滋润龙泉公社的内涵,支撑龙泉公社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绽放出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
张世西,男,泾阳龙泉人,中共党员,高级驾驶员。生于1962年12月,毕业于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1984年参加工作。近40年的交通职教生涯,退休于陕西交通技师学院。曾担任《中国公路》、《职业教育》杂志社和《陕西交通报》的通信员;担任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技校学生必读》的副主编等。
曾编辑成册《清风落叶集》、《陕西交通技师学院大事记》、《在追梦中坚守》和《得瑟》等书籍。撰写的《中职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群体》一文被社科理论文献编辑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建立健康有序的技校招生市场》一文被中国社会健康丛书会评为优秀论文特等奖;《技术人才短缺,招生为何遭遇尴尬》一文被录入当代专家论文精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