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退伍老兵的情怀
通讯/许刚(山西)
近日,在平安社区举办的爱心志愿者服务日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位退伍老兵。四月十五日,我专程去他家,听他讲五十年的坚守,十年免费给七十岁老人理发,奉献爱心的事迹。期间,斜口村退役军人管理员范世红,来到他家询问事情。当知道我的来意后,跟我又说了许多退伍老兵的事。说他是一个好人,说他退伍不退色,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免费为村民理发,坚持五十多年如一日,真不简单。他热心公益,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在三年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到疫情防控点值班值守,他不是党员,但他并不比党员觉悟低,素质差。

他是一位退伍的参试老兵,叫郭新民,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学张乡斜口村董原居民组人。他今年74岁。在每月10日平安社区安居南区爱心服务活动中,我总看到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默默的在给老年人理发、按摩,从头到尾忙个不停,几乎每次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68年,18岁的郭新民跟随战友为保卫毛主席、保卫红色政权、保卫海防前线,来到部队,光荣参加毛主席亲自批示的197核基地国防重要工程。巍巍崂山见证着他们的历史功绩,汹涌的黄海记载着他们的战斗步伐,为了工程的进度,部队频繁组织大会战,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和超强度的体力透支、精神高压的压迫,使身心透支达到了极限。当时在30米以下的海底作业,根本没有现在所谓的现代化机器可用,都是纯手工的。整天徒手拿风钻、搬石头、放炮、白天黑夜轮流作业,人歇工程不停,长期不见太阳,施工时身上穿着防水雨衣,衣外是水,衣内是汗,坑内整天是烟雾弥漫,石尘滚滚,机器声混杂着炮声嘈杂刺耳,直至五年后退伍,1825天就是这样过来的。他和他的战友们默默无闻的辛劳付出,虽然没有战争时的炸碉堡、堵枪眼,但在和平时期战士的战位决定了他们的责任!他们象颗颗螺丝钉,看似普通,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是因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为的老兵的辛苦付出,雄伟壮观的核基地顺利完工。然而他们的身心却垮了,核辐射的侵袭过度透支,每个人几乎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肺病、耳聋病、眼病和腰腿痛病。

超期服役结束后,带着一身病痛的他们,又响应着国家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政策,回家了。回到家乡的他先是利用在部队学的不成熟的理发手艺在学张供销社干临时工,每个月挣几块钱的工钱,这一干就是9年。

改革开放后,他响应国家“集体搭台农民唱戏”的号召,来到芮城县城在北街靠着一间破旧的铁皮房、一个火炉、一面镜子、一把推子办起了自己的理发店。没成想第一天开张一毛、五毛的竟然挣了8元钱。80年代初的8元钱简直就是一大笔巨款,晚上回家抱着钱罐子数了好多遍,兴奋的一夜未眠。俗话说钱眼里有火,有钱挣,心劲就更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自己的理发手艺也越来越娴熟,又自学了按摩的功夫,回头客越来越多,理发店慢慢的走入了正轨。他本人被评为北街街长,连年评为个体工商户模范,还曾出席过地区的多次表彰。时间一晃又是三十多年,理发店从铁皮房到小房、从小房子到大房子、从大房子到正规的门面,他也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年轻时候当兵五年的身体透支、核辐射的过度侵蚀也开始蚕食着他的肌体。2015年,65岁的老人迫不得已放下相随了几十年的推子、剪刀,离开他坚守了40余年的理发店,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调养好身体后,2017年7月他加入了芮城县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每次活动的时候给人理发、按摩,继续让相伴了几十年的推子、剪刀发挥着余热。现在回到村里老家,只要有人招呼一声,拿着理发家伙就去了。老人说,手握剪刀、持推子站在那里仿佛依旧年轻着,好似回到那崂山脚下、回到了黄海岸边、回到了学张供销社、回到了北街理发店。

2017年山西芮城、万荣、陕西泾县两省三县100多名原海工一团老兵携带家属乘坐6辆大巴重回青岛核基地,受到北海舰队司令员的亲切接待,相隔50岁之差的新老官兵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一时刻。这次青岛之行圆了老人们多年的夙愿,时隔50载重回老部队,尤其是重回保密核潜艇基地,这在全军,乃至全国都是首例,是从前所未有的。已经过去了七年,老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津津乐道,仿佛有回到那火热的青春岁月。

2018年芮城县民政局组织优抚对象太原疗养,他带队去的时候仍旧带着他的理发工具,在疗养的一个月时间内,给芮城、新绛两个县疗养的41人平均每人理发两次,也就是说几乎每天都有老人找他理发。这就是一位退伍老兵,理发一辈子的故事,平淡而又不平凡。他没有抗美援朝老兵上过战场的轰轰烈烈,也没有过于精彩的故事,有的就是一份平凡而执着的坚守。他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在核基地打了五年坑道,二是理发50余年,况且理发手艺还是在核基地学会的。听完老人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支撑着老人把理发这件简单的事干成了一辈子的事业,众所周知,理发师是站着工作的,换做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能做得到吗?能否把一件事坚持做一辈子,能否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辈子的事业去做?

老人说他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1950年出生的他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受着当时特殊时代的渲染,骨子里渗染着爱国、爱家、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情怀;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听过不少关于雷锋的故事,从小立志做一名雷锋式的人物。当兵后老班长遇到危险和困难总是抢着干、拼命干;老班长关爱战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言传身教,使他养成了不怕艰难险阻、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坚韧不拔、甘当无名英雄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军人情结影响了老人一辈子,爱国、爱家、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伴随了老人一生,这种伟大的情怀与当下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奉献、诚信、友善更是老人平凡而执着的坚守的生动写照。

虽然离开部队很多年了,但往事历历在目,至今觉得他还是一个兵,要服从党的指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人在心里觉得党领导人民将国家建设得这么富强,再不做点好事就对不起党。他通过做好人好事,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尤其是做公益后更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光想索取,要多想奉献,要助人为乐做好事,他说要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他不仅仅献了青春,还要献终身。

老人朴实的话语让我肃然起敬,感想颇多。人一辈子,能专注的做好一件事,那也是极了不得的。在当今较为浮躁的社会氛围下,能静下心来专注的在一个领域内做同样的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真的无需求多!

最美退伍军人、志愿者郭新民在建党102年在芮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芮城县古魏镇政府、平安社区,先后作七一先进事迹报告。
他2023年,退伍老兵郭新民又把孙子郭晨悦送到部队,当了一名空军。他的军人情结,军人梦想,又在孙子身上延续。

不忘初心,宁静致远,平凡的日子也许是琐碎的,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平凡的执着也会造就我们不平凡的人生。在我们身边像老人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本色人生,他们默默地坚守,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虽然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没有惊人的业绩,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是芮城的稳定、发展、壮大,却不能没有他们。他们是我们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我们坚信在榜样的影响和带动下,芮城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在这个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的初夏,在草木葱荣,姹紫嫣红的芳菲四月,向每一位不平凡的你、我、他,致敬!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签约作家,《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会员、签约作家,《当代新文学》社理事,华夏诗词文学社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百灵分会理事,鼓浪屿分会理事,《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都市头条,金榜头条认证编辑,在报刊及各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