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云寺的春天
我来时玉兰花正开
白色的花蕾洁如舍利
似在告慰人们
别在佛前诉说一冬的冤屈
我在竹子林寻找失落的倔强
我在古色古香的院子寻找那年
丢失的诗歌和爱情 甚至友谊
还有那年中秋的月亮
我看见迎春花在释放最后的黄
我看见桃杏花在绽放春天的舞姿
我听佛堂在高声朗诵大云经
祈祷春天的风一样温柔
阳光明媚 祥云缭绕
大云寺的春天在唤醒
春天的觉悟是黄色的吗
还是你心头的红
佛音袅袅
春天如佛
◆稼穑
从远古走来 从昆仑山脉走来
从天山走来 从袅袅炊烟走来
斧头是第一次用心煨热的石头
粮食是第一次从火堆甄别的种子
告别人猿相揖别的探索
迎接来自多方无数挑战
赶走岁月的风霜 迎接日立而作
风花雪月的喜悦 日落而息团聚
它是老百姓农耕的沧桑
是大丰收日子的信天游
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走向穴居
我们的生活从野蛮走向文明
一部心酸的历史足以承载黄河长江
我的父老乡亲 我的粮食姊妹
三千年稼穑 三千年辛劳
如一堆荒丘 更像个个感叹号
警惕脚步从未懈怠 勤劳写进我们的血脉
稼穑是从血与火中诞生的诗歌
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披星戴月的思索
一缕沧桑就是一段心酸的历史画卷
上下五千年沉甸甸的稼穑
赛过今冬的雪 去年的枫叶
它永远携春而来 为爱而来
◆纪念屯字战役诗草(组诗)
荔堡战斗
战斗在拂晓打响
时空被枪炮子弹占据
那时候,苜蓿开花,麦子扬花
百姓四散而跑 沟边 硷边 村庄
硝烟四起 天昏地暗 庄稼遭殃
两支队伍为各自信仰而战
一半为人民 一半为腐朽
穿灰色土布服装的西北野战军
和穿黄色军服的胡宗南部队
斗智斗勇 拼比着最后的决心
晚上解放军主动撤出战斗
开辟新的战场 把增援的马家队伍
让给了胡宗南
结果敌人天黑乌龙一场
整整大打一夜 天亮互相识别
大呼上当 悔之晚矣
玉都太阳墩战斗
那个叫太阳墩的墩子还在
虽然它陈旧 破败 像个土球
麦子熟了,玉米正在茁壮成长
我们的思维被一个老人的讲述
占据 远方屯字镇的楼房依稀可见
当年的战斗在这里打响
沟边都是厮杀的战场
村庄被枪炮声淹没
山坡红旗招展
没有分出胜负的夜晚
让战斗早日结束
让我们回味了一个下午
红河战斗
仅仅是山峦之间
不期而遇的接触
解放军两次迫击炮的齐射
就让胡宗南的部队却步
战斗没有真正打起来
是一杆杆红旗漫卷
让叮叮咚咚的马蹄声
在初夏的黄昏消失
屯字战役
以一敌十,以十当百的
包围与反包围
十倍于我的敌人像机关枪射来
凭借黄土高原的村庄
我们的血肉之躯
把正义之战扛起
夕阳像战马喊出它最后的嘶鸣
在初夏的风里喊出最后的厮杀
彭大将军指挥若定的目光
就是千万战士御敌的子弹
射击 射击 射击
天空如鸣叫的战斗机
数万名将士视死如归
包围与反包围在这个屯字的村庄
激烈较量 电波嘶哑
英勇的战士以少胜多
把信念铸成铜墙铁壁
把民族的希望扛成猎猎战旗
在时间的风里吹成胜利的号角
倒下再爬起来
轻伤不下火线
只有追击的风在告诉我们
带血的泪水 喷洒
在苍松翠柏中
我们再次听到童音
忐忑的心在奔走相告
我们最后胜利的消息

樊晓敏,笔名笑龙,男,汉族,生于1964年农历3月28日,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乡庄头村樊家社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历(西北师大)。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曾在泾川县荔堡中学任教两年、后调入县法院历任庭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3年7月调任县旅游局局长,2007年4月起至今任泾川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兼任平凉市侨联副主席、平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泾川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汉语诗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关陇民俗学会理事、《西王母文艺》季刊主编。1984年10月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篇(首),获各类文学作品奖三十多个,著有诗集《恋爱季节》、散文集《泾川散笔》《泾河入海情》《称谓》。编著《泾川古今散文选》《泾川法制文论选》《西王母之旅》,作品入选二十多种选集;其间发表、获奖法学论文十余篇。传记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十余个辞典。2010年被评为平凉市十佳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2017年获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奖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散文作品《有关暖气的故事》获第四届甘肃省黄河文学奖,散文《红河采风记》获《人民文学》“观音山杯”美丽中国首届游记散文大奖赛征文优秀奖并发表《人民文学》2013年增刊,2013年9月散文《我的两个母亲》获中国散文学会“第五届漂母杯”全国散文征文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