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论孔子儒家思想精要》后记
白水

随着本书的编辑成册,十几年的工作终告一段落。回顾本书的写作,似乎人生几十年,都和本书的探索有关。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宁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名叫高庄。记得我童年的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生活条件有限。父母经常教育我们,要互相爱护,讲究礼让,“争之不足,让之有余”“一争两丑,一让两有”。饭桌上要守规矩,有先后,敬老人。家里做点好吃的,如包饺子、蒸馒头,盛到一个大碗里,先送给爷爷奶奶,不能只顾自己。一大家子过日子,要和和气气。过年时阖家团聚,共享美食,也供奉牌位,崇敬天地,祭祀祖先。虽然小时候不懂什么意思,但年年如此,深入内心,养成性情。在过年的幸福欢乐氛围中,这些仪式为节日增添了几分庄重、肃穆与敬畏。
听老人讲,这是老辈祖先世代传下来的。生活不只是吃喝玩儿乐,要有情有义,对得起天地良心。这些都是孔圣人教导的。从村子往南十多里路远,有一座石门山,过了山便是曲阜地界,那里是孔圣人的老家。我们村离曲阜近,世代受孔圣人的影响,讲究礼义,好好做人。后来离开村庄,去镇上寄宿读书。虽然课堂上讲各门科学文化知识,没有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语老话,但老师、同学们都来自农村,老师教育学生,同学间相互交往,都讲做人的道理,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语文课上学习字词语法,有时老师讲评作文,要求点明主旨,升华思想,落实到做人的道理上。
在学校里,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更是言传身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更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话,为了孩子甘愿吃苦受累。在社会上,许多人虽然不认识,但想来是为人父母,是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如一家人的感觉。而且,无论农民、工人、教师、医生等,都是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努力劳作,尽心尽力。父亲是学校教师,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亲戚中有的是劳动模范,有的在全国生产竞赛中获奖。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家庭增光添彩,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不断出现新事物,展露新面貌。有流行歌曲,有武打影片,有喇叭裤、面包服等,有西方文化,有个性、独立、自由等。年轻人难免心旌摇荡,不能自已。但西方文化不能当饭吃,相反,似乎让人头脑发热,胡蹦乱跳,消耗更多力气。新事物刺激心灵,引发梦想。梦想总是那么美好,可做梦容易,现实生活并不容易。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在市场经济的商品海洋里,在中西交汇、古今夹杂、城乡剧变的社会湍流中,常常晕头转向,慌里慌张。生活没有了往日的朴素单纯、安宁清新,甚至仿佛失去精神、灵魂。但生活仍要继续,梦想如野草一样生长,还要开出花朵,绽放自己的颜色。
怀揣着文学梦想,经过艰苦努力,我考入山东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文学艺术那么美,是生活的结晶,是大地上草木开出的花朵。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思考也自古有之,古今中外的伟大的哲学家都思考这个问题,有真知灼见。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有的建构起理论大厦,宏伟壮丽,有的虽是只言片语,但要言不烦,含义深刻。这些文艺理论、美学思想如高山深谷,令跋涉者饱览奇异风景,也不免筋疲力尽,望而兴叹。特别是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常常互相对立、斗争,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柏拉图认为美源于虚空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在于物质的实体;叔本华说文艺让人暂时忘记意志的存在;尼采则认为美是强力意志的体现。他们讲得都很有道理,动人心魄,令人敬佩,但又都不能在生活中实行,不能让心灵得到安宁。似乎南辕北辙,本来要欣赏美好的文艺,让生活中有更多美的花朵,但好像越来越远离人世间的生活,看不到人们的身影,只有精神世界的五彩缤纷、斑驳迷离。有时转而读一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却常能静下心来,回到人间土地上,看到山清水秀,草木繁荣,烟火不断,人生永恒。
完成学业,我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新的生活。除了继续研究文艺,还不由得产生这样的一个想法:美是精神的光彩,精神是心灵的表现,而心灵自然是人的心灵。所以喜欢追逐那美的光彩,更要去研究那光彩的根源,思考人以及人的生活。而思前想后,这也是重拾童心,遵从当年父母、师长的教导,走那世代相传的做人道路。而要思考人的生活,也就要向那位孔圣人学习,去研究他的思想。于是便阅读各种文献资料,深入探究孔子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能有一些心得,写出文章来,陆续在期刊上发表。
但随着学习思考的不断深入,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简单,甚至有点一厢情愿。孔子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文化传统悠久漫长,孔子儒家思想早已传遍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在当代,孔子儒家思想更显示出宝贵价值,高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孔子儒家思想如高山巍峨,如大海广阔,而我不过捡到一粒石子、一枚贝壳。但已使我获益匪浅,让我的生命有分量、有光泽。我感到非常幸运、非常高兴。因此,不揣浅陋,不怕贻笑大方,要把我的收获贡献出来,和读者共享,更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让我对孔子儒家思想有更多的理解。
最后,本书的出版,感谢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出版经费的资助、院长张红军教授的关心,还要感谢许多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热情鼓励和帮助。

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