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百年老地名(七)
戴官宝
古老的清江浦,繁忙的里运河,有最繁华的三个地方:一,铁路头;二,石码头;三,马路头。她们到底怎样繁华呢?让我一个“头”一个“头”的说说吧。本文就先说说“马路头”。
历史上黄河六次大迁徙,前三次都在河北山东境内入海,第四、第五次是向南夺淮入海。黄河夺淮持续了七百多年,给安澜温顺的淮河带来灭顶之灾,淮河两岸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乞讨。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迁涉今河道从山东东营入海。
在这七百多年间,清江浦和王家营之间的交通,基本上都是从石码头过安涉桥,乘船渡过六华里宽的黄泛区(称黄河)。1855年黄河北涉现今河道入海,六华里宽的黄泛区现出陆地,石码头渡河功能结束了。
刚开始,人们从清江浦到王家营、王家营到清江浦,是没有固定道路,而是从自然形成的多条土路上通行。其中一条稍微宽直的土路:便是王家营南圩门直达马路头的土路,因为这条土路上可以行走手推独轮车、黄包车、驴车、牛车、骡马车,故人们称其为马路。后来逐渐有了机动车在上面行驶,马路通到里运河边,当地人们习惯称此地为“马路头”。
马路头位于淮安市区中心,在水门桥的西北角,消防队和老淮阴地区交通局(今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之间。这条南北向的巷子,今名叫“马路头巷”的巷道,她就是百年老路——今淮海路的原来起点,老清江人称“马路头”。
江河有源,马路有头。1958年以前,马路头曾是205国道的必经之路。205国道上车辆,经过王家营南大桥来到马路头后,拐弯向西,经过北门桥向南,出南门过南门小街,沿着淮三路一直向南,再经过洪泽、马坝到南京浦口。
马路头向北,就到现今的上海路了,上海路当时不是路,是一丈多高的土圩子。马路经过土圩子的地方,开了一个大口子,人们称圩门,圩门口有两个持枪军人把守(站岗)。土圩子北边,都是连片沼泽和汪塘,马路从现在的清江商场位置经过。马路再向北过了汰黄堆(今健康路),继续向北就是建于1901年的徐淮地区农科所。再问北就看到王家营老南大桥(今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马路沿着王家营土圩顶上分向西和向东。向西过盐河去沭阳、泗阳、灌云,向东便是向涟水方向。
马路头的繁华,首先因为那里逐渐形成了运输综合市场:停靠着驴车、骡马车、黄包车、人力车,后来还有机动车。机动车人家最多时,有五家人,八辆大小卡车。最早是方振海(方二毛子)的父亲方延明(今年冥寿122岁),从连云港带着自家的两辆卡车,来到马路头定居跑生意。后来陆续有韩得财、过记祥、王老爹、李加林四家人加入,共有八辆大小卡车,形成私人车队。短途到王营小营的客货,都雇小驴车,骡马车,黄包车,五分钱、一角钱车费。长途客货就顾用卡车运输,价格都是面议。
马路头私人车队,直到1958年,修建河北路和新的淮海路成形并向南延伸,开始建造水门桥。他们几家经营的汽车全搬到交通路,和公家汽车公司并存一段时间,后并入地区汽车公司经营。
马路头有座大院子,里面有十几匹马,这些马匹是为电报局(电报局在录事巷)送电报的。那时没有电话联系,紧急的事,联系方法是发电报到电报局,由电报局派人骑上快马,将电报递送到收报人家里。
马车站的大院子里,1953年曾按排过很多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伤病员暂住,几天后转移到医院去疗养。
其次马路头繁华的原因是:南来北往的货都要经过马路头北上南下。据《王家营志》载:“凡北货渡黄南去,豆麦油酒活猪为最。或南货转运河北,杂货、粇米、饭米为最。王家营是猪牛羊集散地,每天生猪都有上千头运到清江浦装船。”这些货物从王家营出南圩门,乘渡船过黄河,沿着马路到马路头,再向东沿着东长街到铁路头装船南下。也有的向西过北门桥从南门小街,走淮三路去南京的。因此1935年后,马路头逐渐形成了南来北往的客货运输主要集散地。 马路头繁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里河上每天成百上千南来北往的各式船舶,首尾衔接、舳舫蔽水、桅幡遮天。当行驶到清江浦时,告别了漫长的荒郊野外的河道,急需补充生活用品,剃头洗澡,没事的也上岸转转,活动一下筋骨,或者会会亲朋好友。船舶都会靠泊里河北岸。除西长街马路头等街巷外,还有大路巷、小路巷、洋油巷、录事巷、堂子巷等等。这些街巷商铺酒肆鳞次栉比,街巷内行人摩肩接踵,舟车麇集,繁华喧嚣不绝于耳。挎藍子、背包袱、挑担子、推小车的各式人等行色匆匆;寻味者、寻欢者悠哉游哉,一片繁华闹市景象。
马路上递送信件包裹的邮差,坐在马车辕杆傍,长鞭一甩,一声清脆的响声,在马头上炸开,路人粉粉避让,枣红马迈开四蹄,驾驭着马车奔向下一站邮局。马头随着脚步上下点动,脖子上铃铛发出清脆的叮叮当当铃声,一路欢歌一路行。忽然车后喇叭声响起,一辆卡车准备超车,马车驭手一声忽哨,拉紧马头右侧缰绳,马慢慢停下脚步,马车缓慢的靠边停下,避让卡车驶过。卡车上方蒙着帆布,里面坐着随车晃悠的旅客。不足五米宽的土马路,两边全是水塘沼泽地,会车让车时,必须小心翼翼。黄包车夫弓着腰,拖着长把黄包车,小碎步奔跑着。也有不少行人,沿着马路边背着包裹行色匆匆赶路。
马路头窄窄的路面上,曾遭受日本鬼子铁蹄践踏。最厉害的一次,是1943年3月18日,日本鬼子十多辆坦克、炮车,战马以及几千名鬼子和“二皇”,就是经过这里去北乡解放区扫荡,想一举消灭边区政府机关。由于遭到了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八十二名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拼死抵抗,才使鬼子的计划破碎。边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得以安全转移,而四连八十二名指战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马路头经历过的重大军事行动还有:在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支援东北辽沈战役,并建立巩固的全国大后方,几万新四军战士,经过这里挥师北上。淮海战役后,为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数十万的解放军,又经过这里挥师南下,解放沿途城镇,剿灭江北国民党残部,一举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日夜不息的支前民工,担架队、小车队、大车队运送粮草的民工,从马路头分东西两路,向东走清扬路,向西走淮三路,跟随部队经过这里,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今,百年马路头已步入老年岁月,她现在已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巷子,名字已改为“马路头巷”,马路功能她让给全新的淮海路。如同一位老奶奶,她端着小板凳,静静地坐在淮海路傍,专心致志的欣赏淮海路慢慢变宽变长,看着路面上行走的年轻人穿着的时髦服装、首尾衔接的机动车、鳞次栉比商铺高楼大厦…
老地名承载着城乡历史的记忆,也是人们留恋、谈论乡愁的重要内容。它蕴藏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传说故事、历史信息、文化内涵是见证城市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202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