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如题旨 美不胜收
文/邓玉虎
(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曾任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千秋/地旋花,水曲/山青/包蔽木;
百部/山苏木,天蓝/地锦/应春花。
古广祥先生以本草名撰写楹联医人论事,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就有诸多的游记篇章。本篇《山黛远 难得此山川》一文中以10味本草名组成的楹联,就是一副游记联。该联是描写香港大帽山郊野公园美丽秋景的。
自古以来,文人们讲究以诗入画,或画出诗意。一副好的风景联,其实也包含了诗情画意。闲来读风景联,可以品味到山之雄奇,水之清秀,白云高渺,竹径幽深,得无穷乐趣。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认为,从古先生这副联中可知答案有三:

一是要选好切入点
选好切入点,是指所选具象应切合所描述对象的地貌特征和景物特点。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这是判断一副联挂于此处还是挂于彼处的定海神针。
这副大帽山风景联就是从这两方面切入的,“千秋地”与“百部山”就揭示了此地的地貌——“由火山岩所形成,南面、西面及西南面的山谷都积聚了不少冲击土。”“水曲山青”“天蓝地锦”显示出此处的景象特点的原因——此处“雨量乃香港之冠,”“雨水流进陡峭深邃的溪涧,飞泻汇聚成梧桐寨群瀑。”而“千秋”之秋,又暗示描写的是“秋景”。
上比从千秋之地起兴,由地而及其花,继及其水与山和木,下比则由百部之山着笔,延及其天地与花草,由此,我们可从药名表面字义中去作形象思维,去放飞想象的翅膀,就会在你的眼前展现出一幅“不似春光”而“胜似春光”的多彩秋色的画卷:由千年前火山岩形成的大帽山经人工开辟成的郊野公园,其秋天满山遍野都是五彩缤纷的野花和沁人心脾的香草,涧水弯曲着从山顶倾泻而下。山体一片青翠,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庄严耸立。还有那生机勃勃的苏木,在蓝天的映衬下,似地上的锦绣和应春的花卉。这样的景色,不仅引起联作者要为之激情讴歌,发出了“山黛远,难得此山川”的惊呼,也必定使游人沉醉其中、赞叹不已。
此联只能用于大帽山郊野公园,移于他处就不切合实际了。

二是要选好对仗形式
对联的对仗形式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自对、隔句对、叠韵对、回文对等几十种。本联选择单边自对兼上下句互对的对仗形式。自对是楹联对仗中的一种变格,是古今联家们乐于使用的一种格式。自对也称边对、就句对、当句对,即上下联两边各自为对。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谈到诗文当句对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而又相对,虽宽而亦工”。
请看本联:上比中“水曲”与“山青”相对仗、下比中“天蓝”与“地锦”相对仗,这是词组的自对;“水”与“山”、“曲”与“青”、“天”与“地”、“蓝”与“锦”为隔字自对,而且,上下比相同位置自对的词与字又完全相对,给人以完美和谐之感,真个难能可贵。

三是要选好修辞格
修辞格有多种,联作者在本联中使用了重字格。重字,又称复辞、复字,指一字或几字在联文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上下联重复的字数、次数不限,但须同位对应。
本联属典型的规则重字对:上下比首句中的第三字“地”与“山”、末字的“花”与“木”,分别在结句的第三字以“山”与“地”、末字以“木”与“花”同位相对,增强了联文的回旋之美,反复咏叹之妙。
综上所述,笔者简评联语为:联以大帽山公园的地貌和秋景为切入点,以自对兼互对为形式,以规则重字为手法,赋山水以灵性,词语清雅而温馨,勾画出一幅胜似春光的缤纷秋景图,联如题旨,美不胜收。
2024年4月14日写于湖北黄梅

邓玉虎,湖北黄梅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学高级教师,黄梅县原教委副主任。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黄梅县楹联学会会长。出版《哀思寄情》《三余拾趣话楹联》《西园斋吟草》等8本诗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