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被星云改变的人生
石以 / 文
我的星云人生始于2010年。
那一年,我在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工作,任集团总经理助理、明日周刊社总编辑,《明日·快1周》杂志就是当年我们与成都商报合作出版的一份生活周刊,每周一出版,售价3元。每逢出版日,成都大街小巷的书报亭显眼的地方必有《明日·快1周》的当期海报,购者络绎不绝。如遇有编辑部特别策划的选题,那期杂志就卖得更快,颇有些洛阳纸贵的意味。从2006年至2015年,《明日·快1周》风行成都十年,成为四川传媒界一段佳话。
2010年前后,新媒体刚刚登场不久,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还不大。为未雨绸缪,我建议集团成立新媒体机构,集团党委采纳了我的意见,于2009年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并任命我兼任新媒体事业部主任。正是招兵买马之际,集团《生活之友》杂志社社长(前《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秦莉,向我推荐了董晶。秦莉与我同为集团同事,她工作有魄力,为人谦和,由她推荐的人我想是错不了的。
2010年10月的一天,董晶前来应职,此前他在《四川科技报》做编辑,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和经验。他带来精心准备的一份简历和一些摄影作品,微胖的身材,一副黑框眼镜架在鼻梁上。他一边介绍自己的履历,一边对发展新媒体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实话,那个时候媒体复合型人才是不多见的,所以当看到董晶时,我感觉这是我心仪的理想人选。我当即决定录用董晶,并启动了集团人事招聘程序。殊不知董晶一别就没有了消息,两个月后我接到他的电话,他说自己已经入职了四川省博览局,对不能应聘入职表示歉意,对我的认可表示非常感谢。放下电话我以为这段招聘和应聘的故事就结束了。
不料12月下旬,董晶又打来电话,说要把我引见给他的父亲董仁威,并讲了科幻和星云奖的事。那天下午,父子俩约我在九眼桥诚信食府茶楼见面,桌上的花茶飘着茉莉花香,一堆瓜子花生磕开了话题。董老师是一位和蔼睿智的长者,他详细介绍了创办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来龙去脉,他讲了科幻的价值,讲了首届星云奖的盛况,也讲了星云奖眼下的困难。董老师说星云奖刚刚起步,希望有识之士加盟,众人拾柴火焰高。茶毕,董氏父子又送我一本他俩合著的新书《美丽西部》。
我似乎被董老师说服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和出版人,我已经一手抓住传统媒体,另一只手抓住了新媒体,我是不是可以聊以自慰而固步自封了呢?好像是,好像又不是!这次茶楼晤面,我第一次见到的董老师只要提到星云奖,提到科幻,总是两眼放光,语气铿锵,引人神往。我隐隐的从感性上觉得科幻可能是我的第三条道路。我思忖,那就尝试一下吧。
就这样,在董老师的引路下我进入了星云奖组委会,开始参与筹备第二届星云奖,一时间认识了成都的姚海军、杨枫、程婧波、李庆雯等,后来又认识了北京的吴岩老师。多年后,每每谈及此事,董晶总是得意的说,石哥,你看,你没有把我挖过去,我反而把你挖进星云奖,挖进中国科幻圈了!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缘分!
筹备第二届星云奖碰到的第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办奖经费的问题,大家都绞尽脑汁想办法。我所在的期刊传媒集团是体制内的,化缘不太现实。我猛然想到与我们集团新媒体事业部合作的高辉,他的北京公司是民营科技企业,且正好与我们合作做新媒体手机报项目,我们是内容提供商,他们是SP商,即服务提供商,双方合作得很好,项目也赚了钱。但我与高辉的交集,不仅仅是新媒体项目合作上的关系,一来二去已经成为了朋友。我把星云奖的事给高辉一吹,没想到他竟欣然同意,当即拿出5万元资助第二届星云奖,这在当年办奖经费全靠自筹和化缘的窘况来讲,无异于雪中送炭。经费问题落实了,董老师和组委会团队人人笑逐颜开,大家分工合作积极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2011年11月12日,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和《看书网》承办的第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成都四川科技馆举行。刘慈欣在本届中国科幻高峰论坛上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向与会同仁推荐了一本书,也是帮助我从理性上认识科幻价值的一本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叫《奇点来临》(2005年出版,美国最畅销非小说类图书、亚马逊最佳科学图书),作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2045年,当计算机智能超过人类。”书中预测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大刘满怀展望地说,未来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竞争主要将在三个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量子通讯。突然间我猛地觉得这就是人类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甚至关乎国本国运,我想这应该是我个人追随的第三条道路。
在第二届星云奖组委会的分工中,我还负责了宣传工作,韩松老师在新闻报道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身着一套藏蓝色西装,背了一个黑色双肩包,坐在第一排最右边的位子上,用笔记本电脑快速地敲打键盘写稿,新华社的新闻通稿就在他的最后一击之下,飞扬而出,传遍全网。
第三届星云奖继续得到高辉的支持,于2012年10月25日在成都四川科技馆举办。至此,星云奖走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起步阶段。尽管此后高辉没有继续参与星云奖,但科幻的种子似乎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他后来投资了一家公司专事科幻出版。回望来路,星云奖能够走到今天,与高辉支持星云奖的义举是分不开的,这段历史应该被星云奖旗下的科幻人知晓和记住的。
2016年,星云奖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走到了第七届。是年1月12日,我出差北京,好友甘伟康听说后邀请我去北京壹天文化公司小聚,当时北京壹天文化公司在中国传媒大学东亿国际创意产业园内,作为多年挚友,晚餐几杯酒后甘伟康执意留宿与我继续秉烛长谈。他讲到壹天文化公司在北京起步后,主要业务是做大型商业演出,面对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机遇,公司正在思考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我一听立马向甘伟康介绍了星云奖,介绍了在成都有一拨以董仁威老师为首的科幻志愿者和创业者,他们组建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华语科幻星云奖”,旗下聚集了全球华语科幻精英,从长远看科幻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新赛道。甘伟康听后兴奋不已,当即决定说服公司董事会,加盟星云奖,新增科幻赛道。
2016年5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宾馆,董仁威、姚海军、吴岩和我代表星云奖组委会,与北京壹天文化公司甘伟康、陈欣、陈韬签署星云奖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壹天文化公司以大投入全力资助星云奖,这是星云奖历史上破天荒的一刻。从2019年起,甘伟康为专注科幻事业和产业,在海南陵水注册成立海南壹天视界科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每年继续提供资助并参与主办承办星云奖,这是后话。
2016年9月11日,第七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如期在北京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行。红毯从艺术中心大门沿着台阶一直铺到广场,大气磅礴,会场舞美设计幻美高端。凯特·兰博,2017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Crystal M. Huff,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会长藤井太洋,日本科幻作家、学者立原透耶等外国科幻嘉宾莅临,给人感觉星云奖不再是华语科幻圈一个自娱自乐的奖项,而是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奖。彼时,北京壹天文化公司特邀电影《阿凡达》《钢铁侠》《X战警》特效大师——好莱坞的塞巴斯蒂安专程赴京,为第七届星云奖站台助威,现场掀起一波热潮。星云奖由此踏上更为开阔的生命地带。
从那以后,甘伟康的名字开始与由董仁威、姚海军、吴岩联合创立的星云奖,深深地嵌合在一起了,至今丹青不渝。2023年5月13日,在第十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上,星云奖组委会授予海南壹天视界科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甘伟康“推动科幻北斗勋章”,以表彰他8年来锲而不舍的资助和支持星云奖,实为名至实归。甘伟康捧着奖杯说,星云奖是中国科幻的华章,也是我们创业的故事。感谢组委会授予我的这项殊荣,感谢星云奖带我走过了8年宇宙尺度的岁月。让我有幸一起见证了中国科幻从“寂寞的伏兵”到新时代“新浪潮”的激荡翻涌,成为推动星云奖可持续发展的一块基石,这是我一生的荣耀。
2020年5月,在甘伟康的邀请下,我正式加盟海南壹天视界。在星云奖组委会工作方面,我继续担任组委会宣委会主席。2021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海南陵水清水湾举行。站在星云奖新十年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我的心中充满自豪。星云奖前夜,我在微博上写道:我心独向星云舞,浩荡清波万里风。穿行于科幻的大江大河,在时间与空间的百转千回中镌刻着幻象的大美。明天,大海之南等着你的述说,新十年的辉煌即将绚烂绽放。
第十一届星云奖是在新冠疫情间歇期寻机举办的,除中国科幻一线作家、科幻理论文化工作者、科幻从业人员和科幻爱好者之外,移动电影院创始合伙人兼CEO、原微软中国公司总裁高群耀,华纳兄弟探索中国区总裁赵方,万达影视投资部总经理林家亿、HTC技术方案总监赵鹏,网易有道首席科学家段亦涛,巅峰智业创始人兼CEO刘锋,中国远洋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白涛,绿城集团西南区总经理杨万全等影视界、文旅界、地产界、金融界领军人物出席,与科幻界聚首欢颜,头脑风暴前所未有。我在星云奖海南壹天视界公司分享会上说了以下这段话:前十年,星云奖是写给科幻人的一笺情书;新十年,星云奖是写给跨行业的一纸锦书。两书相叠,再掀中国科幻的万千气象!

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期间与刘慈欣在一起
时间进入到2024年,星云奖终于走过步履维艰,跌宕起伏的十五年,它以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了中国科幻的民间力量,再塑和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科幻立体而多彩的样貌,成为观察与推动中国科幻与全球华语科幻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而我与星云奖的交集也有十五个年头了。盘点星云十五,有四句话是我此刻的心情:群星荟萃是你的荣耀,佳作迭出是你的缤纷,论坛激扬是你的咏叹,幻动产业是你的丰碑。
我的星云人生,或是叫做科幻人生,始于2010年,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在第十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上颁发翻译作品金奖
石以,海南壹天视界科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宣传负责人与运营委员会副主席,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宣传负责人;曾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被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授予首批“四川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受聘担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业界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幻产业理论与实操;主编《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集》(全5册)、特约编辑《中国少儿科幻史话》、主编《故山松月:中国式科幻的故园新梦》《华语科幻星云奖史话》等书。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