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晚睛小叙
桂汉标老师 图片来自网络
他有很多头衔和耀眼成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五月诗社创始人,社长。《南叶》主编,南方诗社顾问。出版十几本作品,曾于2001年,与钱学森、余光中等获第二届“霍英东奖金”,并拿出15万捐给五月诗社。他就是我敬仰了几十年却未曾谋面的桂汉标老师!
今天,决定写一写老师,并不是想借老师的光环照自己,这是珍藏在心底里几十年的记忆、想念、敬仰和深深的谢意。
时光回溯到91年的春天,我还是个高三的学生,尽管面临着高考,我却被报刊(已不记得什么报刊)上的一则招生信息磁石般地吸引了:《少男少女》编辑部开办诗歌讲习班,面向全国招生。这简直是天降甘露,我欣喜若狂。那个年代,诗歌是文化的主流,我非常喜欢诗,舒婷、席慕蓉、海子、顾城、北岛、西川、汪国真我无所不读,还有外国诗歌,歌德、雪莱、拜伦、普希金、蒙莱托夫等,读久便痒痒想写,但却苦于无人指点。这不,机会来了!
不记得是怎样的开始,只知道我的辅导老师正是桂汉标老师,那时,没有网络,只靠书信往来。我把诗作写好寄给广州《少男少女》编辑部,老师收到信,在我的嫩诗上勾画圈点,标注增添,删减批阅,好不细致入微,改好后又写信回复寄给我,信件从湖北到广州,再由广州到我的学校,一来一去至少也得一个礼拜。老师的真、诚、专、细,独到的点评,谆谆的引导,飞越千山万水;诗歌的意象意境,用词炼句,排行格式,节奏韵脚,都随书信的馨香融入我的心灵。一对素不相识的师生,一封封浸着心血的信笺,一位年长的诗人,一个懵懂的少年,因为诗,结下了一段缘。
老师除了指导我写诗,还不忘提醒我如何对前途进行规划和抉择,在一封信里,桂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写诗是一辈子的事儿,高考却是当务之急,让我暂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高考复习上。我何其有幸,收获的不单是如何写诗,更额外获得了长辈的关爱!谢谢您呀,桂老师!
几个月的学习结束了,暑假时,桂老师又来信了。告诉我,我的一首诗作被《少男少女》选发了,并寄来10元稿费。随信还邮寄了一本优秀学员诗选。没有想到的结果,只是爱好喜欢,无意插柳,但谁不喜欢意外的惊喜呢?是谁给了我这份惊喜呢?是您啊,桂老师!
此后,求学,工作,感情,生活,前途迷茫,诗,便成了暂别的友人;现实,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与桂老师的联系几乎中断。对不起呀,桂老师!其实,心里从来都是挂念,还有愧疚。
97年秋,南下深圳。晚上,漫步深圳宝安街市,我在书摊上意外发现了《南叶》,这不是桂老师主编的杂志吗?迫不及待,一看,没错,主编:桂汉标,
里面还有桂老师的笔墨。我毫不犹豫买下,并迅速给桂老师写了一封信,也寄了新近写的诗文,因为太急切,诗歌随便拿空白工作报表写的。很快,桂老师就回信了,寄来了大大的包裹,拆开一看,是好几叠稿纸,我立刻明白了:桂老师真是个细心人,见我用工作报表写,一来,不正规,二来,是鼓励我多写。包裹里还寄了两本诗集,《缤纷的情韵》和《骚动的青春潮》,都是桂老师的诗作。夜灯下,拜读,时光悠长,诗人依然年轻,桂老师是和新中国同辰,照说,已过了青春诗心澎湃的年龄,可,看那书名,那诗句,依然像青春少年般热情奔放,在热情奔放中又多了积极乐观和睿智。相反,我这二十来岁的青年却老气横秋,在现实面前,一碰壁就垂头丧气,萎缩不前,没有坚持的勇气,经常怀疑否定,否定怀疑,彷徨犹豫,蹉跎人生。
所以,在我时断时续与桂老师的联系中,可见,我是很惭愧的。有多少次,我坐车经过韶关,望着那条叫浈江的河,看着那竖着高楼的山城,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念叨:桂老师,您在这里呀,好想去拜访您。可,我,拿什么去见您呢?好多年不写诗了。只有您,还在坚持,而且,在您的努力下,把粤北文学拓得更深更远,影响了一代一代热爱诗文的青年,让韶关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诗城。
仅存的一封桂老师来信
珍藏的稿费存根
昨晚,我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您的信息,看到对您的报道,采访,活动,我彻夜难眠,您已是七旬退休老人了,还在为诗社操心,还奋笔疾书,我不知道您的新书《沧桑云雨》里面是否写有那段辅导诗歌爱好者的回忆,但,所有被您教过的年轻人必将一生怀念您,敬仰您,因您的诗品,人品。
桂老师,您好!谢谢您的诗意人生,给了我美好回忆!永记,永念,永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