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轶事》之“董小宛”
文/张一
历史上最著名的美人计,莫过于西施之事吴王,有一个成语就叫“西施沼吴”,且先不必去查辞典释本意,单单从字面上看,“沼”即沼泽,美人西施陷吴王夫差于她如沼泽般的温柔乡里,莫说色欲熏心,连国都亡掉了。然则清初的皇帝,同样差点因为一名女子而三代亡国成为短命王朝,这名女子叫董小宛。
董小宛究竟是不是那个顺治皇帝为了她寻死觅活地要出家当和尚的端敬皇后?亦是清初几大疑案之一。孟心史先生(清代史作者,清史专家)说不是,因为董小宛生于1624年,顺治则生于1638年,足足晚了十四年之多,当董小宛艳帜高张于秦淮河畔的时候,顺治帝才呱呱坠地,而当董小宛1650年二十七岁死于江苏如皋的家中时,顺治皇帝也才不过十三岁,足不出宫,毫无交集。如此说来,她又怎么可能会是后来的端敬皇后董鄂氏?但如若不是,一代名妓,秦淮八艳的董小宛,她的故事又怎称得上传奇?事情的曲折在于,1650年所立于江苏如皋影梅庵畔的小宛墓,不过是她作为冒辟疆爱姬身份结束的一座遮人耳目的疑冢,她真正的去世,是十年之后(1660年)以顺治宠妃董鄂氏的名号病亡于大内深宫。然而,为何设疑冢?何时入皇宫?这得从冒辟疆说起了。
冒辟疆,名襄,字辟疆,明末四公子之一,文采风流,名动一时,而且据说身形伟岸,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董小宛入冒府给冒辟疆做妾时,年方十八岁,既是容颜最盛,又是艳名最炽之时,而冒辟疆时年三十一岁。两人在一起的感情,从冒辟疆为董小宛所写诔文《影梅庵忆语》中可见一斑,友朋评价“宛转凄迷,玉笛九回”,而冒辟疆自己说:“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说的正是董小宛在冒府的九年。
明末清初的江南是复杂的,1649年冬,冒辟疆避祸扬州,没有回家过年,等来年(1650年)春天到家后,才知道董小宛早在正月初二就出事了。所出何事?陈其年《水绘园杂诗》中有写:“客从远方来,长城罢征战”,讲的是1649年秋多尔衮征战罢兵回朝,正赶上王妃去世,于是不仅抢了侄媳妇做新王妃,而且派人在江南搜罗美女,因此艳名远播的董小宛,给掳走了。所以“君子有还期,贱妾无娇面”,你回是回来了,可是再也见不到贱妾的面了。有一说是董小宛以自己的自由换取了冒辟疆的自由,不过我想以多尔衮当时的势焰熏天,豪夺的可能性远大于巧取,完全没有道理可言。当然,后世也有人怀疑,二十七岁的董小宛,照理说已经开始色衰,何以还会被掳走?吴梅村有诗写江南女子的发髻:“入手三盘几梳掠,便携明镜出花前”,又有“乱梳云髻下高楼”的风姿,如此“蝉动鸦飞”之美,满清铁骑入关不久,旗人女子梳头还务求平整、贴伏,相较之下,越发显见得吴侬女子的千娇百媚,更何况董小宛出身秦淮旧院,色艺双绝,远非寻常姿色可比。睿亲王征色,小宛虽然年龄稍大,但天生尤物,不可以常情衡度,也就难以幸免了。
冒辟疆怎么办?追也追不回,说也不敢说。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当她死了。对外的解释是“以劳病瘁”,立了墓在影梅庵畔,实际上就是一座衣冠冢。心里既悲且痛,又恨又羞,却也只能发挥自己文人的特长,写了又写,缅怀爱姬。
有通家之好的朋友们自然知道真相,也写了不少诗来安慰他,但也怕犯忌讳,都写得很隐晦。龚芝麓有一句“碧海青天何限事”,引的是李义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意,意思是小宛已经高高在上了,太过牵挂也无益;吴梅村也有一句“墓门深更阻侯门”,引的是“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之意,同样劝他看开些。不过话说回来,若是真死了反倒不必这么伤怀,可恨的是宠妾被夺,生离之恨远甚于死别,且还得硬生生咽下这口气。据说冒辟疆此后消失了一百来天,大概是暗中寻访小宛去了。不过可想而知,自然一无结果。
然则离了冒家的董小宛在多尔衮的睿亲王府里过得怎么样?从1650年正月里被掠入府,到1651年二月多尔衮死后抄家时被没入宫,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虽说“侯门一入深如海”,绝少人能窥探到她的行迹,但多年以后,大学士李天馥在悼念端敬皇后董鄂氏的宫词里仍然透露了一些小宛昔日在摄政王府的行状,其中有两句:“日高睡足犹慵起,薄命曾嫌富贵家”,略可窥豹一斑。
第一句“日高睡足犹慵起”,写出了美人倚床,睡到自然醒了都不想起来的慵懒模样,可见得董小宛在睿府还是很受宠爱的。也难怪,陈其年咏董小宛的诗里,说她“绮态何㛹娟,令颜工婉娈”,“㛹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长得很耐看的意思,而“婉娈”则是会说话,言辞招人喜欢之意。长得漂亮且耐看,言辞温婉招人疼,在哪里吃不开?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会问,与冒辟疆朝夕九年,离开后瞬即忘情了吗?当然不是,我们接下来看李诗的第二句:“薄命曾嫌富贵家”。这句很重要。字面上的意思明显可见,“薄命”自然是指出身轻薄的董小宛,“富贵家”当然是摄政王府,中间一个“曾”字起过渡作用,意思是说,小宛当年被夺进王府,想起与冒公子的恩爱,是“曾”嫌弃这个富贵的新家的。然而她又何其通达,人生自是有情痴,但她痴情而不凝滞,是不会做出殉情的傻事来的。相思无望,也就随遇而安了。然而“薄命……”一句真正重要的地方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对董小宛身份的揭露。
世人皆爱惜颜面,更何况富有四海的天子,后来顺治帝纳董小宛为妃的时候,自然很忌讳有人议论她的出身,于是就有一个复姓董鄂的近臣鄂硕被选来顶名为小宛之父,此为董小宛变成董鄂氏的由来。以此印证“薄命……”一诗,如果鄂硕真是小宛之父,则小宛生而富贵,何来“薄命”一说?且富贵之身又怎会嫌弃富贵?所以“薄命……”一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揭开了董鄂氏并非鄂硕亲生女儿的伪装,她实则就是那个秦淮旧院的名妓董小宛。据说李天馥悼念董小宛的宫词有上百首之多,但当时连一首都不敢拿出来,忌讳之深,反而更加证实了端敬的真实身份。
闲话少说,顺治帝于1656年7月7日始册封董小宛为妃,那么,从1652年二月被没入宫,到封妃事帝,这四年多的时间,小宛身在何处?这其中,自另有一段孽缘。
可以设想,以董小宛的绝色与善解人意,自然是到哪里都会左右逢源。甫一入宫,不多时日便成了孝庄太后的近侍,后人有诗赞曰“慈宁宫中,三千第一”,可见得宠之盛。而当时太后身边,还抚养着顺治皇帝的一个异母兄弟名叫博果尔,时年十一岁。孝庄太后当然不会想到她安排自己这个最宠信的侍女照料博果尔会害了这孩子,但她当时确确实实是这么安排下去了。任何一个孩子,如果能获得董小宛那样一个保姆,必然会产生强烈的依恋不舍之情,何况他已经十一岁了,也许情窦已开。而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博果尔与这个漂亮的大姐姐日日相见,即便年长十七岁的董小宛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想法,但后来逐渐长大的博果尔确确实实已经暗生情愫了。以至于等到顺治第一次见到董小宛,惊为天人,念念不忘,屡次问孝庄讨要的时候,博果尔的抵触情绪是很大的,甚至与他的皇帝哥哥发生了冲突。
孝庄太后身边有个外国传教士叫汤若望,很喜欢写日记,他把当时的这件事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他说:“1655年正月,皇帝陛下激怒之下,打了他弟弟一个耳掴”。向来只说皇帝动动嘴就砍人脑袋的,何曾听过天子动手打人的?当然,博果尔惹不起皇帝哥哥,孝庄也更偏爱自己的亲儿子,董小宛自然是给了顺治。但顺治冷静下来以后,也觉得夺弟所爱并且还扇了弟弟耳光确实有些过火,于是在没有任何功劳的前提下,于1655年的二月里大大方方地封了博果尔一个亲王,以示补偿。而董小宛此时,已由“慈宁宫中,三千第一”,变为“昭阳殿里,八百无双”,得皇帝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顺治皇帝迫不及待地要表示自己的真心,着急忙慌地想先给董小宛封个妃子,完全想不到皇弟博果尔根本不在乎他给的那个什么亲王头衔,心心念念的还是董小宛。结果在知道了董小宛的封妃日期是第二年的七夕(1656年7月7日)后,博果尔最终还是没能迈过那道坎,在佳期将至前几天的7月3日,突然自杀了。皇帝震怒之下,既气愤于弟弟的不识大体,又执迷于小宛的款款柔情,毅然决然地照常封妃,而在同年年底(1656年12月),再次晋封董小宛为皇贵妃,离封后只有一步之遥。
对于博果尔的死,董小宛是伤心的。吴梅村同样有诗描写她当时的心绪:“恩深汉渚愁”,“汉渚”为洛神,暗喻董小宛,诗意是:因为日日服侍的恩情,小宛是黯然神伤的,她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但皇帝这边刚刚喜封她为贤妃,为大体考虑,她不能将对博果尔的悲伤流露出来,那就只能是淡淡的哀愁了。此亦为诗中“愁”之一字的由来。如此看来,红颜祸水,往往身不由己,于董小宛即是一征。
博果尔的去世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皇帝对小宛的恩宠反倒与日俱增。人们议论的是,顺治帝与董小宛如胶似漆的时候,也不过才十九岁,彼时的董小宛,已经三十三岁了。孟心史先生断言端敬皇后不是董小宛的其中一条理由,就是不相信佳丽三千的少年皇帝,会迷恋上三十三岁的半老徐娘。我反倒觉得心史先生于“情”之一字,生疏得很。你看博果尔什么年纪,终为了“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情爱一事,自戕了性命。
其实即便不举博果尔的例子,好事的文人也很热衷于验证其事。有人以《过墟志》里的刘三秀为例,说她进王府以前早就嫁过人,也生了好几个孩子了,当时即便也已经三十多岁,仍犹复是艳绝人寰的存在;又有人搬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埃利斯的学说,说清初的开国皇帝们,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早熟得很,当时十九岁的顺治虽然看起来不大,实际上也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当时的他,热恋三十三岁的成熟妇人,极其正常,世间畸恋之事在所多有,何况顺治之恋小宛,属实常见;更有惯于花丛的轻薄文人,说向来“徐娘风味胜雏年”,小宛秦淮名妓,迷辟疆,惑亲王,以其“浑身解数”,对付蛮夷幼主,使之“痴迷入骨”,还不是手到擒来?说的也有点道理,但终究略欠忠厚了。我对此事的看法,仍如前文说过的,小宛美艳绝伦不说,且成熟而知性,言辞讨巧,善解人意,加之江南名姬艳冶入骨的风流,在血气方刚的少年皇帝眼里,较之宫内那些唯唯诺诺的呆板妃嫔,真有天壤之别了。据说董小宛有“针神曲圣”之称,可见其才情不俗,又说她极富生活上的情趣,品香烹茶,制膏渍果,莫不精绝。试请诸君扪心自问,如此美人,谁能不爱?
然而甜蜜的生活并没有贪享几时,一年之后的1657年十月,董小宛为顺治皇帝生下一个儿子,但四个月后的1658年正月里,孩子就夭折了。在生子之前的这短短一年中,皇帝的宠爱自然有加无减,但糟心的事情也一件接着一件,让董小宛不堪重负。先是皇帝废了皇后,想拿董小宛的皇贵妃正位为皇后。这个时候倒也不尽然是宠爱小宛,还有着原配皇后是多尔衮把持指定,顺治回想往事,极其厌恶之故。但皇后何等身份,虽然被打入冷宫,而身后博尔济吉特氏强大的家族背景,让董小宛瞬间成为皇亲国戚的众矢之的。孝庄太后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最终再次封后的时候仍然要求顺治从博尔济吉特氏家族里择选其一,以维护皇室的权力平衡。年轻的皇帝虽然暂时委曲听了母后的话,但他对董小宛的爱也是极其执拗的,总觉得她未能母仪天下,就无以表达他炽烈的爱慕。于是没过多久,在一次孝庄太后生病,新皇后没能及时探望时,顺治勃然大怒,要以“孝道有亏”为由再次废了她,立董小宛为皇后。小宛因为上次皇后废立的事本来就够头疼了,皇帝又要再来一次,于是无奈之下长跪不起于皇帝面前:“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意思是你非要这样做的话,臣妾我也不活了。以死相逼,才终于制止了皇帝的废后之举。
势单力薄,以美貌见宠于孝庄母子,除此以外,在偌大的宫廷里无依无靠,董小宛内心的恐惧是与日俱增的。既担心孝庄太后年事渐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再也不能庇护于她,更害怕她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色衰而爱弛,失宠于皇帝。因为在她将要生孩子身子笨重臃肿的时候,皇帝体贴地说:“夫妇之谊,即同老友,何必接夕,乃成好合?自兹遂异床席”,安慰她夫妻之谊不在于一朝一夕,为了她方便,先就分床睡了。但董小宛出身是“以色事人”,于男女之事何其敏感,对皇帝的这番言语举动自然是极其在意的,她认为这是她失宠的开始。所以她一边备孕,一边思索,生子而为东宫,母以子贵,才是长久之策。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在喜得爱子没多久随着孩子的夭折就轰然崩塌了。董小宛在巨大的悲痛下,遥想将来失宠被逐,博尔济吉特氏又群起而攻,以自己的出身种族,根本毫无胜算,亦无生理,于是忧惧交并,颓然病倒了。
当此时,已是1658年的初春,离董小宛去世,仅仅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行笔至此,瞬乎笔头涩重,竟不忍促言。对于董小宛病倒之后的记载,史料中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顺治的态度,他自己说“朕素耽清静,每喜独处小室”,意思是以皇宫体制相关,虽不能日夜相守、时时探望,但还是循规蹈矩独处自省,让小宛能够安心养病;但清史学家们却说,当初为了韬光养晦,让多尔衮放松警惕,孝庄太后和太宗的一些旧臣,为顺治设计了一个从小就声色犬马的纨绔形象,示摄政王以胸无大志,却不想习惯成自然,后来即便多尔衮已死,本不必再“自晦”,也已经无法自持,俨然成了一名超级纨绔。他口中“素耽清静”“独处小室”云云,无非装点门面的漂亮话,实际上二十多岁的顺治,为了逃避丧子之痛,每日里被太监怂恿着,极纵淫逸之能事,让病床上的董小宛大受刺激。但我觉得,史笔未必为实笔,董小宛生子,尚未取名便夭折,照例不应有封号,但顺治皇帝不仅追封亡子为荣亲王,且破例建墓,置祖宗家法于不顾,无不因为这个孩子的生母是董小宛。以人情常理揣测,这个时候的顺治,不仅对董小宛极尽宠爱,而且对她们母子的愧疚,甚至大于他自己内心的伤痛,又怎么可能置生病的董小宛于不顾?
冒辟疆为董小宛写的悼词里,说她“善病”,可见身体底子本来就不好,于是有人便说,如果董小宛当初没有入宫,仍在冒家的话,则“夫婿体贴,上下和睦”,不会这么快就病亡,这甚至就是“薄命曾嫌富贵家”的另一种解释,这里的“富贵家”自然是指皇宫。然而宫闱事秘,许多离奇古怪的事情,是旁人永远也无法晓知究竟的。董小宛生病之后真相究竟如何,御医妙手,世间珍药,竟都无法挽回?世人无从知晓,也只能是百般猜度。总之,在三年之后的1660年8月19日,董小宛终于去世了。
顺治皇帝痛不欲生。还是那个爱写日记的汤若望,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了当时的情景,他说:“皇帝陛下为哀痛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太监与宫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而在另一篇日记里,这位传教士记下了让他更加瞠目结舌的场景:“两座装饰得极其辉煌的宫殿,连同皇妃的棺椁,连同那些珍贵陈设,俱都焚烧。焚烧的宝器,在火中噼啪作响,腾起五彩火焰,珍珠每烧一颗便爆有一声,听下来竟有数万声之多”。汤若望所说的皇妃,其实很快就被顺治皇帝追封为了端敬皇后,小宛丧礼之隆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般后妃身后极少见的。
后人评价顺治皇帝的文学修养,实为清朝诸帝第一,但他自己不能满意,所以在丧仪中特别指令当时文名最盛的内阁中书张宸为董小宛写诔文,要求“须尽才情,极哀悼之致”。张宸的文中有“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之句,便是记述顺治帝当时的精神状态,说他哀思过甚,眠食俱废。凡此种种,均可见顺治对小宛的宠爱,始终未曾衰减。
然而,在不吃不喝几天以后,顺治竟然亲手剃了自己的头发,决意出家。关于顺治皇帝究竟是遁入空门销声匿迹,还是真的驾崩于四个月后的1661年正月初七,在董小宛的故事里我们不去说他。但后世的史学家们说,顺治靡费无度,放纵淫逸,国库空虚,清朝的危亡可以立待,如果顺治不死,清朝必然三代而亡国。是以董小宛死,继而顺治死,康熙冲人继位,才有了后来的康乾盛世。一个小小女子的命运,几乎摇晃了清王朝的国运,真是匪夷所思。
我们回过头来看西施的故事,“西施沼吴”,以色事人致亡国,几分出于自愿,又有几分是身不由己?但我们从来也没有责怪过西施。那么又何必将董小宛牵连到风云磅礴的宫廷呢?数百年后的人们想起这个温婉的江南女子,只需要记得,她出身秦淮河畔,也曾艳绝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