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是杨花飘舞的时季,尤以清明后为甚。
看哪,片片飞絮,就像雪花一样,在空中轻盈地飞来飞去,落在江水里,落在草丛里,落在道路上。
落在草丛里的,积在一起,毛茸茸的,起了一层轻雾,中间露着青草,给人雾中花的感觉。
至于落在道边的杨花,被风一吹,滚在一起成团,咋一看,就像夏天雨后的云,白白的,轻轻的。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韩愈的《晚春》。在桃李杏等相继落败,肥绿已显,雪白的杨花,又给这春色增加了几分光彩。
杨花并不是杨树花,也不是杨柳花,而是杨柳花化成的絮状种子,所以古人说它"似花非花",还是很准确的。
杨花飞舞是暮春的常景,所以故人写的有关杨花的诗很多。总的来说,有明亮和忧郁两种色调。
所谓明亮色,是说杨花飞舞,给暮春增加了一道可以欣赏的风景。除了上述韩愈诗之外,另一代表作就是吴融的《杨花》: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在吴融笔下,杨花并不同其他花争春,也不怕被风吹落,相反,它就喜欢随风飞舞,成为晚春的一道风景线。
忧郁色则主要体现在一些离别和感叹身世漂零的诗词里。离别诗如郑谷的《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离别本来令人伤感,而那漫天飞舞的杨花行踪不定,睹物思已,更增加了离别人的伤感情绪。
特别是暮春时杜鹃鸟也开如鸣叫"不如归去",同杨花飞舞不定结合起来,更加l影响了诗人的心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当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时,就是这种心情。
至于概叹飘泊不定的身世之苦,元代高士谈《杨花》中说,"来时宫柳万丝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可谓代表作。
古人写诗词,常寄情入诗,以物寓人。那么,杨花在古人眼里有什么特奌?是个什么形象?
用苏轼的话来说,杨花拟人化的特奌就是"无情有思",其形象就是"薄幸东风,薄情游子,薄命佳人"(宋代周普《柳梢青(杨花)》。
杨花"无情",是指杨花随处漂荡,归无定所,心无所属,处处留情,处处无情。女则为"水性杨花",男则为"薄情游子"。
将杨花比为"薄性游子"的诗词很多。薛涛的"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明显诗有所寓。有人猜测指的就是元稹。元稹写过悼亡妻诗,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令多少人感动,但他本来就是风流多情之人,婚前曾与自己表妹崔双文同居,后又弃之,还写有《莺莺记》以表其事,崔双文就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原型。崔双文被弃嫁人,元稹又去找她,双文赠了一首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元稹才死了心。后元稹任监察御史,出使东川,与才女薛涛二人相遇,相互唱和,又同居,后元稹回京,即再无消息。
宋代秦观写有《 一落索》,其中说,"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以女子的口吻说明了浪荡游子的薄情。
宋代章楶写有著名的《水龙吟-杨花》,上阙说杨花到处浪荡,"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而帐内玉人则"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她的夫婿则流恋于章台街那里。这里杨花明显以无情为主,明显指"薄情游子"了。
苏轼对章楶的这首词很感兴趣,也写了一首《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甚妙,接过章楶的话题,将杨花"有思"的一面搞清楚写得淋漓尽致。词中杨花和佳人交替描写,有时甚至使人分不清是写杨花还是佳人。在这里,杨花其实代表佳人"情思",去寻自己的郎君而不得,因而化为佳人泪,她明显就是位"薄命佳人"。
将杨花比为薄命佳人的情思,是南北朝时的传统,北魏胡太后的《杨白花 》是这样写的:“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胡太后孀居,爱上了殿前杨白花,杨白花却承受不起,逃往南朝。胡太后思念,作此歌以表其情。杨花比作佳人情思,在南北朝很普遍。到了唐代不再盛行,而苏轼重新继承了这一传统。
当然命比杨花的佳人不限于良家女子,也包括那些沦落风尘,无法自主的青楼女子。明代陈子龙写过《浣溪沙·杨花》,"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词中,杨花飞过了章台,飞过了重重帘幕,花影,玉楼,却曾目睹杨花的身影。有谁又知道杨花的心事吧?章台女子青春将逝,身家无归,就跟杨花一样。
崇祯八年(1635)春,子龙曾结识十五岁沦落风尘,亦能词的才女柳如是,两人志趣相投,同居,但终因各种原因,是年夏无奈分手。子龙对这段生活甚为留恋,咏“杨花”或“柳”者不少。此词亦理应如此。
杨花性轻,开后飘荡,但总有落地之日,最终决定了它浮荡不定,流浪不已的是什么呢?是春风!杨花是暮春之物,本来是送春归,然而送到最后,自己却四处飘荡,身无所归,全拜春风所赐。催得春暖花开,百卉争艳的,是春风,送春归去,花落柳飞的也是它。"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清代宋徵舆《忆秦娥·杨花》),这不就是"薄幸东风"么?
"薄幸东风",其实就是捉摸不定的命运和环境。红尘中,很少有人不受命运影响,甚至受其左右。古人面对人生浮沉和漂泊,很难不产生"风吹柳絮,雨打浮萍"之无力感。
然而杨花成为"薄情游子"、"薄命佳人"也不全由"薄幸东风"所致,也同自身有关。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假借柳絮的口气,一心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后不仅没有上天,反落个"金簪雪里埋"的下场。
要摆脱杨花的命运,我们需要加一个砝码拴住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立志、修身、养性和努力。即使身比柳絮,也要"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清代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只有这样,才能站住了,是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