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海平
2024年4月1日,青海油田退休的老石油、老领导之一的谢福利同志因病在京病逝,享年87岁。遵从谢福利同志 及亲属的愿望,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4月3日上午,时逢甲辰年的清明节前夕,谢福利同志的亲属在北京昌平殡仪馆为其举行遗体火化前的告别仪式。除了亲属和离退休管理站的贾蕊、巨天钦等同志之外,青海油田的老领导曹随义同志,带着曾和谢福利同志共过事的苏德友、程惠如和我少数几个人,也赶去殡仪馆为谢福利同志送上最后一程。
在赶往殡仪馆的路上,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传唱千年的著名的“清明”诗,其中的那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最能贴切地表达出我们的心境。在告别仪式上,最有资格在这种场合致辞的曹随义、苏德友同志,他们在现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担心自己讲不出来,经过亲属们的同意和安排,让我在告别仪式上做了个不算正式“悼词”的“致词”。
我在“致词”中简要回顾了谢福利同志的石油人生。 概括些讲,首先,谢福利同志是柴达木石油职工队伍中优秀的创业者之一。他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志愿来到高原油田,并主动申请来到工作和生活条件最为艰苦、最能代表石油创业者风采的基层钻井队工作,在盆地的千里荒原上留下了创业跋涉的足迹,接受了柴达木石油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第二,谢福利同志是成百上千名青海油田新闻事业、党务工作和纪律监察工作岗位上的优秀代表、优秀党员和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当时的《青海石油工人》报社任记者。在新闻采编岗位上,他深入基层,深入采访,热情讴歌创业英雄,写下了油田英模人物肖缠歧等一批先进典型的新闻报道。
1971年初,油田党委号召并组织了全局上下向“铁人式的好干部、优秀共产党员、1258钻井连连长肖缠歧同志学习”的活动。油田在冷湖四号局机关所在地、当时的地标性建筑──工人文化宫里,筹办了肖缠歧同志的生平事迹展览。油田的业余“画家”洪武平、马文忠两人,依据谢福利同志的新闻报道和基层战友们提供的大量素材,创作出版了油田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人物连环画册《肖缠歧》。谢福利同志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除了在局党办从事秘书、文档工作之外,先后到油田水电厂、职工总医院任党委书记。从1991年起,担任油田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直至2000年退休。他为油田的基层党建工程,为油田的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密切联系群众,乐于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对油田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他敢于坚持原则,严肃查处,也善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在纪检工作中他坚持并实施了“提前预防,全过程参与监督”的新机制,为油田纯洁风气和党风廉洁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三,谢福利同志在生活中是一位尽孝心、有爱心的家庭成员。他对长辈尽心尽孝,对妻子相濡以沫,和同辈兄妹相亲相爱,对子女和孙辈厚爱有加。他对同事、对战友是一位有热忱之心、宽厚质朴、真诚待人的朋友。在居住的退休小区内,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老谢提篮买菜,操持家务,携带孙辈,乐呵呵和老石油们结伴健身走路的身影。老谢喜爱国粹京剧, 在老石油们的欢聚中,也能听到老谢高唱的京剧片段。他和多位青海石油老报人一道,在《青海石油报》创刊50周年的时候,应邀回到油田,看到油田和企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老谢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在和谢福利同志较为直接的工作交往中,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儿至今难忘:
一件是1977年初夏,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召开之后,青海省委、省政府筹备召开全省首届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及表彰大会。青海石油管理局作为省上重点能源企业,被要求要在大会上做典型交流并受到表彰。负责会议筹办的省委副书记薛宏福(曾在1958年、1959年间,任柴达木工委书记并兼任青海石油勘探局党委代书记),十分重视大会典型交流,要求石油局要搞好大会的典型交流发言。时任局革委会副主任的张文安同志带队与会并作交流发言,在局秘书科任职的谢福利同志等随队前往。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的主笔,自然也落在了谢福利同志身上。随同的局宣传处的侯秉琳和我,协助老谢起草修订典型材料。在青海宾馆老谢的房间里,老谢和我们逐字逐句逐段地推敲,连续两天通宵达旦地改写材料。遇到材料中吃不准的数据,认真负责的老谢会让我们找随行的相关处室负责同志核准校正。管理局在大会上的交流发言,受到省领导和与会代表的称赞,使省上公交战线的代表进一步了解了油田的创业艰辛、创业成果及创业经验。
另一件事儿是1983年9月初,由局工会牵头规划、筹建的冷湖四号公墓即将竣工,局工会副主席高仓同志找我代为拟定公墓纪念碑碑文及大门两侧对联的内容。我应邀起草了几则。高副主席和我考虑到此处场合文字内容的严肃和庄重性,又找到在局党办任职的谢福利同志征求意见。老谢帮助我们逐字逐句地推敲审定。后来选定的“志在戈壁寻宝业绩和祁连同在,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的对联,镌刻在公墓的大门两侧。纪念碑正面的“为发展柴达木石油工业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的题词面东而立。记得纪念碑正面的文字,开始草拟过“青海石油工业”,但老谢和我们几经推敲,议论说青海民和盆地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从1935年起就开始地质调查;到1953年,民和盆地的石油开采也有了一定的规模。虽说眼下的青海石油管理局能集中代表着青海的石油工业,但用“柴达木石油工业”更为贴切、准确。 现在看来,谢福利同志和几代青海石油人一样,志在戈壁,献身石油,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抛洒在了千里戈壁,将自己的名字和身影镌刻融入了祁连山、昆仑山下……
柴达木石油工业后来的创业者,会铭记和缅怀这些创业的先辈们,会在打造“绿色能源”新高地的创业中再续辉煌。
(2024年4月15日)
(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回南路166号燕青小区)
(联系电话:1591090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