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冲祠堂
作者:百区山人
修改整理:豫南杨
20240412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地方官府充斥着绿营兵,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要向世界列强赔偿大量钱财,社会上出现土地兼并、高利贷剥削以及垄断性商业等问题,加剧阶级矛盾和民不聊生的局面,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此时,豫南山区喻冲小村还是相对安宁的。为了祭祀方便,上下二十多户喻冲余姓人家集资在湾的上头建造了一座余氏小祠堂。余氏小祠堂和周围大户姓氏祠堂相比,规模小得多。
这个小祠堂也是二进四水归池的青砖灰瓦房,屋脊上张牙舞爪的麒麟异兽,小孩子初次见到都会吓哭吓跑。祠堂正殿三间,面墙是紫红色的隔扇门,门上雕刻花鸟人物,十分壮观。殿内中堂是供奉先祖的供桌和遮挡牌位灰尘的精雕神棚,供桌墙上是五尺多高颜体书写雕刻的主牌位,粗壮有力的大字,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感。
阴历每月初一、十五为起香日,钟鼓响声,在山村上空荡漾。
那时的喻冲湾,条件好的家庭小孩都到这个祠堂里上学,前层祠堂就是当时的私塾教室。教室山墙挂供孔子牌位,方桌做课桌,板凳当座椅。学堂最后一任先生,名叫胡荣国,吴陈河人。 二月二,龙抬头,是每年的邀学时间。
1941年春的龙抬头这天,二十多岁的胡先生,头戴青丝礼帽,身穿胡兰青长袍,显得英俊潇洒。胡先生身后,跟着他新婚妻子。他妻子身穿红绸小袄,外套蓝丝林布衫,脚穿绿缎子绣花拉底布鞋,光彩照人。
有意向让孩子上学的家庭,胡先生夫妇都得登门拜访。胡先生拜访学生家庭,进门拱手拜年,在家主留他吃饭前谈好学费:启蒙孩子一年学费一石(dan)二斗稻谷,上过一年学的是一石稻谷,上过两年学的是八斗稻谷。
胡先生知识渊博,他所教的课程是《人之初》《三字经》《百家姓》《教儿经》《诗经》《孟子》《论语》《中庸》《大学》,还附带教些洋学《算朮》《地理》。
每天,胡先生都要给八九个级段十几个孩子讲课,有的级段只有一个学生。无论级段学生多少,他都是全心全意的授课,从不马虎。
胡先生一家,与喻冲湾村民关系很好。逄年过节,村民都喜欢请他夫妇吃饭,妇女们都尊称他妻子为先生屋的二姐。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喻冲解放了,国家办学,祠堂国有,胡先生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离开了喻冲湾。后来,听说他在洋学堂教书,再后来听说他调到教育部去了。
建国初期,国家缺少文化人,胡先生教的学生都去了共和国基层机关工作。

1958年,祠堂成了村食堂。吃食堂,供桌上的牌位和所有雕刻物件都被抬到大平地上,一把火烧个尽光。
生产队时代,祠堂改成了保管室,装着全村社员的口粮。文革时期,祠堂又成了文化室,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场所。改革开放后,祠堂年久失修,如今成了一块平地。
从平地到祠堂,从祠堂到学堂,从学堂到食堂,从食堂到粮仓,从粮仓到文化室,从文化室又到一块平地。
叹世间:沧海桑田,仅说作用,还是学堂。教书育人,亘古公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