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石桥营
作者/姚春发
石桥营一一
“一步两眼井”,
“两步桥三孔”,
龟背地上的“钢叉楼”
清代民居群一一“丁家大院”……
凝视厚重的文物,
直面沧桑的遗址一一
那来自观音菩萨的传说,
令人潸然涕零!
那呕歌妙善公主的故事,
让人肃然起敬!
石桥营本土流传的观音神话、神仙传说与惩恶扬善的故事构成的精神大餐,
让人心智爽清!
石桥营传承的傩舞、经歌、挑经担、唢呐、铜器等社火表演组成的视听盛宴,
让人兴奋莫名!
石桥营和美乡村建设的蓝图,
让人倍感激动!
溯流探源,
寻迹追踪:
历史文化名村石桥营,
毗邻香山寺一一“世界观音文化祖庭”,
南来北往的香客,
“灵异传奇”讲得引人如胜,
“中国观音文化第一村”一一
让石桥营如沐春风!
怀抱“香山街”一一地处瞻仰“千年名寺一一大香山“的贸易要冲,
东奔西走的商人,
聊得“拍案趣闻“栩栩如生!
“中国故事村”一一
让石桥营中原闻名。
巜石桥堂观音文化民俗报》、
巜石桥营民间故事》,
芬芳的墨香已飘出鹰城!
仰望气派的寨门箭楼,
云海与思潮共翻腾!
脚踏雄壮的城墙甬道,
风声与心音同奏鸣。
石桥营村域一一
隋唐宋元时名为“香山街”,
明初洪武年间更为“石桥营”。
元未的战火将繁华的香山街连同香山寺化为废墟,
让人惋惜,
令人悲痛!
为尽快恢复农村经济,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
山西迁来“丁任吕马薛郎”六姓,
以军垦户的身份来“香山街”废墟东南部的“一步两眼井”“三步两孔桥”处安身立命。
清咸丰元年,
乡贤丁步云、丁步鳌率众,
以捐资捐物捐劳的形式筑寨,
历经十年方完成。
那时的“石桥营寨”一一
曾因“寨墙坚固气势雄,
护寨河清水照影,
过往香客常驻足,
闹市商贾财茂盛
”一一
名扬汝州,
饮誉宝丰。
“并肩而立,两株古柏架葡萄”,
世人称奇景;
“单独突起,一把钢叉插龟背”,
寓意镇恶凶!
石桥营丁家大院明清建筑群,
是丁家富甲一方的象征。
那时的丁家,
是方圆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可惜在民国时期的豫西,
打孽灭门成风,
仅石桥营丁家就因报私仇,
被杀死39名青壮男丁。
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一一
石桥营走出谈统色变的打孽阴影!
随着平煤十一矿和平顶山水泥厂的建设,
石桥营成了“蔬菜与副食品供应基地”,
社队企业也随之兴盛一一
锻炼出了一批销售人才,
培养出了一批管理精英。
石桥营大队社员的工分含金量一一
在薛庄公社力拔头名,
成为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的重点村,
岁月火红。
以社会贤达全国知名的摄影家著随智为首的、从石桥营参军、上学、招工的下乡知青,
至今对石挢营仍一往深情……
改革开放后,
“经济”地位抬升。
区位的优势,
经商的传统,
“瞎话篓”的逻辑与口才,
“生意人”的眼光与精明,
石桥营的能人们
在商界打拼,
在商海游泳,
涌现出了一批职业经理人,
诞生了一批民营企业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石桥营就以“平顶山市小康村建设示范村”而闻名鹰城!
进入新世代一一
古老的石桥营村面貌日趋年轻,
自信的石桥营人脚步轻盈!
本土乡贤任学、任国卿,
本村“退干”吕长坡、吕振京……
回村养老的本区干部丁湛阳,
返村创业的大学生吕晓川,
反哺本村的爱心企业家何金星,
这些本村才子有着浓郁的乡情,
将石桥营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传承!
辞掉上海高薪毅然回村发展的顾玄玄、
本村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会理事刘延平、包素霞、邢军平,
这“四朵金花”巾帼不让须眉,
成为了石桥营和美乡村建设的标兵!
在外乡打拼的杨建国、任文博,
为了复建寨门、寨墙和修缮古民居,
将自家保存的珍贵青石料无偿奉送!
踏上新征程一一
石桥营村的容颜将会更加美丽,
石桥营人的幸福指数将会高速提升!
你好一一
重生的“香山街”!
你好一一
化蝶的石桥营!
注:
1、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石桥营村历史久远的观音信仰渊源,积淀了丰富而又厚重的观音文化,以大悲院、观音堂为代表的观音信仰传统,以长生邑、香火社为代表的佛教结社,以“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为代表的观音传说,以傩舞、社戏、经歌、挑经担表演和铜器、唢呐演奏为代表的社火文化,以香道起点、茶棚为代表的香客文化,造就了中国观音文化第一村。还有诸如农耕文化、节日文化、礼仪文化、婚丧文化、信仰文化、民居文化和说不完听不够的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艺术等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使石桥营村产生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形成了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
2、古柏二株比邻,郁奇崛。二柏间有葡萄一株,以柏树为架,藤环臂绕,谓之“双柏架葡萄”。
2024年4月13日完稿于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