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重病期间,本栏特别推介他的佳作。
团风实力作家王新平散文两篇。
大崎山上的皇冠——古银杏
◎ 王 新 平
大崎山有引以为傲的银杏树,被称为崎山上的皇冠!
进入崎山山区,会感受到进入了另一片天地,似进入到一种梦境状态。特别是武汉、黄石、黄州这些从城里来的客人,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一切感觉,象是受到刺激,被强烈地燥动起来,对生命的礼拜,油生感叹:啊!道法自然、皆有精灵,厚德载物、物竞天成!
银杏:繁盛奢华,内敛庄重,彰显贵族之气;含蓄隽永,风姿绰约,呈静穆之美。古老银杏,历经风霜,肃穆持重;根深叶茂,虬枝舒展,笑纳百香;更有“忠心耿耿”,被雷劈开,虽骨肉剥离而筋皮尚健,几百年仍顽强存活,枝繁叶茂;“虚怀若谷”。
誉为崎山皇冠的银杏树,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团风县共有五棵,都在大崎山地区的深山中。其中贾庙乡四棵:小崎山村老屋山塆前一棵;龙潭河村汤家塆塆中一棵;大崎山村大庙能仁寺前一棵,接天山村乱石窠塆子屋后一棵。杜皮乡一棵:汪家畈村汪家畈塆子中间。现都被团风县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
崎山的山山水水景色各异,没有重复,山山不一样,岭岭有特色。每一棵古树都有一段故事,汇成一首首美妙的乐章。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老屋山古银杏:大约栽植明嘉靖十八年(即1589年),嘉靖二十年(1591年)王氏敬户智祖五房子孙开枝分蘖、各立门户,长次子原地守业,三四五子迁徙山下得禄岗饭橧地,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其王姓先祖们,共同植下这棵银杏树。植下一颗守望的心,共同守望老屋这片家园。在漫长的岁月中,经风历雨;受过霜打,挨过雷击;看见过战争硝烟,听闻过金戈撞击;饱尝过异族入侵的痛苦,目睹过山河破碎的凄沥;眼见过人们翻身解放的喜悦,也遭遇过割枝断臂的煎熬。530余年时空里,先后两次遭受雷击,三次遭受雪灾,两次人为砍枝剁丫,树心已空洞至朽木,皮已皲裂寸多厚,但依然顽强生长,新枝吐绿,根壮叶茂,树高21米,胸径122厘米。这棵银杏树是胜利的象征!
接天山古银杏:此银杏树是熊姓先祖于明末清初,从四川天府之国带回来栽种的。历经岁月风霜,长到如今已树高21.5米,胸径1.33米,冠幅15米。当时传说此树全身是宝,叶果均可入药,木材材质细腻结实,防虫注鼠咬。故放在屋后菜园栽植,既可熟悉了解树的生长情况,又可照料看护,防止被人偷走。
接天山村民的婚嫁喜庆有在这棵树下结红绳、采杏叶的习俗。古银杏被国家列为名木保护后,乡亲们更是对这棵古树珍爱有加,视作镇村神树,长期有红绸敬奉在树上,共同订立村规民约悉心保护!这棵树是礼仪文明的象征!
汤家塆古银杏:林业部门测算有五百多年,被团风县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给予保护,编号为42112100140。团风县文联的作家们来采风,听到村民讲其古树的来历及成长介绍,都认为是棵有“灵性的古树。这棵银杏树源汤姓于明中叶,宗亲合力修建祖祠时,栽植于宅侧。它见证了汤氏宗族的兴衰延续,坎坷历程,曲折回澜,发旺景象。汤家塆现有副部级、厅局级官员多名;各类高级学者、教授二十多人。这棵银杏树是发达的象征!
大崎山大庙前古银杏:大庙始建于隋,唐时香火正盛,故有唐明皇赐匾一说,“唐敕能仁”石匾千年不杇,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尽管历经坎坷,曲折变幻,至今香火不断。传说明朝县令茅瑞徵上大崎山,夜宿大崎山,被大崎山险峻奇幽风景所折服,新植银杏树于庙前,寄希望于天下太平,山民安居乐业。而居住在这里的乡民,多数为原庙产耕种人后裔,近百人的塆子达十多个姓氏,他们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和睦相依,共同建设开发山乡,使得穷乡辟壤焕发勃勃生机,欣欣向荣。这棵银杏树是团结的象征!
汪家畈古银杏:传说明中叶林氏六世祖,自祖居地九龙山开枝散叶,迁上石门后,到第十世大梅公置下汪家畈田产,开始创业发展,并植下银杏树,以作纪念。大梅公为安葬在汪家畈的第一位林姓先祖。银杏树见证了林氏先人在此开荒破草、逐步发迹的历史,见证了在动乱年代林姓先民不惧艰难困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尤其是上世纪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林姓儿女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战争中,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前扑后继的英雄气概!这棵银杏树是英雄的象征。
每棵古银杏,都有一段极为厚重的历史,身临其境读懂它又是那般奢华:文人笔下写道:站在古银杏下,深情凝眸,身后遍地金黄,飘飘摇摇,洋洋洒洒,瑟瑟风中,沙沙作响,楚楚动人,乃是“风情万种”。俯下身仔细查看,小扇形状的叶片边缘曲折而脉络清晰,拾一片放在阳光下,像汲尽了光照,连叶子本身都发出亮光来;夹一片在书中,经岁月琢磨,越发金,越发薄,而草木的香气却保留于书页里,那股韧劲也彰显得顽强浓烈,像是拼了命的要用小小躯体凝住岁月,书写芳华,轻飘飘的身姿仿佛变得悠长而有味道起来。
多少人慕名跋山涉水,只为一睹古杏的沧桑;观赏秋日里古杏的霓裳;只有到过崎山的人才能感觉到她的奇妙;特别是那些摄影爱好者,当人与树、树与叶、叶与光、光与影、影与镜头交融一体的那一刻,才能领略到时间留给这片土地的无穷魅力。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物竞天华,沧海桑田,沉浮明灭,大浪淘沙,唯有千年银杏,以她固有的姿势,静立崎山这片古老的土地,记录着人文传承,演绎着生生不息。
山 里 火 塘 红
实力 作 家:王 新 平(团风)
山里的冬天非常的潮湿且阴冷,如果雨雪天更是寒风刺骨,过去农村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于是在厢房旁边,靠墙挖一个坑,墙的一边垒几块砖,另外三边围上砖,这三边可以坐人烤火,山里人称作“火塘”。是乡民冬日里最原始、简单的取䁔地方,也是最聚人气的地方。在火塘边一溜小板凳上坐着,一边伸出手掌,吸收柴火的热量,一边山南海北、古往今来的侃大山,留下至今难以忘怀的无尽往事。
我们小时候的冬天,地里的庄稼大都收割进屋,本是到了农闲时间。可那时在“农业学大寨”号召指引下,各种水利工程任务那是压力山大,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去做工程任务,塆里只有老弱妇孺,我们这些学生伢就是农村的主要活动者。一个中心任务就是给自己家火塘砍柴薪。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三五结群先在附近山上检干柴,挖小树蔸。那个时期以粮为纲,到处开荒种地,到了附近山上没柴可砍的地步。后逐步走向越来越远的地方,熊家山、大崎山、油榨沟、钵儿垴、小崎山都留下过我们的足迹。来回一趟二十多里山路,仅走路就要耗时费力,何况还要挑近百斤重的柴担子,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艰辛。
记得1969年初冬,那时我有13岁,父亲在长冲大队住队,正带人建大山塘,没功夫回家。母亲在家着急冬天无柴启火,星期天放假回家,我一大早拿上扁担绳子,扛起锄头斧头,到熊家山岗上去挖树蔸,花了近三个小时时间,挖起来一个直径大约一尺多、高一米多的松树蔸,原以为我能背得起来,试了几把,硬是搬不动。我把几条大根砍下来,减轻些许,再用绳子绑住树蔸往山下拖,拖到李家岩塆子后,已是午后三点多,既饿又累,到了拉也拉不动的状况。我看着树蔸发呆。幸亏遇上了李家岩塆里的一位我并不认识的中年乡亲,他一看就说“你这伢儿真苕,么挖这大个树蔸,有你人两个重,你么驭得起?”在‘数落’我一番后,驭取树蔸,步行三里多路,一直送到我家门口。(若干年后才知道这位中年乡亲是我同学的父亲,也是我们王家的姑爷)我一直怀念大山里的人纯朴善良、解人危难、扶幼助弱的优良品德,至今还在怀念这个好姑爷。
我家的火塘与山里大多数人家的火塘一样,上部吊着一个挂钩,黑乎乎的,挂钩上长期挂着鼎罐,做饭时用它煮饭,饭后用它烧水洗脚洗脸。过年过节还可用它炖食物,讲究的是一个方便和利用。火堂边经常有土罐、瓦壶占驻。瓦壶用来烧开水,虽然有点烟味,喝起来很放心。土罐用来煮菜、煨汤,那个煮出来的“臭菜”,是格外的下饭;土罐煨出来的肉骨汤,香气四溢袭人,味道甘甜、醇香悠长。
火塘的火有时烧得很旺,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偶尔会发出“呼呼”的声响,山里人管这叫“火笑”,预示有好兆头。这时母亲心情格外开朗,就会开始讲她经历的往事:她讲娘家的兴衰,是那样深沉与酸楚;她讲为了这个家庭的付出,是那样辛苦与无奈;她讲投身革命,是那样兴奋与激动;她讲如今社会,对共产党的信仰是那样坚定与执着。
也就是在这些唠叨的讲述中,给我们传授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技能,引领我们逐步成长。
火塘边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听父亲讲过往的往事:父亲生于民国八年,是解放初期入党的老党员,讲日军侵略中国在我们这里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王家三房房长被日本军队抓去枪杀在李婆墩;讲刘邓大军南下的声势和军威,大军从我们塆子前经过,三天三夜秋毫无犯;讲胡家坳战斗经历和过程,战前侦察敌情到塆中向伯父们了解情况;讲土地改革的艰辛与努力,在民主政府的指导下,父亲带人逐坵逐亩丈量土地,查粮定产;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和所取得的成就。
讲的最多是张体学、漆先庭、漆少川、高敬亭、麻营长(林维先)、梅建明、漆楚武等人在黄冈大崎山一带的革命经历和战斗故事。我们听的是津津有味、留下深深印象。特别是讲到林松山、卢质彬、林桂华、王海清等为革命捐躯的英雄先烈后,我们为这些先烈对革命不忘初心、永不变心、英勇献身的精神,肃然起敬!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崇尚正义、向往真善、追求美好的种子。
那时农村不么富裕,物资馈乏,也造就了老一辈那代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和知恩图报的品德。他们受过饥饿与贫穷,经历过社会动乱,他们不仅感恩生养他们的父母,更发自内心地感恩这个越来越好的时代。所以尽管现在吃穿不愁了,挨过饥饿的老一辈,一直奉行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朴素道理。
剩饭剩菜放进火塘上的吊窝里热一热,可以对付一餐。烤一块糍粑、烧一个红苕,也可当一顿主食。勤俭持家、节约光荣的理念至今还影响着我们。
当然,现在想吃火塘烤的红苕(红薯)、糍粑反倒成了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砖混楼房,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方便快捷的集成灶。各户房子都是水泥地皮,也就无法开挖火塘了。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乡里机修人员发明了铁皮做的烤火炉子:木柴经加工后,放到火炉膛里烧,看不到明火,铁皮烟筒把烟吸走,完全解决了黑烟熏满屋的问题,既干净卫生又节约柴薪,还解决怕小孩被火烫的难题。
火塘代表着家乡一定时代的历史变迁,里面柴火燃烧着的温暖,穿越时空留下我们无尽的怀念和记忆。这种自然朴实的人间烟火让人觉得安心愉悦,满满都是家的味道。如今火塘换作火炉,围在炉边,煮酒叙话,又是一番新的景象和场面。
火塘的历史,历史的火塘,在岁月中闪光,映红了脸颊,映红了日子,映红了诗意和惆怅。

(如有打赏,全部转为医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