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交叉新路径,产教融合新实践。4月12日上午,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常立国受邀到上海大学国家级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授课,分享了“康复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如何助力建设重点临床专科”主题报告。
报告中,常立国分享了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以及智能康复机器人临床应用等内容,并指出医院在智能康复机器人创新应用的全新道路与方向,为学生在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功能迭代优化等研发方面提供了专业的医学指导、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数据解答。
常立国院长高度重视先进医疗技术学习、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合理优化医疗团队管理工作,组织医院精干力量开展医疗科技前沿探索,2023年5月,常立国被聘为上海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导师。在常立国带领下,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的机器人+虚拟场景引领康复新方向,已成为区域一流的智能康复研究中心。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所以诊治心脑血管疾病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诊急救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是上海大学承担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的临床示范应用中心、“上海大学—聊城市医工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经过双方的积极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以医工交叉、产教融合为指导理念的 “科、产、医、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沪聊合作模式。
此次常立国在工训中心所做的专题课程分享,受到了热烈欢迎。在互动提问环节,在上海大学就读的博士研究生分别提出各自的想法和疑惑,如对卒中适应医疗和脑机接口、医疗领域的发展的挑战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工如何去配合医的发展,配合的等级程度等问题,常立国在现场进行了耐心解答。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李育文、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任增光主任、赵祥筝主任等上海大学多位青年教授参会。
常立国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擅长诊治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癫痫、语言及吞咽障碍性疾病、肢体功能康复、神经内科疑难病症等。现为:中华医学会慢病防控分会《卒中预防预警学组》常委、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适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记者|柴士增
通讯员|白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