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之光何时明》
文/依恋红尘
2024年4月深圳
在今日的社会背景下,家长的角色不应再局限于教育的附庸。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职责,若子女未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是父亲的过错;若教育不严格,那是老师的失职。”但这句话在现今似乎被抛诸脑后。如今,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入学校,期待学校能提供卓越的教育,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每当孩子出现问题,老师往往会召唤家长到校,仿佛家长成为了学校的“挡箭牌”。
回顾历史,我们能看到,古人尊师重道,老师公正无私地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有着恰当的责备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家长却成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调解者”,稍有不慎,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这并不是家长的过错,而是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家长有他们自己的责任和尊严,他们不应被学校用作推卸责任的工具。
事实上,一些老师过分追求成绩和荣誉,对学生进行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可能对部分学生冷漠甚至恶语相向,这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严重伤害。甚至有些老师会撕毁学生的作业本,这种行为难道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有的态度吗?此外,有的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对他们缺乏必要的鼓励和耐心。甚至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冷言冷语对待他们。这样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的小学里发生,那些孩子还不到十岁,却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这不是老师该干的事,是牲口也!有诗为证:
讽世荣誉竞相追,老师心中天平斜。
冷面恶语伤学子,心灵破碎泣无声。
作业本被无情撕,泪滴墨痕心更痛。
师德沦丧何时了,教育之光何时明?
世间纷纷名利场,老师亦被虚荣迷。
眼中只见荣誉影,心中不存道义义。
对待学生分亲疏,公平何在正义失。
本是传道授业者,如今却成名利奴。
学子无辜受牵连,心中痛苦谁人怜?
本是求学求知道,却被老师伤自尊。
本是人生美好时,却被阴影笼罩心。
老师如此行径在,教育之道何时清?
吾辈当以此为鉴,勿让虚荣迷心田。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老师不专注于教学,而是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布置作业,甚至将与教学无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加给学生。他们要求学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甚至包括社保等事务,这使得家长倍感压力。虽然国家提倡课后在学校完成作业,开展课后托管,但许多学校却鼓励学生早回家,不开展课后托管。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得到足够的学习,只能寻求课外辅导,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课后培训又开始萌芽了,有的个别老师又开始玩起了课堂不讲,私下培训收钱讲的把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意义,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同时也保护家长的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公平的学习环境。确实,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亟待实施。教育部门应强化对学校的监管,确保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也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角色也不容忽视。我们应鼓励家长和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与老师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教育的初衷在于家长与老师的和谐合作,共同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助力。老师负责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家长则负责引导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生活态度。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老师将责任推给家长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体制,明确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素质又有能力的下一代,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对家长尊严的尊重和对教育职责的敬畏。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时应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出气筒或附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家长、老师、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教育成为一个共同成长、相互尊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与老师共同肩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我们应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其本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纯净、和谐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幸福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为了推动民族的进步,我们都在默默付出着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为其未来的发展不断贡献出我们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添砖加瓦。最后给天底下所有老师一首忠告诗:
教育本是育人业,公平正义当为先。
对待学生如亲子,关心爱护是本源。
如此教育方能兴,国家未来方光明。
讽刺诗来讽此事,希望老师能反思。
教育本是神圣业,勿让名利迷双眼。
对待学生应公平,关心爱护是本分。
如此才能为人师,教育之道方光明。

作者 依恋红尘,一名讲真话的作者,笔名依恋红尘。对于世间的对与错,要大家敢于说出真相。当我们读到上文后,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还要开开心心的,不就是为了活得明白,敢爱敢恨,有担当吗?考虑到有许多人可能读了此文狠透了讲真话者,不要狠,狠就狠自己,有过错的能够反思,不要一错再错,毁了前途。好言相劝: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