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对联资料第二十二期
根据网络和相关书籍编辑整理
整理人:溪水 日月
(二十二)成联的十二技法
成联的技法
我们这里所讲的技法,是前人对成联的写作技法的总结。

1、压顶之法
即开门见山,此法的目的,在于先发制人,让人欲罢不能,就像好莱坞电影,以极宏大的场面、极其炫目的特技开场,来夺人眼球、让你目不转睛。作联时若能以精彩语开篇,亦能起到令人过目难忘之效果,
如:题武昌黄鹤楼 陈兆庆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 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作者在开头便以极矫健之笔势烘云托月般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形与楼的雄伟气势,直如泰山压顶,力道千钧。只此一句,便极容易让人将黄鹤楼与此七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联系起来。无须拐弯抹角而能掷地有声,此乃压顶之法。
外地人到武汉,必看的景点自然少不了黄鹤楼。当人们看到楼上那雄浑端庄的“黄鹤楼”三个硕大的“舒体”镏金大字字匾,一股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而早在清同治8年(1869)黄鹤楼重修时,号为“湖北第一,全国第七”的荆楚著名书法家陈兆庆,最早为黄鹤楼手书了匾额“黄鹤楼”三字,在楼顶高悬。当时观者莫不惊呼:“真乃王右军(羲之)再世!”
上联用“一枝笔”形容黄鹤楼的挺拔雄姿,颇有新意。江汉,武昌是长江和汉水的汇合点,这里泛指湘鄂一带。洞庭,号称八百里,古有“洞庭天下水”之说。云梦,古泽薮名,据史书记载古云梦并不大,后人常把洞庭湖包括在内。去早了黄鹤,唐崔颢《黄鹤楼》诗有“昔人已乘黄鹤去”句。来迟了青莲,青莲为李白自号。传说李白登黄鹤楼原想赋诗,因见崔颢诗,而感来迟搁笔不咏。
上联从空间写黄鹤楼,想像奇异,气魄宏大。下联从时间跨度上写登临此楼,游者自己要有真才。这就深化了主題,即登楼本无迟早,关键在自己的气度与才华。将境界和游者胸怀联系起来,见识独特,此联语气势磅礴。

2、递进之法
递进,指表意于原基础上更进一层,这种关联法可以使得气氛更加浓烈,更能突出表达效果,联文中往往会用到诸如“非但”、“况且”,“更”等关联词语。撰写成联时,若能适当运用,则可使欢娱之词益增乐趣,愁苦之词更添悲伤。
如:挽乳母联 曾国藩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一餐尚且应记得她的恩情,更何况(她)曾经保护过、怀抱过、抚养过我!
这一联先以千金报德之典故生发,当日只不过得漂母一顿饱饭,日后韩信竟以千金相报,感激之情可见一斑,而思及眼前,乳母待自己如同亲身骨肉,岂有不感激涕零之理?显然意思已更进一层,伤感之情亦溢于言表。

3、设问之法
成联撰写过程中,疑问句式运用极多,或开篇设问,以制造悬念,为后面行文造势;或者前面铺陈事实,至末尾发问,以表达愤慨、悲伤、怅惘等情绪……此一撰联技法虽易于操作,然还需所问有所来由,不可空无依傍,否则便教人一头雾水。
举一例,以说明疑问之于成联情感与气氛表达之效果。
孟心史挽徐宝山之联云: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令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民国时期,进步人士遭暗杀之事不绝,徐宝山即其中之一罹难者。此联下比其前假设“中国之难果纾”,稍觉宽慰,而结末“试看今日何如?”一问,顿觉仁者已逝,而国事依旧艰难,所谓“纾国难”( 纾:缓和,解除。共同解除国家的危难)之日依旧遥不可期,不禁悲从中来,吴恭亨评曰“'试看今日何如’这句,我读之肠为寸寸裂”,其感染力可见一斑矣。
又,冷泉亭曾有联云: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此联为人熟知,两比皆为问句,然均不可强解,正如昔日屈原之《天问》,多是天地间凡人无从回答之问。然正是得益于此,一股苍茫飘渺之气渗透其间,别是一种味道。
又,庄纫秋纶仪寿潘兰史六十联云:
吞若*云梦耶?袖石归来,似海春愁增妙句;
画得初三月影否?翦淞小隐,如花美眷驻修龄。
开头设问,皆极有情趣,彰显出寿星不老情怀。
如此种种,皆不一而足,读者自可感悟。

4、抑扬之法
抑扬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此法与兵法以退为进之理类同,譬若两人搏斗,有假意逃脱者,另一人穷追不舍,至于绝境,前人忽一记回马枪,刹那间反败为胜矣。喻以撰写成联,则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如何安排这一场搏斗,便是要中之要。
题戏台联: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仍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前面言及人情世事,或耀武扬威或装模作样,皆十分不堪,至末句“惟吾踏实脚跟看”便觉天差地别,原来是在演戏啊,看看一个个都装模作样的,唯有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脚踏实地,顿觉身价倍增,此联即欲扬先抑之法。
*战争之后,有人仿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撰了一联,劝戒人们不要吸*。联云: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瓢,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雪藕香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千年金家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品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尽朝吹暮吸,哪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上联极力铺排,似夸赞吸大烟之妙处,下联笔锋顿转,言及吸*之种种惨况,与之前亦有云泥之别,此联即运用欲抑先扬之技法。

5、衬托之法
所谓衬托,即以甲物为陪衬,突出乙物之“较甲物更有过之”,在此,首要需明确所要突出者为何物,而后则可以拉虎皮做大旗,煞有其事地吹嘘一番。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以潭水来衬托二人的交情,虽不免夸张,但见情重。此技法联中运用亦多,譬如言某地山水,则先以别处形胜开篇,言而总之,以上所列山山水水,终究不如眼前的妙,如此则更有令人更为神往之效果;或题写某人,则穷搜广罗,将所写之人与极富盛名之人来比较一番,以突出其性格特征,都是惯用之法。
如:题金陵湖南会馆 彭玉麟
栋梁萃杞梓楩楠,带来衡岳春云,荫留吴地;
支派溯沅湘资澧,分得洞庭秋月,照澈秦淮。
楩,古文某种优质树木,即黄楩木。荫,荫蔽,指后人因袭当官。资水亦湘江支流。秦淮河在南京。
上联说会馆的栋梁之才来自衡岳之地,庇护江苏,下联则说江苏的大江大河都是湘江资水的支流,带着洞庭湖的月色映照着秦淮河。衬托法的特点是,用衬托、对比等手法,寻源析流,自抬身价。前人评曰:以甲事衬出乙事,而自抬高身价是也。
又如:东坡祠 前人
我久住西湖,晴好雨奇,曾向春堤吟柳色;
公连渡东海,朱崖儋耳,何如此地近梅花。
[简注]
东坡祠:在广东惠州。祀苏轼。
西湖:此指浙江杭州西湖,亦指广东惠州市的西湖。宋知州陈偁筑堤以湖水灌田,民得丰收,又名丰湖。湖上有苏公堤,相传为苏轼谪居时所筑。作者为杭州人,故有久住西湖之说。
“晴好”句:语见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春堤:指西湖的苏堤。苏东坡在杭州西湖亦筑堤,名苏堤。故有“曾向春堤吟柳色”之句。
“公连”句:苏轼因贬谪先后几次渡海到海南岛。东海,应是南海。
朱崖:郡名。即珠崖。在今海南海口市。以位于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珍珠,故曰珠崖。
儋耳:汉时置儋耳郡,唐改为儋州。在今海南省儋县。此地:指杭州西湖孤山。
联语由此即彼,触景抒情,咏物怀人,语境清雅明丽,画意诗情,别有寄托。
王志初有挽组武女校某学生联云:
道韫由来多才,偶尔小吟哦,弟虎兄龙推独步;
颜渊不幸短命,倏焉大解脱,澧兰沅芷陨孤芳。
是以谢道韫、颜渊二人来衬托该学生,切其才高命短之事实,为惯常所见的“拉人做衬”法。
运用此法时亦需注意:不可失之太过,譬如写某无名小丘,虽以泰华衡嵩来陪衬未尝不可,然若是自恃天下无山,反来贬低五岳,则不免贻人笑柄。

6、铺排之法
铺排法多用于长联,每感胸中情感跳跃,万象包容而不得不欲喷薄而出时,短联体制不能满足发泄欲,此时则不妨天马行空、天南海北地大肆拉扯一番,以求感情表露无遗。运用铺排之法多以气势胜,而铺排内容则多为与题相关的故实(题风景则多言及周遭山水,题人则多言及其人生平事迹等)。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三是:排比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著名和雄伟奇特的原由。

7.白描之法
白描,即不加修饰,以简单明了之文字勾勒出所写之物的性态。
如:题奥略楼联 段芝贵
放眼看江山,无限白云都过去;
题诗问鹦鹉,何年黄鹤复归来。
联语登楼极目,放怀寄慨,题联寓意,言词中似闻弦外之音。工整贴切,平白如话。
又如:墓联自题 傅毓湘
梅花明月幽人宅;
兰芷香风故国魂。
[简注]
墓联:镌刻于坟墓碑石上之联。
傅毓湘(1845—1922),字金波,湖南湘乡人。清同治举人。历蓝山、宝庆等地教职二十年。特授南陵县令。有《楼山吟草》稿本。
幽人:隐士。《易经·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喻人死后入土为归隐。
兰芷:兰草和白芷,皆香草。
故国:古国,祖国,故乡。此指祖国。
联语运用白描手法,遣词工致,淡雅中透出一股清香,表现作者高洁的情怀,超然自得的旨趣。
又有题济南大明湖联云: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皆是纯以眼前景色入联,看似客观不掺杂个人情感,然则情趣早已蕴于其中。一联尽得闲淡之真味,一联深有清丽雅致之韵味,皆能动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纯用白描法的联作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不然,如大明湖联,作者眼前所见,又何止荷花弱柳、山色湖波?行人飞禽、画艇栏杆、水榭烟霭……想必亦不难见,故此仍须仰赖择取意象之功,然则“荷花”何必“四面”,湖何必“半城”,“万顷荷花”、“一色湖”可乎?非不能也,只是意境已逊,故于此又能见炼字之功。

8、典实之法
在成联撰写过程中,为了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更为深广的内涵,往往需
要运用搬用典故拓展意义范围。典故运用有正反二法,正用则沿用原故实之意义,反用则是翻空出奇,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殊途同归,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
如:自挽 前人
他年化鹤归来,仍谈风月;
此日盖棺论定,空负君亲。
联语用典妥切,未死之时却想转世之趣;即去之日则生发有负君亲之感。幽默诙谐,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之情。
又如:阙 园 况周颐
山光照槛,塔影粘云,永日足清娱,绕膝觞称金谷酒;
红萼词新,墨花志古,遥情托高咏,题襟人试老莱衣。
此联扣娱亲的主题,上联描写园中幽静的环境和闲适的生活;下联抒写诗书咏怀冶性怡情之趣。
联语化用典故自然贴切,语词清丽,诗味浓郁,无怪此联当时士民中争相传抄吟诵。

9、比拟之法
比喻与拟人之技法为一切文学作品所常用,因其最能彰显文学之“形象性”。比喻这一辞格借助相对具体、浅显、明白之形象来说明相对模糊与深奥的另一形象或概念,往往运用恰当时能收到较为显著之感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前面已经讲过,
如:图书馆 前人
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三竺;
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
联语措词贴切,叙事简洁,比喻形象,展现出图书馆为精深博大知识海洋,亦是学子猎奇揽胜的清幽佳境。
又如:三潭印月 徐琪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联语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以秋月喻淡泊旨趣,暗含一个“印”字,更觉意境清雅爽心,耐人咏诵。

10、转折之法
此法运用时,往往先陈述事实,而后突然笔锋一转,说明之前所述,到底不
能持久(或并不真实),令人顿生感慨。此法挽联中运用较多。
如:挽蔡锷联 前人
南滇两树义旗,强我周旋,回首下交成往事;
东海顿惊噩耗,悲君殂谢,比肩中国几人才。
联语叙事、议论、抒情结合,赞扬蔡锷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对他的逝世表达出惋惜之情,感情真挚,评价公允。
又如:挽唐继尧联 前人
思量君去甚佳,撒手迳行,永与世人消积愤;
太息吾言不纳,私心自用,甘为群小送残终。
联语于婉曲的词句中,分明带鄙薄之意,作者宁愿冒风险,也没有改变对唐继尧的看法。纯用贬语为挽联,别具一格。表现了赵刚正不阿的性格。

11、揶揄之法
揶揄是书面语嘲笑的意思,带有耍笑、嘲弄、戏弄之意;是对人的一种戏弄,嘲笑时用语。
对联之法极为灵活,可以为诗之庄重,可以为词之婉媚,亦可以为曲之谐趣。对联创作中,有一类嬉笑怒骂之文字风格,看似无理,然则或切入巧妙,或别有深意,均可一读。如题岳阳楼一联云: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联中“吕道人”即吕洞宾,八仙之一。“范秀才”即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这两个人,一个是神仙,一个是名人。
上联直呼吕洞宾为“吕道人”,说他“太无聊”,说“一个神仙谁在眼”?简直是目空一切,连神仙也不放在眼里。
下联又鄙视、讥笑范秀才“多事”,说人生只数十年光景,却要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么看,联作者又似乎是个狂徒。但是,联末一个“独”字,却使整个联意峰回路转。正是联作者对世人麻木的棒喝和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敬仰。此联正话反说,运笔奇诡。此法虽游戏笔墨,然而表意未尝不深刻。
又如:弥勒龛 陈宝琛
人世大难开笑口;
肚皮终不合时宜。
上联化用俗语“笑口难开”;下联出自苏东坡轶事趣谈;一日,东坡喝得醉醺醺的,拍拍肚皮,问身边侍婢,你们猜猜,我这肚子里是什么东西?一个说“都是文章”。又一个说“全是机智妙策”。朝云则说:此时“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才点头称是。
联语咏物抒怀,谐趣幽默,通俗易懂,而理念精宏,意在言外,别有寄寓。

12、劝诫之法
成联撰制有以第一人称自描身份,而后苦口婆心作劝诫语之法,此时“我”自占道德高地,便是化身佛祖儒宗,亦未尝不可。题教官署一联:
此署非州县公门,何妨私谒;
所由是圣贤直路,不许横行。
署办理公务的机关。谒(yè ),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私谒,因私事而干谒请托,私下里拜见。最后四字斩钉截铁,告诫之意溢于言表。
又如:讲经堂联 严复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附:
自作楹联速成法:
1、分清平仄,汉语拼音中第三声、第四声均是仄声,入声字全部算仄声;第一、二声大部分是平声(少数入声字除外,另外列表公布,大家记录熟用即可)。

2、平仄分布规律是2、4、6、8、10等双数位置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相反,位处1、3、5等单数位置的字上下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不管他,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平声。

3、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性要相同。

4、上联最后3个字不能连续用仄声,下联最后3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不要无规则出现同一个字,不重复用,复词除外。如:朦朦,缕缕等。

5、同义词不能对同义词,如中国不能对神州,这叫合掌,是毛病!

6、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结构要相同,如联合词组要对联合词组。如:千家万户可对三教九流,惊天动地可对泼墨吟诗。

7、上下联字数相等、联意相关。

8、长联中上联倒数第二句结尾一字要平声字,下联倒数第二句结尾一字要用仄声,由两句以上组成的对联均算长联。

9、大家把这新八条收藏起来,或抄到纸上反复背诵,熟记在心,大胆运用,方可一周之内学会自作楹联。

对联的九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二、忌重字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四、忌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平,都是语病。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弱(轻), 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
对联跟诗一样,一般1、3、5不重要,主要看2、4、6、8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渔夫 野鹤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3.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