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想:盐亭的人文与教育,是不是秘放着一把打开巴山蜀水奇异锁孔的钥匙?
有史以来,盐亭金孔第一等大人物也是给炎黄之孙长脸的嫘祖,便诞生于金星现称为金鸡古来接壤的青龙山首处。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汉.司马迁在巨著《史记》里记载嫘祖生于西陵;后《通鉴外记》也载嫘祖“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唐代大韬略家、《长短经》作者赵蕤在金鸡场的别业隐居时,因为唐玄宗“三召不应”,赵蕤的名气越来越大,乡人其时修葺金鸡场嫘轩宫请人写序,四处一看,非赵蕤莫属了。赵蕤虽一世清高,面对乡亲“三顾之忱”,也爽快应承并写出传世之作《嫘祖圣地碑》的文章。时光的云团千载悠悠而过,在秀美的青龙山首,在漫卷的桑林之间,一座巍峨的嫘祖陵依山而建,屹立世间,天地相依,供人凭吊。若干年前清明节头一天,我与社会各界人士汇聚金鸡嫘祖陵举行的民间祭祀嫘祖活动,场面宏大庄重,八方乡民肃然,声声叩拜,诉不尽对嫘祖的感恩之情;朗朗祭文,说不完对嫘祖的无边怀念..... 云无心而出岫,人有意且进山,在陵前一边的青翠草丛上,我坐下眺望白云和深得幽远的天空,回想嫘祖发明的栽桑养蚕之法、抽丝制绢之术,让蒙昧的早期人类穿上了御寒、蔽体、遮羞的衣裳,迈进“文明”氛围的乡村环境,不由感慨,嫘祖功绩大矣。我们作为后来人,代代传承嫘祖文化,发扬嫘祖精神,大有必要,永世不懈。
时光之车停在了公元1649年,在今天折弓乡万隆村五社丹峰山下,谦逊而深藏心智的清文华殿大学士(似宰相位)的张鹏翮诞生于此。张鹏翮幼年丧失父母、身世艰辛,3岁被亲戚带进遂宁黑柏沟生话,再后随离乱人群迁至西充圭峰山下禅洞湾定居。他聪慧敏行,苦读成才,康熙年初在乡试中举为孝廉(既举人)。我国史学家蒙文通在著作《汉潺亭考》一书中这样讲述:“盐亭有(志),始于明弘治间,而邑进士陈书谓:升庵、王垒、方洲三太史之所辑,此蜀志之源流矣。邑孝廉张鹏翮等又作(续志),而张陈两家书,倘亦有裨焉........”蒙先生称颂邑孝廉张鹏翮为续修县志付出了辛劳,此间“邑”既大范围同乡,如此明朗,折弓张鹏翮可含笑于九泉之下。张鵬翮考中进士后从仕兵部督捕副理事做起、历经浙江巡抚、刑部尚书、授江南及江西总督、兼任河道总督、后迁吏部尚书,清雍正元年(1723)被授以文华殿大学士,至此,张鹏翮的人生经历与国事命运紧密联系一起后达到了顶峰。他在攀行风声呼啸的仕途山顶时,有两件大事与张鹏翮同样也是与清朝臣民息息相关的,张鹏翮出使中俄边界谈判,面对不可一世的侵占我国大片领士的沙皇派来的特使,张鹏翮据理力争,慷慨陈辞:“中国乃大国,大清乃天朝,天威不可犯。”沙皇特使理屈词穷,在谈判桌上换下强硬面孔,用假惺惺的和缓口气同意与清朝签订中俄两国历史上具有平等意义的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张鹏翮以他的胆略与才干,捍卫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大片属于中国的辽阔领土。另一件大事是治理黄患。康熙继帝位后,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朝廷三件要务。当时黄河淤塞、河床悬空、濒遭水灾、触目惊心。康熙帝很赏识在中俄谈判中展现智慧的张鹏翮,将治黄这一重担放于他的肩头。张鹏翮任河道总督后的八年间,对泛滥成灾的黄、淮、湖、河进行综合治理,为掌握第一手资料,考察舆地形胜,《满汉名臣传》中记载“张鹏翮自到河工,在署之日甚少,毎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这一细致入微记述,让我们得以在三百年后看见一位廉吏在治黄时,尘沙飞扑的忙碌身影。大约在几年前,我专程前往折弓张家湾踏访张鹏翮遗迹,老屋已不杳见,唯有四周青山绿水和湾头一株硕大无朋的黄桷树还在,青山四依,绿水环流,黄桷树凛然有声。陪我寻找的当地干部与一位精痩老人讲,“张鹏翮为相,最早生于我们张家湾,看嘛,那儿还存张家大院子的老屋基。”
千年以远,《龟碑》在天垣屹立:行人不知其异,乡人不解其玄,学者偶然而过,也弄得一头雾水。对这块神秘的《龟碑》也同样如此,它肃立于大山夕照之间,苍茫风声之下,它在等待一个可以解读它”大寂寞大奥妙“象形文字的人,那怕再等待一万年。看来不用等那么久了,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从榉溪河边走到日本留学的乡宿何拔儒,带着满腹才学回到了榉溪河边,这一次他蹲下来注视着碑上奇怪极了的古文,他看着看着又坐在漫漫的荒草乱石上,用敬畏之心与心目中的神灵对话。何拔儒大约蹲了有几个月,鸟儿飞过啼鸣,扛锄劳作的人也好奇这个穿长衫子的先生趴在碑前看什么?这般入谜呀。长衫子在石边磨毛了,何拔儒用留学带回的西洋玩意如放大镜一类工具爬上爬下拓片、释疑、解古、说文,一篇被荒芜泥土与杂树掩盖上千年的石碑文《盘古王表》重见天日,这真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世纪大发现。它来自天垣”盘古垭“,来自嫘祖故里盐亭靠东边一处不起眼的小山头上。在“盘古石”粗鄙的外形下,生长着一颗朴素的溢出灵智的心。《盘古王表》上斑驳文字的梗概是:远古洪荒暂止,治水的大禹在登上帝王后,怀念西陵氏子民做出的巨大牺牲,亲临天垣“盘古垭”,在庄重的仪式里树起《龟碑》,记录下从盘古到大禹约四千年间华夏大地上帝王朝代更迭的情况。至此,古老的中华民族才理出一条血脉之“根”,根系发达,根部茁壮,我们这些“赵钱孙李”的华夏儿女,知道了自己的姓氏,知道了西陵与中原的血统,知道了“文明”曙光的来临,也知道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条放之天下而皆准的精当而不朽。何拔儒先生就做了这件事,这件事发生在天垣乡下,够学者琢磨一阵子了。我在史籍中搬开遮路的一石一木后发现了这位在树林中静默行走的和蔼的老人。何拔儒于1885年因刻苦攻读补为禀生,一时惊动乡邑。在任犍为县教谕期间,尊师重教形成风尚,后四川总督锡良批准何拔儒东渡日本留学,张澜也同为校友。交流中他们认识到,一个国家教育越发达,国力就越强大,社会也就越进步。学成回国后,何拔儒将留学期间掌握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把教育救国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身上。他先后在三台潼川中学、阆中保宁中学、四川师大、盐亭三元乡笼子寨存古学校、盐亭女子学校、盐亭私立榉溪小学等多处任教。漫长的山路与孤寂的书塾之间,何拔儒将教育的心血,播洒在了崎岖多石的村道和渴盼念书的孩童的心灵上。这一期间他还针对教育时弊写出了《中小学利弊十六条》,报送清廷,很快学部批示:“所陈条件,多有可采。” 解放后,何拔儒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文史研究员,后因病去世,时年93岁。我查了一下,盐亭自清代出国留学者,何拔儒当为第一人,幸事。
金孔曾出过三房岩的胥竹成,深孚众望的他曾任民国十八年盐亭初中代理校长,延聘名流,革除旧习,广搅新风,并在龙潭子与任望南一道创办文同中学而受时人尊敬。胥竹成患病逝于英年,他的儿子胥兴中在重庆工作,设灵堂悼念时将包括当时一众亲友所送奠仪共一万多大洋,随后全带回老家盐亭龙滩子文同中学,设立“竹成奖学金”,奖励在学堂读书学习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让家父“授道、解惑”的教育精神发扬光大。胥竹成一房家族中有个同房侄子胥端甫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胥竹成了解后主动上门与胥端甫的家人商量,支助这个聪明好学的胥端甫的学习费用,不能误了这棵好苗子。胥端甫干旱逢了及时雨,步步深造至大学毕业。这个出身桂花乡的学子,著述为《抑庵诗词集》。1984年春节,胥端甫从台湾地区返乡停留盐亭县城,与旧时学友、知交杜紫眉、孙孟洁、李仲甫、蒙吉甫、王拔尘等云集县文化馆,愉快的摆起龙门阵来。大家以钦佩的口吻谈起川大校友、四川“五四”运动佼佼者、县人袁诗荛烈士。袁诗荛与潼南的杨闇公、江油的王右木并称为涪江哺育的三位革命英烈。胥端甫恭敬地说:“我们盐亭历史上名人不少。唐代赵蕤是李白的老师,宋代文同是苏东坡的老师,李义府举荐并宰辅武则天,也算是老师。袁焕仙与蒙文通,也带出众多弟子,洞开学术之门。”胥端甫一九八二年从台湾返回大陆定居后,心系海峡两岸统一大计,后在成都度春节时受到邓小平先生接见。金孔古来还有一位杏坛楷模岳鹏程,精于数学,为当时传授“洋码字”的鼻祖,人称“岳数学”。岳鹏程育人无数,成就斐然,他一生最高兴的事,就是在广安学校教书时,课堂上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随着他的讲解而转动,这个叫邓希贤的学生,以后在开展革命活动时因需要改名为声名远播的邓小平。
龙滩子长大的杜润之,今天的人多不记得此公是何人?我安排他出场是从尊敬师长的角度出发的。杜润之生于清咸丰年间,书香门第,诗礼传家,十七岁便考中举人,乡人激奋。在他生长的龙滩子这个地方传有龙脉隐伏,风水围绕,大有吉祥的。清代时,龙潭子建有一座龙潭书馆,历史已长,相传上几辈有安徽“桐城派”领袖方苞的后人,为躲避乱世中大开杀戒的“文字狱”的清剿,远涉千里、隐姓埋名来到龙潭学馆授课,本地杜氏一族受其教诲,领悟“桐城派”文章神韵而世代传承。此书馆到杜润之接手任教时,龙潭书馆已是馆外山光水色相融、馆内书声琅琅一片了。清末1894年,杜润之所教的学生专程去潼川府应试,一到发榜那天不得了,盐亭全县就读潼川府共十三名学额,其中龙潭学馆由杜润之教的学生就考中七名,一时名动川北,“杜半榜”的美誉不胫而走。待消息传拢龙潭子时,和善的杜润之微微笑了,他拉过一把竹椅坐好,晒着下午的阳光,泡一土盅子茶叶,品着咂着.......心里被诗书的力量笼罩着。杜润之教过的学生中,成长得很有出息的弟子中,头一个就数王明金也是大家熟知的“王举人”了。“王举人”在被县人推举为省议员后,做的一件大事是与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人为争取川汉铁路民办权,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四川保路运动”,有力地牵制了湖南、湖北、广东一线的清王朝势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杜润之有一妻弟叫王树槐,陋习在身,一日偷摘乡人挂果桔子吃,此事让杜润之恼怒。他叫来王树槐,给他一顿严厉的体罚教育,王不满,闹着发泄 “我们是亲戚,你为啥这样凶狠?”杜润之坦然而答:“无亲疏之分,无内外之别,望你以后慎戒。”俗话说黄荆条子下出好人,这顿打,打跑了妻弟的恶习,也迎来了一个迷途知返后考中秀才的新人王树槐。杜润之在龙潭书馆执掌二十余年,学生过千,考中秀才、举人有二十多人,时为引领盐亭乡村教育之魁首。后于1906年,被县人聘为自清廷“戊戌变法”以来盐亭开办第一所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堂长。我为此查阅了几天的史籍,眼睛也看得干涩,终于在几行竖排的纸张薄脆的县志上读到杜润之的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教育成果,意为盐亭自建县以来的一千多年间,首次将西洋的算学、图画引入课堂的,当属杜先生这所小学堂。这件事让人想想就激动不已,一个千年来念诵“人之初、性本善”老格调诗文的学堂,忽然看见西方奇妙的数字演算公式和按自然风光比例绘制的洋玩意,在当时无论如何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有人讲,生于龙滩子的杜润之就做了这几件事,当然,一生中有这几件事被人念叼,也就足够了。所谓“虎门无犬子”,杜润子有个儿子叫杜佩绅,报考成都省立高等学堂被录为第一名,并考取官费留美生。杜佩绅的成就也在教育上,他与其父一样,终生心血浇灌着尚未开化的民风鄙俗的川北土地,在青黄不接的树干上培育出文化的果实出来。杜佩绅和教育家张澜、袁诗荛一起,呕心沥血,推动教育的车轮不断向前。我查了一下史书,杜佩绅带头创办过龙潭小学,也就是后来龙潭子文同中学的前身。为保护家乡文化的根不致斫断,1931年他与蒙君弼在县城位于高山庙脚下的昙云庵内,一边感受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下榻于此的文化风气,一面辛劳地编修《盐亭县志》,使文脉绵延千秋。
蒙伯飏系三元乡人,他还有个学术有成的弟弟蒙季甫。可能有人会问,蒙伯飏一家和蒙文通先生有关联吧?这就对了,蒙伯飏的父亲蒙安国是蒙文通的三爸,十九世纪中从石牛庙乡分家后迁往三元乡安家繁衍后人的。蒙伯飏、蒙季甫兄弟一生重教,这个和石牛庙乡下蒙氏家族的聪慧与勤奋断不可分,好比丘陵下汩汩涌动的泉水,流向石牛庙,石牛也扬蹄哞叫;流向三元,三元也潮动春天。蒙伯飏于1931年教书放寒假回到三元,他看见当地一些大户靠开采天然气和制盐卤发了财,不思上进,乘一辆滑竿到三台、成都游玩,而众多农家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目睹此景,他难受之余毅然辞去县城教学职务,回三元宏济小学任教,他梦想的是,用“科学民主”之花,开启僻塞山村的民智,拓展乡人的视野。蒙伯飏其时居住县城北街,并以毕生所学医术为县民治病,尤其擅长妇科疑难杂症,在他居所外,看病求医的人打起涌堂。可贵的是,蒙伯飏从不收取一分一文诊费,被他医治过的人无以数计,而他本人寿龄达91岁。蒙季甫有蒙文通这个堂兄的文气罩着,一生也在教育的领地干出了名堂。他著有《苏辛词选句解》《蒙文通学记》《盐亭的方音方言》等书,体现了治学的不懈精神。这其中对于蒙文通的追忆和对老家方言音韵源流的开掘,都是弥足珍贵的。
我的文思略一停顿,在一堵郁郁青青的山岩前停歇,山岩的名字叫什么呢?我拨开岩上风化的石屑分辨后读出几个斑驳的字:任师尚,字望南。为了查寻这个叫任望南的人,也为了从扑朔迷离的粗枝大叶间爬梳出真实的明晰的线条,我没少花功天。任望南生于1898年的盐亭县九龙乡华严村,他爸担油挑子走乡串队做小买卖,其母搖着纺车纺线团,一家生计略为温饱。任望南从小就显示出念书的天赋,入私塾时,四书五经背得烂熟,赋诗书法深得祖传。成都高等学堂招生,任望南名列榜首,时逢任父病逝、家境困窘而苦无学费时,被迫报考不收分文学费且食宿全由学校供给的四川藏文专科学校,苦读经年后毕业被安排藏区从教。任望南从环境恶劣的藏区学校起步,一干十年。常年的工作阅历与天性灵慧而让任望南脱颖而出,随后进入广东、山东政界,一做又是十余年,直做到民国山东直隶省财政厅长和升迁直隶省长为止。当年北洋军败撤离,任望南也离职去国,带上家眷老小前往欧美漫游。任望南归国后回到家乡盐亭,见破旧街道走动着衣衫褴褛的孩子,九龙场更是如此。任望南与贤达杜佩绅商议,由任望南无偿出资1000个银元,购买龙潭寺庙产开办龙潭小学,终成。后来龙潭子学校兴盛不已,是与任望南慷慨捐资助学密不可分的。盐亭县立初中是教育家袁诗荛于1925年创办的,位于高山庙靠西边一处平展展的坝子上,新式学生从这儿步入知识阶梯。不久被溃退盐亭的川军田颂尧部侵占,学校被迫停办。田部撤走,学校已破败不堪,教学用具一并损毀,如果复校,困难重重。出于无奈,有关人士向在重庆就职金融系统工作的任望南求援,任望南接信后按校方所提金额汇于盐亭初中校,很快添置了教学用具,保证了学校按时复课。任望南略一思索,另拨银元购得稀缺的《万有文库》两套,赠送盐亭中学及县图书馆,为社会教育事业再添前行力量。临解放时,任望南升任民国四川省财政厅长,解放军兵临成都,任望南受县人、在成都读书并加入地下党的白大科等人感召,坚决拒绝其时省主席王陵基挟迫飞往台湾之命令,下令叫财政厅人员坚守岗位,保护资产、卷宗由解放军进城接管。这件大事,被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表扬。不久,任望南被新成立的县人民法庭和翻身后亢奋加盲从的民兵队处决,究其原因,任望南任过民国旧职是主要原因。岁月在显露残酷一面时又展示温情的另一面,三十二年后,任望南被法院宣告无罪予以平反。很快,统战部门承认任望南为爱国民主人士。写在此处,我一声叹息,老天有时是很捉弄人的。
我去“王举人”大院参观过。那经历风霜的院坝,台阶尚存,一进深的祖房也在。看野草纠缠、杂花斜放的门槛边,我坐在青条石上,望着雕花的窗棂和屋脊的泥塑想象着,在废弃的石磨边,在高高的桂树下荡秋千的金环、银环两姊妹,还有一旁笑而不语的哥哥王兴宪。王举人慈祥地凝望着儿女们,坐在太师椅上呷茶,茶香萦绕不散,身旁,揺着秀气绢扇的夫人白云秋笑意不断,她望着秋千荡得很高,女儿们的脚尖快触到二楼窗格上了。当然,这是多少年前的往事。而今眼目下,人去楼空,笑声远逝,白云苍狗,荒屋漫漫了。我曾介绍过,王明金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与乡绅蒙公甫交情很深。蒙公甫有个背景需交待一下,由于清廷以“上谕”形式宣布“干路均为国有”,面对卖路卑劣行径,民怨沸腾。1911年6月17日,成都率先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蒙公甫作为核心骨干与蒲殿俊、罗纶、张澜一道,对清廷卖路行为反抗尤为激烈。同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将蒲殿俊、张澜等人软禁于督署内来喜轩,而单独囚禁蒙公甫于成都府监狱,这一整,逼出成都数万人沿街喊冤,直奔督署,强烈要求赵尔丰释放蒲、蒙等人。赵尔丰这个魔王,竟下令开枪,枪声大作,现场血腥,数十人倒在血汩中,这便是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蒙公甫囚于大牢,正在成都的王举人心急如焚,多次探监而被拒。王举人为营救蒙公甫,连夜赶回盐亭,召集由耆宿、名绅、商人、士子的代表人士袁辉山、杜润之、蒙君弼、何子镜为主的集会,王举人站台上声泪俱下而疾呼,公甫身为教授,与蒲殿俊等人一起,反满清卖国卖路,保铁路一马当先,而今身陷囹圄,生死未卜,我们决不能无动于衷啊。台下吼声震天,誓死营救蒙公甫等仁人志士。此事件更大的背景是:清廷畏惧”四川保路风潮“,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境内防守空虚。同年10月10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的革命党人爆发了改变国运的”武昌起义“,并获得历史性胜利。至此,清朝覆亡,而偏于西南的四川总督赵尓丰为求脱身,被迫释放蒲殿俊、蒙公甫等人。而作恶多端的赵尔丰,被革命军绑押斩首。我注视黎明前的漫漫长夜,忘不了“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热血喷张、气盖河山,忘不了盐亭名士蒙公甫的大义凛然,忘不了王举人挺身而出,营救蒙公。历史,总是由一个个动人的强烈的奇异的惊险的情节构成,其中王举人的星夜奔走,被注上一个隽永的回声激越的感叹号。 王举人的大女儿叫王剑清,乡人呢称“金环”,在木耳湾温情脉脉的院落中长大,出落成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后在成都上高中,受抗日形势鼓舞,爬铁丝网,啃地瓜,穿破烂衣裳才到达延安。在耸立的宝塔山下,清波泛起的延水河畔,怀抱革命理想的金环用很高的热情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国后,王剑清走入仕途,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在文化人圈里,她与写出《暴风骤雨》的作者周立波友好,还培养出如古华、韩少功、叶蔚林等全国知名作家群体。而王剑清尤为人称道的是,她1960年代初返回盐亭利和公社省亲时,见“三年自然灾害”肆虐,饿殍遍地,不禁泪滴乡土。她回京后不惧“反右倾”帽子的威压,向有关部门汇报“盐亭木龙湾饿死了人,死得不少,要快调粮救人”等等。可能听汇报的人有些人性,急转高层。不日,几辆“解放牌”卡车将宝贵的粮食运拢盐亭直到黄天坝。后来我调查知情人时听讲,全利和乡幸存乡人哭泣不已,磕头喊天,跪着、爬着到黄甸镇上背救命粮,有的没爬拢就死掉了,有的见到粮食大呑大咽,当场胀死毙人,确实饿惨了。王举人的二女儿叫王婉容,笔名王尔碑,乡人亲呼”银环“,她与父母及姐姐、弟弟感情深厚。她生性雅致,多愁善感,便是看一缕炊烟也要伤感一阵。王尔碑在《四川日报》当责编之余,擅长写作散文诗,代表作是《镜子》,诗云“珍贵的镜子被打碎了 别伤心 有多少碎片 就有多少诚实的眼睛....... 我前年应王尔碑先生之邀前往成都桂王桥头一处花瓣飘落的茶馆闲话半日,我们的座位有一迴环长廊,上面爬满蔷薇一样的藤蔓,花朵的星星绽放,偶然间朵朵飞落脚前和桌边,不大功夫,花蕊如雪,掩了薄薄一地了。茶桌边仅我两人,我看先生发如秋霜,幽幽而生,身穿一袭青布碎花外衣雅坐其间,与她的轻声细语对映成趣。目光是和善的,如夕阳下一抺温喣的亮光。她向我讲其父王明金讲金环姐讲南街白家茶馆白大科与木龙湾王家的关系,“白校长多好一个人,桃李满天下,竟在风暴中遭到迫害。”王尔碑一声叹息,低头品茶,掩饰自己噙泪的目光。当然,她讲得最多的是其母白云秋,讲着讲着,泪水雾一样地漫上了王尔碑暖意的眸子,迟迟不肯消散。那一刻,我体味着“人性”的光辉怎样一点一滴地打动年月苍老的心?我依然记得那天的晚饭就在茶馆外“戏窝子”吃的,“戏窝子”是成都桂王桥一带热爱川剧的人汇聚之地,台上典雅,戏幔四合,中立一张案几。台下搭连排的餐桌,随和简洁,我点的龙抄手、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担担面及一盘卤耳朵。先生慢慢吃着,与我低声交流川剧的曲牌,忽然她抬头问我,“盐亭川剧团演的‘程夫人闹朝’好看,那几年演到成都,还得了奖,我专门和家人去看了场。不晓得县上还在演没有?”我告诉她,盐亭川剧团好像撤了,团的骨干大多退休,剩余中青年与一些川剧爱好者在北门外‘文昌宫’打座唱,围听的人还是挺多的。尔碑先生欣慰地笑了,她的笑有点腼腆,不脱率真本色,难怪有人称她为“四川的冰心”。
有人专门到绵阳对我讲,黄甸七村曾于1972年抗旱打井时发现一座汉墓,经文博人员现场清理,计有铜龟形印紐、金银错币钩、铜釜、铁镜、陶俑及大罐铜钱。我曾在县文化馆展览时参观过,时隔几十年,我以为是上天打开了一道门缝,让我等后来人窥探两千年乡人的生活习俗与劳作景像。更奇妙的是,1984年黄甸南山村修公路,发掘出土一通宋碑,两面刻字,系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盐亭县尉何览、县令程縯合刻的题咏诗,诗为七律,现录于后:
光禄坂高盐亭东
潼江直下如弯弓
山长水远快望眼
少陵过后名不空
当时江山意不在
草动怕贼悲途穷
客心益远心益泰
即今何羡开元中
宋碑出土甚是珍贵,九百年前盐亭县令就确认“光禄山”为杜甫经历之处,少陵既杜甫,他穿行林深草杂的弯曲山道上,走的是盐亭冷铺子到光禄山这条路。写到这儿,我看见历史在这儿拐了一个弯:此光禄坂在盐亭临江前面光禄山而非中江广福镇,这方出土的宋碑为一铁证。出生在三河乡后走动在三元笼子寨的杨太虚说得不少了,生于1874年的他有件事为后人津津乐道,这就是杨太虚的化缘兴学。他奔忙于南部、射洪、三台一带,用半年时间化缘,终于摹到一笔足可办校的银元。后来从笼子寨峭壁上飘下的琅琅书声,应是对这位先人的善举,献上的响亮回声。还有生于麻秧场龙骨石的谢趣生,钟爱漫画创作。在成都当新闻编辑时,运用比拟、讽刺、嘲笑、夸张等手法,创作《鬼趣图》等连环体漫画展出,轰动一时。作品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都老人车辐对谢趣生评价很高,称为“趣生天资聪颖,真称得上是四川漫画的开创者。”解放后,谢趣生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弟子多以成材。行文至此,我忽然发现生长于金孔的任义伯与谢趣生有殊途同归之妙。任义伯幼年艰辛,考入盐中,就学于美术教师蒙昌明的课前。任义伯喜好用泥巴捏人,三团两转,一个活生生的农民出现眼前。后来任义伯考入省城大学,用天赋与勤奋一直做到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的位置,这其中的代表作是:当年竖于成都水碾河的不锈钢雕塑名作《建设者》,再一处便是他1960年代参加大邑泥塑《收租院》群体创作中,单体泥塑作品《交粮的妇女》便出自任义伯之手。
我约略查找了一下资料,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开始,盐亭实行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结束,前后长达1148年。也就是说,在漫漫的历史岁月中,盐亭除上述人杰外,还考取了历代举人130多名,历代贡士90多名,历代进士70多名,历代进士有严先、严公弼、严公眖、王文灿、税挺、蒲规、何荣、文葆光、税定国、章朝、杨鄂、蹇驹、文仔、严伯庄、税远容、彭绍冀、税庚、郭异、牟用中、牟义先、牟积中、牟学先、张仲禄、任时芳、陈书。这其中,尤以宋代的进士居多,名人有文同,而为清代科举考试画上圆满句号的是进士陈书。
盐亭,我匍伏着向你致以敬意:区区县境,沐其乡风,汲其河流,孕之星宿,藏之丘陵,竟出一皇妃嫘祖,一药圣岐伯,三宰相李义府、严震、张鹏翮,一画圣文同,一隐士赵蕤,一将军江长贵,一诗人陈书,一先烈袁诗荛,一禅宗大德袁焕仙,一历史学家蒙文通……而为世人敬重!与日月同辉,与江河长存,幸甚!
作者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定居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绵阳市新闻单位。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创作促进会副会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散文创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四川省嫘祖文学院院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老作家书画院院士,《格调》杂志编委,《西南作家》编委,《嫘祖文艺》编委,《船波文艺》编委。
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4部,代表作系《我的文学史》《岳定海散文卷》《蜀境》《劳动之歌》《岳定海文学课》《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庚子暮春文稿》《岳定海思想录》《大盆地》《灵魂在高处》《生命激情》等。他先后在《收获》“无界漫游计划”《诗刊》《诗潮》《青春》《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大中华文学》《格调》《天山文学》《拉萨河》《中国乡土文学》《学习强国》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全国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盛世南充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大美南部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全国长江文学奖入围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年选》《当代散文文本》《四川散文大观》《川鲁散文选》《川冀散文选本》《川黔散文选》《汉语》《胶东散文年选》《文学绵阳》等选本。
岳定海辞条入选【中国作家辞典】和《中国作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