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三,上巳节也。
花黄蝴蝶飞,
草长苗蔬肥。
徜徉诗经里,
路旁去采薇。
又是一年三月三,
夫妇采薇市路边。
始信伯夷叔齐老,
最终饿死首阳山。
采薇记
三月三,上巳节。与妻采薇于南山道旁。
初闻采薇,是在诗经里。"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因王事出征,久不得归的军人在回家途中的人生感慨。他以采薇起兴,回顾了薇由生到老的一年历程,以及自已回家途中饥渴交加,一路迟迟的悲哀。当时读这首诗,只注意了诗中那优美的词句和悲痛的感情,却没有注意那薇到底为何物,本诗为何以薇起兴。
后读《史记》,知伯夷叔齐在周灭纣后,义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下以终的事情。出于对古代文学典籍的欣赏和古代高贤高洁品格的仰慕,这薇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高大尚的印象,然终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浑浑噩噩,读书不求甚解多年。一日无意中翻到《采薇》注释,方知这薇乃野蜿豆苗,能解饥渴,始明白它为何会出现在诗里,作者冬日归来,途中饥渴,遂想起了春日发生,采了又采的薇。也明白了夷齐二人以薇代粟,采食于周阳山下,原来如此。
豌豆苗我是知道的,小时饥饿,亦曾采食过。然而,这野豌豆苗长得什么模样,终莫一解。
我在越城所居,风则江畔,名曰风和苑。风和苑以西,有一路南通文理学院南山校区,名曰南山路。南山路西的草丛里,春日经常生长着一种野生植物,叶子细小而密,开花小而紫色,多年寻常而见,终不知其名。某年某日,见南山村妇人采摘其苗于道旁,奇而问其名,答曰野豌豆。始悟,诗经与史记所载之薇,竞为此物。惑则解矣,然终莫知其味。
近来忙于备课,几日未作诗,妻亦多日忙碌。三月三日为周末。忽想起南山路西的野薇,正值"柔止”的时分,为调济平凡日子,使其带上高雅的文艺范色彩,吾遂与妻采薇于南山路边。
采薇采薇,采了一大袋。带回家清洗,在开水中一拉,浇上香油调料,一大盒端上食桌。吾今始要尝尝薇之滋味矣。掂上一大筷子,送入口中,细嚼慢品。没有豌豆苗的爽脆,也无特别的滋味,咀嚼起来甚是费力,有些像苜蓿。始解古人为何于饥荒之时采食此物了。原来薇不能视之为简单蔬菜,短时间是可以充作主食的。
然而,薇终究不是粮食,不能充作主食,固然方解一时之饥,却不能缓永世之饿。遂悟伯夷叔齐固然高洁,然则终于首阳山下,是饿死的。
吾人一生中,常忽略眼前平凡之生活,而想往那带有想像色彩的诗与远方,则与夷齐之同类。
三月三,春和景明,正是杨柳依依之时。南山路西,薇亦柔止,夫妻采之。采而食之,吾得矣。
作于二O二二年上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