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一路前行,不舍昼夜。趟过岁月的河流,感受四季变幻;穿越时间沟壑,仰望星空浩瀚。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感受细碎的美好,热爱生命,感恩知足。无论风晴雨晦,自带阳光,播种善良。我爱花、养花、赏花,更爱穿花衣服,且看如何活成一朵微笑的向阳花。
(一)
妈妈冒着瘫痪的危险,决意把我生了下来
我庆幸生在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我与她朝夕与共,栉风沐雨,在一砖一瓦,一茶一饭,一呼一吸间,感受她的熏陶。
我的家庭定位在旧城“如意巷22号”,它铺陈了我生命的底色叫做“忠诚厚道”。一口老井,滋养了四代人;三进老屋,护佑了一大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有“吉祥三宝”,房东老太孙汤氏、寡言外公钱松青、豁达的外婆周保莲。孙老太太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外公有曰;“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而我外婆,是如意巷里的小组长,受人尊敬的“姨娘”。她在危难之际,答应因病即将离世的姐姐,照顾好她留下的一子三女。后来,她嫁给了姐夫,又添了一女三子。用一生的勤劳勇敢,守护着一家老小。外婆过九十大寿时感言:“我都这么大了,一辈子,没人叫我‘妈’,都叫我‘姨娘’啊!?”怎知,一声声“姨娘”,胜似亲娘!
这是爱的教育,让我们受益匪浅。全家大大小小四十多口人,“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我的心坎上,刻着八个大字,那是外公每年春节,墨书联语:“诗书门第 忠厚传家”。
我妈二十五岁,生下了我,我其实是“不该出生的人”,我妈曾罹患脊椎结核,她第四和第五根椎骨被结核菌吞噬大半,医生告诫她不能生育,否则有瘫痪的危险,可妈妈还是决意把我生了下来。我爸在厦门当海军十五年,我的名字就取自美丽的“鹭岛”,以纪念老爸的峥嵘岁月。如今,妈妈已经八十岁,作为扬剧科班出身的她,依然能唱会舞,她入了“闺阁旦”的戏,永葆少女心态,活成了同龄人羡慕的模样。爸爸一直是“工资全交、家务全包”的模范老公,呵护宠溺了老妈一辈子。老爸先后两度患上癌症,也一直是老妈的“护花使者”,“鞍前马后”,唯老妈是瞻。老妈对老爸的关照,也与日俱增。如今,我成了二老的“守护神”,被老爸称为“命根子”。这就是我家相互支撑的“铁三角”,稳定的结构,内核就是爱和担当。

(二)
从双拐到单拐,我最终弃杖而行!
儿时的我,妈妈形容我:“三根筋绊个头”,有人喊我“林黛玉”。刚上初一,我出现咳血症状,被诊断为肺结核加淋巴结核。休学了一年,在家治疗和休养。那时注射链霉素,引起双臀肌肉硬化,妈妈总用毛巾热敷后,我再去接着打。谁料到,后来我耳朵却聋了,这把妈妈急坏了。医生赶紧换成了卡那霉素,可这药效又不行。这时,出现了救命的新药“利福平”,解了燃眉之急。第二年,结核病终于好了,医生还告诉我们,不必担心出现二次感染,因为得了淋巴结核,终身就有抗体。最幸运的是,我的听力,居然慢慢恢复了,要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是奇了,谢天谢地!
二十七岁那年,我成了一位母亲,生下了八斤多的胖小子。高兴之际,却又忍受锥心疼痛,从左侧的大腿根部,放射性疼痛,儿子“双满月”时,表妹陪我去就医,最终确诊为患上“不死的癌症”——左侧股骨头严重坏死,丧失行走能力。专家们一致建议,立刻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专家警告说:“你不及时换股骨头,股骨头会碎裂在骨腔里,我们用镊子都捏不出来!”我也想换骨头了。结果,遭到老爸坚决反对,他听说第一次换,可以维持十五年,第二次换,可以用五年左右,就替我拿了主张:“姑娘,坚决不要换,别着急,老爸帮你找药方!”
他找的第一位医生是上海瑞金医院名中医李国衡先生,她是扬剧艺术家李开敏老师堂哥哥,老先生告诉我们,这病不可逆转,只能缓解,不能治愈。后来,从四面八方,涌来如雪花般的爱心药方,我不断尝试各种方剂。扬州名中医李耀谦先生、王继峰先生(已故)、刘延龄先生都先后为我开过处方。我不夸张地说,我吃了一卡车的中药。
药物治疗的同时,拄杖行走也是康复期间的必须!我先后使用过两副双拐(一副木制、一副铝合金)、三根单拐。我拄着拐杖,咬着牙,忍着痛,去石塔菜场买菜、去商场超市购物、去公园看四季美景,所经之处,回头率百分之一百二十!我以昂扬姿态,投入到生活、学习、工作中,不畏异样的眼光和言语。记得在那天买凉粉,一位老太太跑过来对我说:“你拄着双拐,怎么好意思出来哒?我要是你,打死我也不出来。你不怕人家喊你‘瘸子’呀?”嘿嘿,我有什么好怕的!
我其实也有胆怯的时刻,当有人说我“未老先衰”;当十二斤的沙袋绑扎腿上,用定滑轮每天牵引四小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使人颤栗;当比筷子长的针灸针,刺进我的髋关节,不停扭动的时候,排山倒海的酸胀疼,使我汗如雨下。然而,我扛住了,“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坏死的股骨头还是那样不堪,却屹立不倒。那时,我天天做着同样的梦,那是一条笔直宽广的水泥路,路边一棵树都没有,头顶是一轮明晃晃的太阳,只有我一个人大步流星走在路上,走啊,走啊……终于迎来了这一天,从双拐到单拐,我最终弃杖而行!
(三)
走上写作的道路,是我困顿中遇见的“一束光”
从小到大,我享受着爸妈无微不至的关爱,除了身体弱,我基本不让他们操心,是典型的“乖乖女”。在该上班的年龄,过关斩将,考进了工商银行,成了一名金融工作者。
尽管身体饱受疾病困扰,但我多年坚守在一线岗位上,做过储蓄柜员、综合柜员、理财经理、支行会计、办公室文员、印章管理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赢得了自我的胜利,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我始终怀着不灭的信念,“扼住命运的咽喉”,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走上写作的道路,是我困顿中遇见的“一束光”。2009年,我病假期间,在扬州晚报博客网,陆续发表了散文,收获了好评。我的文章《不灭的信念》,获2009年“书香江苏”网上读书征文一等奖以后,又陆续获得了一些全国、省市级文学奖项。2015年,我的个人散文集《花好风轻》在市文联扶持下,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从扬州市作协会员,到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取得了一些进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和江苏省金融系统的文学培训。2021年春,参加北师大的举办的总行党校文化骨干培训班,我的文学视野得到了更广阔的拓展,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师友,他们带给我许多启迪和感动。
打小生长在扬州的寻常巷陌,日子清平且乐,外公钟爱书法,外婆迷恋绣花,妈妈醉心扬剧,爸爸供职园林,使我打小熏染了文化气息,长辈们无意间播撒了一些文艺种子在我心田。不意开始潜滋暗长,随机生发,带给我欣喜。
我对一切充满了兴趣,轮番切换着“学习频道”,不断解锁各种技能,尝试编织、读书、写作、摄影、书法、诗词创作、二胡演奏、朗诵、声乐,粉画等艺术门类的学习,皆乘兴而学,不求甚解,却陶然其中。我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掌握了构图、光影、色彩、后期的一些技巧,我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并在朋友圈分享,收获一大波美赞。我还成了窗外扬州地标建筑文昌阁的“专题摄影师”,定格了它寒来暑往,风霜雨雪的美丽时刻。作为“拍客达人”,一组文昌阁的片子,被扬州晚报“扬手拍”专栏登载。我在去年成为扬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在儿子读大学期间,我顺利考入了扬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非全本科,系统学习了专业核心课程,取得了文凭。2020年3月,我还顺利通过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这样我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化解心理危机。“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在学习中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获得了“心流”的体验。它们像花儿一样,疗愈着我的精神,开放在我生命的原野上,朵朵迷人。
(四)
《生活是一场旅行》,这是我和儿子共同喜欢的诗
当我的身体好转之后,病魔再次袭向我的家庭。父亲是在七十岁生日第二天,被告知得了前列腺癌,做了根治手术。出院后,我拒绝了放化疗方案,在名中医李耀谦先生精心调理后,病情稳定。五年后,停止服中药。不料,2017年,父亲又罹患膀胱癌晚期,又请了上海名医切除了病灶,术后采用了口服靶向药物、皮下注射以及中药调理的“三联方案”,为父亲健康护航。父亲以他超强的意志力,淡定的心态,从容走过了15年。科学研究表明癌细胞最怕“爱”,我们得到许多爱的支持和鼓励,蒙受了恩德,正是我和父亲“克敌制胜”的法宝。心怀信念,感恩知足,这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滋养着我们生命之根。
“百善孝为先”,作为家中独女,我们住在前后楼,相隔“一碗汤”的距离。父母日渐衰老,多年来,我为父母“保驾护航“,医院成了我最“轻车熟路”的地方。精心烹制父母的一日三餐,为他们准备营养美食,洗衣浆被,打扫卫生,事事照顾周全,浑然忘了自己的疼痛。我有空还带父母旅行,品美食,拍美照,让他们安享晚年。去年老爸肺炎,命悬一线,抢救治疗后,二老住进护理院,在那他们遇到了许多好人,特别是李耀谦先生对父母的关照,让父亲走出了生命危险区。我每天都去看他们,带上好菜,带上笑容。
我深感欣慰的是,儿子刘浩程长成了感恩知足、知礼达观的帅小伙,现阶段他在伯乐黄荣厚′老师的指引下,步入了事业的正轨。他善良诚信,心智稳定,逐渐迸发出艺术灵感,难能可贵。儿子已然成了我的靠山,我们母子俩走在寻梦的路上,砥砺向前,保持终身学习,成为我俩的共识。
我和儿子都喜欢杰克·伦敦的诗《生活是一场旅行》,结尾四句:“成败得失,悲喜何妨?只要我竭尽全力,就算没有白活一场。”我深信,只要保持正念,相信善良和爱心,就会有奇迹发生,让梦想照进现实!
此文于20240402《扬州晚报》“思享者”栏目首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