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主讲:羊倌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汉族诗歌体裁。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几个方面,其中讲究平仄、对仗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
(2010.6.2)
由蝶舞霓裳诗书画平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