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淮安市区段与里运河的交汇处,有一座气势雄伟的港口,龙门吊繁忙穿梭,集装箱堆积如山,与波光粼粼的水面、来来往往的船只一起,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内河港口的壮阔图景。
这,就是淮安港。
从2003年开工建设淮安港一期工程至今,淮安港建设发展走过了20年光阴。昔日栖居城市边缘的小码头,如今成为连通四方的内河枢纽港,在淮安开放发展的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破土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连通江淮,淮安因此奠定了运河时代的枢纽地位。秦砖汉瓦,唐诗宋词,运河体系在王朝的更迭中逐渐壮大,到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之命脉,淮安也自然位居“南船北马”之要冲,享有“九省通衢”之美誉。然而,晚清以降,随着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兴起,运河在全国交通中的地位迅速衰落,因水而兴的淮安转又进入因水而衰的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迅猛,水运始终是淮安对外开放通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离水运枢纽地位却仍然距离遥远。历经明清鼎盛的淮安,仿佛一位沉潜江湖的高手,随时准备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给世人以新的惊奇。2003年6月28日,淮安港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由此开启了淮安内河航运的新时代。
虽然淮安港一期工程开工于21世纪初,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淮安港建设就已摆上议事日程。1999年10月29日,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向淮阴市计委发出《关于淮阴新港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标志着淮安港一期工程正式立项。批复函件这样概括兴建淮安港一期工程的理由——“充分发挥已建成的新淮铁路和京杭运河水运主通道的作用,发展铁水联运,节省运输时间和费用,促进淮阴市及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新港相应更名为淮安港。据淮安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剑介绍,淮安港一期工程的提出还有非常具体的背景。第一,京杭大运河两淮段“三改二”工程已经提上日程,最终于2002年正式开工。“三改二”工程竣工通航后,2000吨级船舶可以畅行无阻,京杭大运河市区段通过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这势必要求提前谋划淮安的港口岸线建设,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第二,为配合“三改二”工程实施淮安市对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小、散码头进行了整治,也要求代之以规模更大、吞吐能力更强的码头,来解决大宗物资的水路运输问题。在上述背景下,淮安市根据京杭运河岸线利用和港口布局规划,并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兴建了淮安港一期工程。
淮安港一期工程位于淮阴船闸下游、里运河北岸,概算价格7534.4万元,设计年通过能力245万吨,主要以散货装卸为主。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码头8个泊位,岸线长510米,锚地驳岸长315.4米,泥结碎石堆场和道路6万平方米,防洪大堤1176米,新建房屋782平方米,征地365.53亩,拆迁房屋7511.46平方米,配套的供电、机械、给排水等工程。2004年10月31日,淮安港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试运营,2007年6月26日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
在淮安港一期工程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淮安新港港务有限公司的设立也在持续推进。2004年8月10日,新港港务公司召开了第一次股东会议,决议申请成立淮安新港港务有限公司,并通过了公司章程。7天后的8月17日,在市交通局指导下,淮安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淮安市港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新港公司,两家公司分别以实物评估价及现金方式入股(市交通集团以实物评估价2444万元入股,港务公司以156万元现金入股)。市交通集团及港务公司各持股94%和6%。新港公司负责港区协调、港口发展规划、固定资产管理及安全管理等工作。港务公司负责码头装卸、设备维护、生产业务等。
沈剑介绍说,市交通集团选择与港务公司合作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原淮安市港务有限公司隶属于市交通局,合作有利于解决被取缔码头职工就业问题;二是市交通集团承担市基础建设项目较多,账面资金压力较大。经市交通局研究,决定采用两家公司合作的方式,其中市交通集团负责基础建设,港务公司负责设备采购及装卸人员配备。
淮安港酝酿于20世纪末,建设于21世纪初,至2007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此为标志,淮安水运在历经百年沉浮之后,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初捷
“我从事水运行业30余年了,也是淮安港航事业飞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建国回忆说。淮安港投入运营之初,只有一支不足10人的队伍、一艘租来的36标箱(TEU)船。由于缺乏装卸设备,首次运输集装箱时,只能靠自制的索具和人力把集装箱推上船。
虽然淮安港一期工程仍显简陋,但作为淮安市主要公用码头,在投入使用后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正式运营当年,淮安港吞吐量即达到83.2万吨。为了满足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发展,6#泊位改造成了多用途泊位。2012年,淮安港吞吐量近300万吨,已经超过设计的245万吨,其中集装箱完成4.5万标箱(TEU),而此时距离正式投入运营仅仅5年时间。运营初捷,与新港公司等各方面的积极作为关系甚大。淮安港投入运营后,引入多家船代、货代公司,积极开辟内河航线,并申请设立国家二类水路口岸。2010年7月1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淮安二类水路口岸。2015年12月4日,淮安市二类水路口岸开放通过省级验收。到这一年年底,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标箱(TEU)。
对淮安港一期的迅猛发展,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解释。从宏观角度看,从2007年到2012年,正是淮安乃至苏北全面崛起的重要阶段。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淮安实现GDP812.44亿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跃升至1935.93亿元,5年翻了一倍多。GDP的快速增长建立在产业大发展、大突破的基础之上。2007年,富士康淮安科技城竣工投产,以此为标志,淮安台资高地加速崛起,吸引了一大批台资企业落户淮安,其中就包括后来建设专用码头的实联化工公司。与此同时,淮安原有企业持续发展突破,淮钢在2007年首次成为百亿企业。如此看来,淮安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与地方经济的密切互动。
从微观角度看,淮安港除了拥有更优的港口服务能力外,还与相关项目一起,共同提升了在内河运输中的地位。例如,2009年7月,京杭运河淮安水上服务区投入运行。该服务区毗邻淮安港,是全省第一个水上规范化服务区,为过往船舶提供物资补给、加油加水、船舶维修、油污及垃圾回收、船舶签证登记等便利服务。同样在2009年,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并于2012年底通过交工验收、投入试运营。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淮安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本地的水泥、矿石等散杂货和钢材等在淮安港中转,而且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大宗物品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在此集散,使淮安港成为京杭大运河和淮河沿线的重要中转港。
随着淮安市工业及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适箱运输货种种类呈放大趋势,原有淮安港一期集装箱堆场仓储能力及装卸工艺已不能满足堆存需求,急需新建二期工程。在这一背景下,淮安市适时启动淮安港二期工程,于2011年9月取得交通运输部《关于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二期工程使用港口岸线的批复》,此后又陆续取得其他批复文件。2014年11月,淮安港二期工程正式开工,项目占地约263亩,码头岸线416米,设计吞吐能力30万标箱(TEU),总投资约2.7亿元,为全省内河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专用码头。2017年12月,淮安港二期工程建成投运,淮安港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三、跨越
淮安港二期工程的建成启用,使淮安港成为省内最大的内河港口,让淮安建立起集公路、水运和铁路相结合,多式联运的交通枢纽体系,进一步奠定淮安市内河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地位。二期工程启用前的2016年,市交通集团整合资源成立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则为淮安港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运营基础。“从那以后,公司发展实现了大跨越,一年一个样!”华建国说。2017年淮安港二期建成启用的同时,淮安水运外贸航线也同步开通,这一年,淮安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吨大港。
淮安港二期工程投运后,一期和二期实施错位发展,其中一期规划发展成为以建材件、杂货物运输为主的专业化码头,二期则定位于现代化的集装箱专业码头。更优的服务能力、更强的运营主体、更清晰的定位,以及淮安港人智慧而艰辛的努力,推动淮安港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新的跨越——
吞吐量持续提升。2018年,淮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万标箱,占全省内河总量的60%以上,被省政府明确为区域集装箱运输的综合性大型枢纽。2022年,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TEU),持续位居全省内河第一,且已超过淮安港二期工程设计30万标箱(TEU)的吞吐量。
新航线持续开辟。2019年,开通淮安至周口水运集装箱航线、淮安至宁波港海铁联运班列。2020年,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重点服务项目“淮安—上海”海铁联运班列成功开通,由40车组成的外贸班列自南京货运中心袁北站新港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出,从淮安直达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口——上海港,继而开启全球货物中转。2021年武汉航运交易所淮安办事处揭牌,“淮安—武汉”直航集装箱班轮同步开通,填补了京杭运河和长江中上游航运空白,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之间的航贸一体化形成了新的联系节点。2022年,“淮安—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首发,驶抵俄罗斯库尔斯克。目前,淮安港已累计开通21条集装箱水运航线和3条铁水联运线路,依托淮安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在稳定开行现有内河航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淮安港至上海港、太仓港、连云港港、南京港等沿海沿江港口航线,将上海线、太仓线打造为精品航线,吸引淮河、运河上游港口集装箱在淮安形成中转。目前周航班总数达60余班,形成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航线网点布局。
新优势持续增创。2021年底,淮安港海关监管中心正式启用,创新实现了“家门口即是出海口”的内河先例,进一步打通了淮安借港出海的新通道、打开了淮安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与此同时,淮安与上港集团、省港集团合资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联手推出“ICT”“外贸陆改水”“水水中转CCA”等新业务模式,加快向“通江达海、江海河联运”跃升。
新空间持续拓展。2015年,由市港口物流集团投资的苏淮通用码头建成启用。项目位于淮河航道航线南堤,占地620亩,岸线长1026米,兼有500吨级(兼顾1000吨级)泊位11个,其中集装箱专用泊位3个,可实现年15万标箱(TEU)的吞吐量,成为码头附近盐化新材料等诸多产业、企业的物流首选。从投资运营主体角度看,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理解为淮安港的拓展延伸。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市交通集团的鼎力支持,给了我们大展拳脚的信心和底气。”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小军如是说。淮安于2016年出台扶持水运集装箱发展政策,要求2017年至2019年,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新开航线、货代企业、铁水联运和船舶建造进行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209万元,有效调动了企业辟航揽货的积极性,每年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数亿元。2020年,淮安在全省率先出台新一轮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奖励针对性。
更深层次的原因仍可归结于淮安高质量发展持续取得突破。从发展战略看,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淮安首提首倡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淮安港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淮安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叠加优势更加彰显。在这一背景下,淮安港获得了战略拓展的强劲政策动能,提出了打造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的总目标和“区域集装箱运输综合枢纽、构建多式联运示范中心、打造现代综合物流运输体系”三大战略目标,并积极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深度对接。从发展速度看,“十三五”以来,淮安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又一黄金期,综合实力排名持续前移,2022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百强榜第59位,而在2015年,淮安尚排在第78位。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并进,在助推淮安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自身的跨越。
四、展望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如何在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淮安实践?淮安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耿良道说:“市交通集团作为市级交通工程建设融资和交通产业投资运营主体,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聚力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和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努力跳出苏北看淮安,跳出国企看交控,进一步拓宽视野、放大格局,做大做强现代物流等主责主业,不断提高发展质效,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推动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2022年9月29日,淮安港三期工程正式开工。作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87亿元,包括自动化码头、铁水联运、现代物流服务配套3个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建成后将新布置16个2000吨级泊位,新设1个铁水联运泊位,新开通10余条航线,淮安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百万标箱。业内人士表示,建设淮安港三期工程,将大幅度提高淮安港集装箱运输能力和层级,对推动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淮安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淮安港危化品码头工程先导段于2022年12月29日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9.13亿元,项目建成后,必将进一步完善淮安港集疏运功能,有效保障园区100多家化工企业运输需求,提升园区设施配套功能、环境承载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助力淮安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安全韧性城市,进一步打响“运河之都”城市品牌。
两项重大工程及其内含的若干子项目,形成了对新时代新征程淮安高质量发展的呼应。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不动摇,集中精力攻坚重特大项目建设,围绕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五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7+3”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优势产业链。一批投资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重特大项目落地。仅2022年,淮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9个,平均每天签约2.2个,协议引资4045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百亿级项目在建的有9个,总数超“十三五”时期总和。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港口建设扩张和升级,为广大企业提供大运量、低成本、低能耗的运输服务,是助力淮安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目前,淮安港三期工程和危化品码头工程仍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尽管规划中的实景尚未展现,但回顾淮安港20年发展之路,从昔日偏居一隅的小港口,到遍布淮安主要航道的作业区,已经让人惊讶地感到:短短20年间,淮安港开枝散叶,蔚然成长为全国内河航运枢纽,书写了开放发展的新神话。而三期工程和危化品码头工程等新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使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的“愿景图”加速变成“实景图”,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也将因为港口的助力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