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好再去看牡丹
作者:刘汉江
便仓的枯枝牡丹,在盐阜大地香艳了近千年,远近闻名,家喻户晓。家乡就有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她的神奇传说和无与伦比的国色天香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赏花人的心扉。因此,每年的谷雨前后,便仓的牡丹竞相开放、芬芳四溢,是赏花的绝好时期,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古老的小镇,一睹牡丹雍容华贵的风采。
便仓离我的老家其实不远,但我在成年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去看过牡丹。刚参加工作那年,适逢电影《红牡丹》在全国热映,一首《牡丹之歌》唱遍大江南北,“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蒋大为那充满深情、亮亢嘹亮的歌声,更是把我的心撩拨得痒痒的。终于,在第二年的谷雨时节,单位上几个要好的同事想去看牡丹,约我同行,我迫不及待,连声叫好。
那时候,农村的经济还很落后,我家里连辆自行车都没有。除了陈勇骑来了自己家的自行车,徐春茂的自行车是向邻居家借的。我和刘五分别坐在他们两辆自行车的后座凳上,出发了。条件虽然艰苦,但我的内心还是无比快活的。乡村的道路坑坑洼洼,而且很窄,骑车带上一个人很吃力,我们就轮流换着骑。我们都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也都没谈恋爱,一路上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看着绿油油的麦野,灿烂金黄的油菜花,想到马上就要看到的牡丹,心里满是期待和兴奋,刘五还扯着嗓子唱起刚学会的《牡丹之歌》,虽然不怎么着调,却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引得路人向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
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枯枝牡丹园。牡丹园的周围人头攒动,十分热闹,自行车排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长龙,我们打好自行车,徒步跟着人流进去,不一会就看到了心仪已久的牡丹,哇,那一丛丛、一簇簇硕大的花朵傲然绽放,白的如粉,红的似霞,娇艳欲滴,花香醉人,百花之王果然名不虚传,让人心生敬意。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辛勤的蜜蜂在花蕊间来回穿梭。我们徜徉在花海中,久久不愿离去,喜悦的心情更是无以言表,出来的时候,我们还特意在牡丹园前拍了张合影,一直珍藏至今。
中午,我们在镇上的小饭店里吃了点饭,考虑到第二天还要上班,我们便打算回家。等找到停放自行车的位置,我们傻眼了,停在田埂边上的一溜自行车全都刮倒在地里,好容易把车子扶起来,陈勇又发现他的自行车链条断了,我们几个人又没有工具,附近也找不到修车铺,怎么办?我们几个人一合计,仗着年轻气盛,决定推车回家。就这样,我们四个人推着两辆自行车一步步往家里赶,十多公里的路,把我们累得气喘吁吁,到家的时候也是吃晚饭的时候了,但想到终于头一次欣赏了牡丹的芳容,懊恼和倦意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四个人约好,来年再一起去看牡丹。因为家乡有个说法,看牡丹连续看三年,就会给看花的人带来好运,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可是到了第二年,我们却未能如愿,因为陈勇已离开了单位到苏南搞油漆了,刘五到了南京开了一家门店,徐春茂结了婚到女方家落户,只剩我一个人还留在原单位。
后来我们都相继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之间虽然保持着联系,但都忙于生计,聚少离多,凑不到一块。前几天,朋友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今年的枯枝牡丹节,我这才想起许多年没有去过牡丹园了,想起当年第一次去看牡丹的几个人,想起我们曾经飞扬的青春、美好的憧憬和亲密无间的友情,便打电话给他们,约他们今年牡丹节回来一起看牡丹,他们竟异口同声地赞成,陈勇在电话里聊起那次推车的往事,禁不住大笑,又说,今年咱们开车去,去年我刚买了一辆新车,悦达起亚的……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1968年生,汉族,大学文化,散文作家。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及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著有《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散文专著。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