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也丹散文集《云上》、郑丛洲随笔集《俯仰天地间》日前在京首发。

《云上》和《俯仰天地间》是两位北京密云本土作家、一对文学伉俪王也丹和郑丛洲的最新力作,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云上》共分四辑,前两辑重在描写密云的山川风物、民俗人情,后两辑则是作者读书、行走的思想随笔;
《俯仰天地间》是郑丛洲近年来的随笔集,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行文简洁而不失活泼,角度新颖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引人深思。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说:“郑丛洲和王也丹坚持回归一种与文字打交道的生活,拿出非常有诚意和有着美好质地的作品,非常珍贵。”《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说,王也丹的散文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切的人间情怀,她在行走中看社会、看人生,体察人情,描摹世象,揭示衷曲,既温婉又通透;郑丛洲的写作既有思想者的深刻,又有诗人的俊逸潇洒。《北京日报》副刊部原主任李培禹曾多次编发王也丹的作品,他感叹道:“也丹、丛洲是幸福的,他们的故乡是密云。多年清寂中不懈地追求,最终用他们的成果整体提升了密云本土的文学创作水准。”

嘉宾为新书揭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评论家陈福民在发言中说:“郑丛洲和王也丹以一种相对干净的精神状态去写作,坚持文学创作在今天是很难的,因为在当下精神生活、文学生活和其他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社会上会有不一样的评价角度,毕竟一个人完全靠写作生活,不一定能过得很好。郑丛洲和王也丹去坚持回归一种与文字打交道的生活,拿出非常有诚意和有着美好质地的作品,非常珍贵。”
著名作家张抗抗专门撰写推荐语祝贺王也丹和郑丛洲两位作家的作品出版:“王也丹的散文新作,承续了她一以贯之的女性意识。彩云般柔美温婉的亲情友情,天空般博大丰厚的乡情,跃然纸上,升入云端,浓郁的女性情感,高远的精神追求,在云之上。”“郑丛洲近年的新作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文体多有创新,语言机警幽默,展现了跨越式变化。他善于独立敏锐地洞察现实生活,并将文学描述、情感抒发与思辨融为一体,短文轻盈精美,佳句迭出,俯仰自如,天地人心。”
《北京日报》副刊部原主任、作家李培禹曾在《北京日报》副刊多次编发王也丹的作品,他说:“也丹、丛洲是幸福的,他们的故乡是密云。多年清寂中不懈地追求,最终用他们的成果整体提升了密云本土的文学创作水准。孙犁说:‘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舍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也丹用‘云上’作书名,体现了她对家乡密云的深爱,云之上又让读者跟随着她的视野、她的笔触,去寻找生活之美、人生之美。”李培禹热情地为《云上》出版献上小诗:“春天读云上,美文正相宜。密云有也丹,开在春风里。”
相关阅读:
春天读《云上》:密云女儿献给家乡、山河、岁月的定情物

《云上》 王也丹 人民日报出版社
春分这天,我接到一份惊喜,青年作家王也丹的新书《云上》和夫君郑丛洲的随笔集《俯仰天地间》寄到了。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在读也丹的美文,今天也仅就作家王也丹的散文创作,谈点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只谈也丹不顾郑丛洲了呢?主要是被著名作家凸凹兄为该书写的《序》吓着了:“一觞一咏一斯文”。听听,开篇就是艾米莉·狄金森说,真是“高大上”。“一觞一咏”贴在丛洲的“斯文”上,我的感觉就像茅台酒瓶盖上的防伪“二维码”,切中肯綮,真的就是真的。丛洲平时很少把作品示人,也从不说“作品”二字,也不说“拙文”之类,往往是喝酒后,“煮酒论英雄”时,才提及自己的新作,他常用的词是“小文”——“我有篇小文,恩师看看如何?”认真读完,这哪里是“小文”?汪洋恣肆、情感奔腾,宏观大论且别出心裁,每每是一篇耐读的杂文,遂引为知音。凸凹写序,多为挚友才动笔,绝不敷衍、远离浮夸。
说好只谈王也丹的,怎么还是扯到了丛洲和凸凹?赶紧回到正题。
十几年前,王也丹的征文《快乐小汪》,是从众多自发来稿中被选中的,发表后反响不错,征文活动结束后又获得了二等奖。后来,为了鼓励这个来自密云郊区的青年作者,我告诉她,那次评奖候选作品很多,评委们是不记名投票,你知道给你投票的评委都有谁吗——著名作家刘庆邦、著名评论家孙郁、北京人艺的著名编剧梁秉堃等,都是大家。也丹,继续努力啊!
王也丹真的很努力,不久,《北京日报》的“广场”副刊在头题位置发表了她的散文《四月雪》,“雪”是她家乡一棵上千年的流苏树,每逢四月,便蓬蓬勃勃地开满白色的花朵,遮天蔽日,春风吹来,像是漫天的雪花在飞舞。由于这篇美文被多家报刊转载,密云境内古老的流苏树出名了,“四月雪”的乡村也成了旅游者们的“网红打卡地”。同样首发在“广场”副刊,也被收入王也丹散文集《云上》的还有《我的朋友“柴鸡蛋”》《大树洼上看星星》等多篇。
我很欣赏“看星星”的描写:“坐在院子里,或大青石上,夜凉如水,笼盖四野。天地之间浑然一体,一派清寂。万物息声,融于大荒,仿佛连同自己也融化在深深的夜色里。隐隐的,远处好像有夜鸟嘤鸣,松风悄然入怀。不经意间,一抬头,竟是满天星斗……”尤其是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90多岁的老奶奶踱出屋门,喊一声:‘回吧,三星西斜了。’你才发现,大树洼的灯光熄了。夜色如被,轻披山头,一切都静静的,只有那漫天的星斗还在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
评论家陈福民说:“王也丹是山乡的女儿,也是密云的女儿。这部《云上》,乃是一个女儿奉献给她所挚爱家乡、山河、岁月的定情物。”
人民日报出版社为王也丹、郑丛洲新书出版举行了发布会,主题是“家园故土,精神原乡”。故土、原乡,触动了我。
我曾惊讶于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笔下的运河两岸的田园,怎么那么迷人?我曾感叹他文字里传出的运河桨声,是何等动听!刘绍棠的多部大部头著作曾获奖,影响很大,但他却把中篇小说《夏天》看得很重,甚至他曾对我坦言,那是他的最爱。你看,他写道:
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村庄也还没有睡醒,雨后的运河滩寂静,沉默的布谷鸟送走消失的星星和远去的月亮,叫出悠长的第一声,长久地回旋在青纱帐上,而且在河心得到更悠长的回声。渡口处小船拴在弯弯的河流上静静摇荡,管车老张还睡在梦乡里,布谷鸟歌唱的回音惊醒河边的水鸟,它们的首领第一个尖声地叫着,于是一阵响,水鸟从地面升到淡蓝的天空。
这,就是刘绍棠笔下大运河的夏天,好美啊!
也丹、丛洲是幸福的,他们的故乡是密云。多年清寂中不懈地追求,使他们的成果整体提升了密云本土的文学创作水准。孙犁说:“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舍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城里人没故乡,也丹可以用“云上”作书名,体现了她对家乡密云的深爱,云之上又让读者跟随着她的视野、她的笔触,去寻找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王也丹在散文集《云上》的自序中,引述了古人陶弘景的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在本文的结尾,我也诌一首小诗给也丹:春天读“云上”,美文正相宜。密云有也丹,开在春风里。
《俯仰天地间》:郑丛洲的文学世界与人生洞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时常感到迷茫与困惑。而当我们打开《俯仰天地间》这本书时,仿佛找到了一个指引,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宽广的文学世界和深刻的人生洞察。作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的郑丛洲,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本书作为作者近年来的随笔集,展现了他创作上的跨越式变化。从文体创新到语言幽默,从文学描述到情感抒发,再到诗意思辨,郑丛洲将这一切融于一体,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每一篇短文都如同一个独立的世界,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而其中的佳句更是迭出,让人回味无穷。
在郑丛洲的笔下,生活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日常琐事,而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奇妙世界。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同时,他还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郑丛洲的文学才华并非一蹴而就。自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他已经在《绿叶》《北方文学》《天津文学》《北京文学》《报告文学》《人民文学》《书屋》等刊物发表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百万余字。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创作功底,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面的郑丛洲。
而在《俯仰天地间》这本书中,郑丛洲更是将他的文学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他善于独立敏锐地洞察生活,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细微之处捕捉人生的真谛。他的文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惊喜和震撼。
此外,郑丛洲还善于将个人经历融入作品中,使得整本书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他的小说作品收入了《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本、《北京作家》10年小说精选,报告文学作品在《京郊日报》连载,这些成绩都证明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创作实力。而出版有作品集《想念大水》、长篇报告文学《京华水源头》(合著)等作品更是让他的文学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俯仰天地间》展现了郑丛洲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洞察,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文学世界和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感动。让我们一起跟随郑丛洲的笔触,在俯仰天地间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吧!
在《俯仰天地间》的每一页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郑丛洲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领悟。同时,他还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告诉我们:文学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表达。《俯仰天地间》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和灵魂。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和安详。
我想说,《俯仰天地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郑丛洲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还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美好。让我们一起珍藏这本书,让它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麻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