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母爱
今年清明节那天,我们来到母亲坟前祭祀。我们在插坟标、烧香纸时,想起母亲是四年前九月份的一天,突然离开我们的,我们充满了痛楚,尤其是世界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美丽的景区,没有带母亲去看看,真是太多的遗憾。
母亲的一生勤劳朴实,她从农村生产直到后来到厂里上班,她从未停止过种田种地。即便是她退休以后,仍会在家里协助父亲种两块菜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她经常告诫我们:“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别小瞧了种田人,如果没有农民种田,城里人吃什么?谁来进行果蔬粮食生产?”我们儿时总觉得种田是最廉价的劳动,母亲分析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得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至少有一份稳定的正经事做,哪怕是种田种地,只要种好丰收了,那种活法也是成功的。”
母亲的一生具有坚强毅力,记得我们小时候,母亲的身体就不是很好,经常感冒,而且伴有血小板减少、高血压等病症。再加上,父亲年轻时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带村民外出修水利,母亲在家,为了照顾我们姐弟,累得整天心力憔悴,但她从未怨天尤人。而且母亲从未因自己身体不好,要我们请假回家照料。即便她在住院期间,也是父亲到医院照料,每当我们到医院看望,她总是说身体有很大好转,马上就会出院,如果没有立马出院,她就说那是老毛病,叫我们不必担心。为了节省医疗费用,母亲有时候患上感冒、牙疼这些小病,她会自己用单方治疗,根本不到医院看医生。只要身体稍微有好转,母亲就会下地干活。
母亲一生爱好助人为乐,年轻时便开始吃素食,由于缺乏营养,身体底子薄,但她却乐意帮助困难群众。邻村有一个哑巴,每年都会到我们村里来几趟,每次母亲看到那哑巴,就会叫他到我们家吃饭,还会给哑巴一点钱贴补家用。而且湾里有哪位老人身体不好或者行动不方便,母亲都会上门看望,并帮助他们家做做家务,照料一下老人,直到老人身体好转。母亲常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不要怕好了别人,好事做了好事在,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
母亲是活得很通透充满智慧的人,她虽然只读四年书,但她思想豁达,不与人斤斤计较,经常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清晰记得,16年前,办公室领导叫我学写新闻豆腐块时,父亲说写作很辛苦,但母亲双手赞成:“男孩子,就应该培养琴棋书画方面的兴趣爱好,俗话说,手艺人好翻身,虽然写作是一个冷门,但只要用心学习、练习了,越是冷门越容易出成果。”其中有段时间,我投稿到报社,但很少发表,我正怀疑自己的能力,准备脱产到相关学校学习,母亲又劝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学会观察,善于捕捉灵感,坚持写下去,总有些文章会被编辑选中的。”在母亲的鼓励下,我与报社记者老师结缘,经过笔耕不辍,果然近些年发表了很多作品,而且感觉生活很充实,精神也很富有。
那年外甥选择参军,大姐和姐夫有些犹豫,原本想他去学经商,但母亲表示支持。外甥11年前参军那天,母亲起大早做饭,并嘱托外甥说:“男儿有志在军营,入伍就是深造,当兵就能成才,在部队好好锻炼比做什么生意都强!”母亲用朴实的言行教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干事,不要贪图小便宜。
清明节那天,我们在母亲坟前焚香化纸、寄托哀思时,声音哽咽了,四年前的九月,母亲突然远离尘世,辞别我们而去,甚至没有留下一句叮咛,然而母亲留给我们的教导,我们谨记在心,并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母爱深深,母爱激励我们拼搏奋斗,正因为母爱的力量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在工作路上,感觉更踏实,在追梦路上更顺畅,让我们终生受益而难忘,但愿母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作者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