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 望 念 想 系 麻 田
(一)
文/王玉虎

“马儿坝的西瓜洪祥的蒜,海藏寺的大麻赛扣弦,东沟的葫芦煮不绵,十二墩的沙枣大又甜。”这些流传于家乡凉州、点赞叫得响的几种名优特农产品的民谣,是最早进入我儿时记忆的顺口溜,也是在我幼小心灵中、对生活成长的地域环境因种植大麻等农产品出名,萌生出自豪和朦胧优越感的原点。
时至今日,这些被岁月沉淀储存的民谣,口口相传的民俗经典,已深深地印刻到我的脑海里。然而,西瓜、大蒜、沙枣这些瓜果蔬菜现仍随处可见,唯有大麻的种植在家乡已成为了过往。穿越时空的隧道打开记忆的键盘,再度点击检索岁月的过往,萦绕脑际挥之不去的是那种持续、高强度、快节奏、繁杂有序的种植收获场面。打捞搁浅的往日时光,寻觅岁月的镜头再度回放麻田,一幕幕场景如梦如幻、沥沥再现。身手的感触、心中的烙痕,成为唯一的感动与光亮。
:野草漫径的田埂、草儿枯了又长;高低错落的田畦、绿了又黄;勤劳质朴的庄稼汉、面朝黄土背朝天、身躯直了又弯。善良倔强的种麻人,怀揣梦想、根植麻田,历经苦辣辛酸,憧憬着未来,耕耘着丰年。

大麻又称“线麻”,野生与栽培的分布都较广。但大麻在家乡种植,不知始于何时。
翻阅演绎千年的大麻种植长卷,名词注解展现眼前。据史料记载,早在北魏至北齐,推行均田制授田时,就分配种麻的田。在产麻须缴麻布以为“调”的地区、另给麻田,男每人十亩,女每人五亩,奴婢相同,一夫一妇纳布一匹,奴婢八人纳同额布调。
在晋·陶潜《归田园居》中就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元诗别裁集》戴表元《苕溪》云:“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的描述。清时张绍美在凉州八景《绿野春耕》,更是直接描写了古时凉州“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同”的诗句。
大麻由于特殊的纤维组织,成为纺织业的原料,产值比一般农作物高。然而,受地域环境和自然生态特有要素的局限,水资源匮乏的地方不适宜种植。而来自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的石羊河、慷慨的关爱和温婉柔情地滋润着武威,为家乡种植大麻提供了丰足的水源。河西走廊独特的光照、温度、土壤、又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麻鲜活的生命的自然本性,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境地。

大麻是一年生直立草木植物,外表憨态朴实,枝秆有纵向沟槽,叶子像手掌型,秆高。成品麻呈银白色、韧性好,拉力强、有光泽,是麻纺业的优质原料,适用于纺织麻袋、布匹、拧织绳索、造纸。大麻剥皮后的麻秆可用于烧料使用,大麻全身都是宝。
大麻心态阳光,耐涝耐旱。喜欢在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土质松软肥沃、含有机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块适宜生长,故有“高田种大麻,洼地大豆油菜花”的耕作习惯。
大麻从耕种到收获,麻农们付出的劳力,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更为复杂与繁重。要经过种麻、间麻、拔麻、沤麻、晒麻、剥麻等几道工序,才能收获加工成商品,进入市场销售。每个工序,仿佛有约定俗成的操作规程,其间伴随着深秋的雨水、沤麻坑中的臭水,种麻人的汗水,这些元素都溶进了成品麻的质地档次中,因此也造就了种麻人不一样的胆识、格局、韧性与耐力。

由于种植大麻与小麦、玉米等其它农作物相比,会多获出三至五倍利润的缘故,家乡人每年都竞先种植。因此不可避免的付出了比其他农作物更多的艰辛、以及复杂的农田管护劳动成本。在那距今已经久远的年代,大麻的种植加工制作,已显露出了保存着原始农耕手工业加工制作的流程工艺雏型。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天虽尚寒,心已向暖。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每一天都闲不住的庄稼汉已早早下地,为春耕备耕忙碌着。
:种瓜得瓜,种麻得麻;大麻多坚韧、植物育化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种因种麻如同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后敬魂而派生、联想出来的对大自然崇尚的人文理念、物化在种麻人的认知中,体现出了古老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家乡的春,多年来发育的都尤为朦胧、迟钝、漫长,到了四月份,才逐渐显现出春的气息:暖风解冻,冰雪消融,草色初新,柳枝萌动。但春的来去总是不同寻常,起起落落,寒暖交织,还没怎么正式登台亮相、摆上几个特色造型,短暂而象征性的身影,很快就被冬意未了的夏天替换了时令。

春风几度,蛰虫复苏,姗姗来迟春的脚步最终还是碾压出活力与生机。为了避免农历“四月八,冻死个黑老鸦”“过了端阳节,冬衣才能脱”的初夏特殊低温天气,种麻人一般都遵循“立春是晴天,不用问神仙”“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小满不下,犁耙高挂”和“到了惊蛰节,耕地不用歇”的民俗谚语,麻农灵活适度把握播种时间。
大麻播种延续着古老的人畜铧犁耕作,“要想出好苗,麻籽粒粒挑”。播种前,精选种子是培育苗齐、苗壮的首选措施。所以就有了“选种忙几天,增产近一半”。“风车吹,簸箕扇,瘪籽、嫩籽靠边站”的谚语,以及“麦种深,麻种浅,荞麦谷子盖半脸”“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麻不用问,多施牛羊、人畜粪”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人养地,地养人,犁头底下出黄金”“地肥足、麻如竹”农作俗语,麻农们的这些劳作付出,都是在为大麻的耕作做蓄力。但凡播撒的种


王玉虎,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武威市作协会员。先后在凉州区纪委、街道、商务局、农机局任职。期间单位曾获得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关工委;甘肃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禁毒办、省关工委及市、区各种奖次七十多项,个人也相应获得诸多奖项荣誉。主编《古驿新韵》、《凉州区商务志》、《凉州区农机志》《西凉娇子》;著有《西望长城—河西走城文化寻旅纪实》(合著)、《血沃河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纪实》(合著)《古城阅千年—武威历史文化古城寻旅》(合著)。曾先后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话剧、快板等文学作品5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