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木秉凤散文诗选 1115
英落随杳溪,独怆化迷离

乱山隐暮夜风急
英落缤纷入杳溪
独怆生涯岁半世
案伏寒暑月迷离
一帘幽梦待香袭
满腹经书何所依
烟雨景来有时尽
文章烂漫不吾欺
天涯望断,日暮江吟,不堪沧溟,归兮谁语。独立于密雨深处,观万物道法自然,文人的行住坐卧常常与众不同。在风雨交加之中,孟子之言总是萦绕耳畔,以明己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天地磨练万物万事,不仅仁人贤士如此,大千万象又何尝不是在风雨之后方见彩虹呢?生命之养,道德之修,觉悟之道,无一不是在持之以恒中完成。梅花报春、秋菊履霜、竹松傲雪也都是为我们展示着苦尽甘来时的风光无限。
苍穹浩瀚,春风万里,风渡溟月,怅惘沉浮。志上长空远,情幽倦黄昏,若悟天下闲事,不著春秋尘心。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而天地以其自然之心、自然之声与自然之色告警我们道法自然的重要性!人从自然中走来,终将回归自然而去!天地正气就是浩然之气,回归自然、道法自然、恒顺自然才是天人合一的正道通衢。云天之下,密雨之中,或沉湎峰巅,或接踵水畔,博博大千为人们缓缓展示着一幅山瀑水廊的画卷。眺望长空,山水共色,绵绵纤雨夹裹薄雾松风无情吞噬着这片净土,阴阴的天,寒寒的地,寂寂的心,碎碎的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听风雨之声,虑天地之务,正人文之道,我在山泉湖色映衬的行云流水中流连忘返,人竟不知己之存在,而与天地同心共勉焉……
年华逝水,春芳不再,沧尘满面,三星隐白。立于高峰之前,欣怡风雨过后,百溪潺湲,登高远望,山水泉城若隐若现,山顶的乌云划过树梢,雾凇带着凛凉之意,大千世界匆匆隐形于浓雾郁霭丛中。缓缓顺路而下,阶畔草木葳蕤,细细欣赏着自然造化而来的羞花涩竹,山景溪色在朦胧苍翠中依然显露出它的风韵之美,也许万木因雨而秀,清风凄凄,细雨濛濛,软嫩的青草,娇丽的黄花,扶疏的竹林,一切在风雨彩虹中形成了一个缤纷灿烂的世界……也许人在独处,亦有独处的甜美与收获,没有人间的喧嚣杂乱所以境如梦幻,没有世俗的尔虞我诈所以灵魂沉寂,林鸟的清歌与疾溪的浪花交相鸣起,水泊幽谷犹如天乐之堂,笃行宁静就在这无求无欲中演绎着岁月自然。也许我们用简单的灵魂会演绎出复杂的文章,也许我们用单调的线条勾勒出炫酷的画卷,也许我们的人生犹如一汪景色,天地大美就遁形于这朦胧雨色之中,执之无得,失之若从……
记得《圣经》有言,上帝造人本是为了让人们去管理天上的鸟,水中的鱼,以及林苑中的飞禽走兽。然而人呢,却为一己蝇头小利,失却了天人合一之道心,剥夺着万物生存之空间。然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或许仅仅是人类放弃了“公心“,而攀缘出这份“私心”,因而美丽的世界从此支离破碎。我不知道世间是否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之人,但先天下之乐而乐却熙熙攘攘。孟子告诫后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地本自何忧?短视复何高瞻?我当悠哉悠哉学鱼虫鸟兽者,无为而无所作为矣,然而大自然的无为之美与人间的无所作为乃有天壤之别,这山潮带雨澎湃而下也许为洗净人间尘嚣而来,焉得不赏。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20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