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对联资料第二十一期
根据网络和相关书籍编辑整理
整理人:溪水 日月

(二十一)成联入门
(一)成联是什么?成联就是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
许多人第一次接触成联这个概念时,误以为它是楹联艺术中与出句、应对并列的一个分类,其实并非如此,成联的定义,就是楹联的本身定义.之所以有“成联”这个提法,是为了强调其所形成作品的完整性,以区别于单纯的出句和应对等单边创作.
出对句形式是在成联基础上的一种形式变通,其落脚点无非还是通过“单凤求凰”来得到一副完整的成联。可以想象,一副楹联由一个人出上句,另一个人对下句,徒增了许多趣味性和竞技性。事实上,自古以来,那些脍炙人口的著名对句无不以现场斗智为背景,大都带着浓厚的游戏色彩。如“小猴子也能对句,老畜牲怎敢出题。”等等。后来,由于对句可以训练遣词造句和对仗,能够为成联和律诗创作夯实基础,所以便被请入了古近代中国的私塾和学堂,成为那里的基础必修课。
可见,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而成联,则从始至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这个结论也许令许多长期活跃在出对句领域而尚未染指成联的朋友感到一丝沮丧,但事实的确如此。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形式和内涵。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
成联创作则不同,它需要创作者经历一个完整的创意和思维过程,营造出完整的形式和系统的内涵,如同创作诗词散文小说一样。成联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 如果把探索楹联艺术之路比作一种“修行”,那么,精通了成联,才算修到了正果。
成联有没有所谓的技巧,怎么样算入门,这个话题对于我来说,确实有点无话可说。法无定则,所谓成联的创作,先有"创",然后才有
“作”,而"创"字,便有来自自我的内心,区别于其他人,独一无二的意思。因此,如何写好成联,实在没有一个公式来套,但是,我们可以在这里试着谈一下自己在成联创作上的经验体会,所谓"野人献曝"而已。
什么是好联
一幅对联的组成,总的来说,无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内容。文字是为内容服务的,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最恰到好处的字眼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包括修辞技巧、文字架构、叙事口吻..等技巧性的东西。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所说"采采流水,蓬莲远春。”等等,便是文字传神的写照。文字,是一幅对联的外表。而内容,则是一幅对联的灵魂。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传达出什么样感发的力量,除了文字要有感染力,作者自身思想的厚度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幅好的对联,便是恰到好处
(注意,是恰到好处"的文字,而不其它)的文字,和深厚真挚的感情的结合。符合这两点要求的,便是一幅好对联。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西湖】
其一
亭立湖心,仰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其二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其一便是一贯西湖对联的老套路,从风景人文入手,下联未免扯得太远,其二却注入了民生的观念,颇有老杜遗风,而不仅是出新了。
下面是俞樾和其夫人分别题冷泉的两联:其一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俞樾)其二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俞樾夫人)
俞樾一联"有时/无处”都过于拘泥,所谓佛法上说的"著相"是也。而俞樾夫人的,便在思想和文字上更高一筹,有人说,文字宁拙勿巧。意思是说,文字的本质是传情达意,而不是刻意的雕饰,但是不是要反对字斟句酌。字,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荷花和菡蕾、莲花、芙葉,都是一种东西。但是,荷花比较世俗,菡萏有一定距离感,莲花有种清洁的体念,芙葉,则是古典雅致之美。嫦娥,有种生活化的味道,恒娥,便有种高贵和距离感觉了,我们可以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况来遣词造句。

(二)成联的特性
如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一样,作为一副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成联符合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共同特性:
1、独立而鲜明的主题;
2、符合逻辑和语法的语言表述;
3、特定的空间或时间背景;
4、浑然一体的语言风格。
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体现“对称艺术”的文体,成联更多了三大个性:
①上下比节奏点平仄互补;
②上下比整体结构对称;
③上下比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具体地讲就是我们前面说学习和讨论过的对联的基本要素。以上几点的相互融合,组成了成联的特性,也构成了对成联作品最基本的“认证标准”和审美要求。
例如:挽郑成功 玄 烨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简注]郑成功(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明末福建南安人。南明隆武年间,受唐王恩宠,赐姓朱,更名成功,后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
玄烨(1654—1722),爱新觉罗氏,满族人,清世祖第三子。8岁登基,年号康熙,在位61年,庙号圣祖。
四镇:南明福王时设于江北的四个抗清据点,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分守。
两岛:金门和厦门岛。
屯师:驻守军队以抗清。
诸王:指福王、唐王、永明王、淮王。
一隅:此指台湾。
抗志:坚持高尚气节。
孤忠:指忠心耿耿而不能得到支持。
元胡炳文《拜岳鄂王墓》诗:“太义君臣重,孤忠天下知。”
(1)联语立意高远,指出郑成功忠贞守土保国的史实,更赞扬郑成功驱逐荷兰统治者收复台湾的功绩。述史论评客观公正,哀挽的感情亦十分真切。见《古今名人挽联选注》
(2)平仄互补:
上联为: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为: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整体大结构对称。
成联的特性对“对句”提出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对句的意义在于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那么,如果将“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作为一个上联出句提出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具有统一主题的完整的楹联作品呢?
这就自然形成了对“对句”的基本要求:
①符合逻辑和语法,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语言表述符合逻辑和语法。
②符合声律规则,以使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平仄互补。
③符合对仗要求,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结构对称。
④讲求立意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而独立的主题。(在主题未定的情况下,对句在不同的角度与出句进行立意关联,便将与出句构成不同的主题)。
⑤讲求取景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
⑥讲求风格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和情调。
⑦讲求联眼切合,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三)从对句到成联
当我们开始学习对句之初,就已经和成联有了约定。而你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成联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首先需要作的,是帮你把对句的思维方式转变到成联的思维方式上来。
楹联是“一个面中的两条线”。前面说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必须有一个独立而鲜明的主题。也许有人会质疑:许多著名的楹联作品都并没有标题或横批。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标题与主题是两个概念,楹联可以没有标题,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些楹联冠之以“无题”,只是因为其主题不便用一句标题式的语句来总结而已,但主题仍然存于灵魂之中。
如果把主题所限定的立意范围看作一个无形的面,那么上下联的立意内涵正象是这个面中的两条线。
之所以称之为面,是因为这个面是有一定边界的,并非可以无限扩展的“平面”;之所以称之为“线”,是因为这两条线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应该算是“线段”不是“直线”。对句相当于“已知一条线,在同一面内求另一条线。”出句,就是已知的这条“线”。与几何原则完全一致:对于一条线来说,它所在的面并不是唯一的,它可以跟不同的另一条线构成不同的平面。正如一个出句,它也可以跟不同的对句构成不同的主题。因此,若想在同一个面内求另一条线,首先要确定一个面。有了这个面,你再在这个面中划出另外一条线来,二者之间自然就做到了“立意关联”。但这条新的线不能与原来的线重合,否则便是“合掌”;交叉也不行,那是“局部合掌”。
事实上,并不是任意两条线都能处于一个面之中。假如你随手划出一条线,有可能跟第一条线无法同处于一个面之内,这时,就出现了“意隔”。成联相当于“已知一个面,在这个面内画两条线”。成联的主题,就是一个确定的“面”。我们要在面中画出这样两条线:这两条线必须完全处于这个面之内,不能出了边框,否则便是“脱离主题”。这两条线不能重合,也不能交叉,否则便是“合掌”。这两条线可以是平行线,比如“正对”或“反对”的上下联;也可以是一条直线上截断的两条线段,比如“流水对”的上下联。
注:上面所作的“面”与“线”的比喻,仅仅是针对楹联的立意布局而言,跟声律、对仗、取景等其它要素无关,大家切勿无限发挥,以至迷乱。
成联必须扣题吗?必须扣题。——岂止是成联,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扣题。
如被收入《清末民国讽喻联集》的一副名联。
门 对 前人
梅占花魁,爱旎旖春光,若作和羹劳想象;
巷名筷子,念苍茫时局,待谁借箸共筹商。
[简注]
其时作者寓居南昌筷子巷。
花魁:旧时品花,称群花之首为花魁。指梅花。
旖旎:轻盈柔顺的样子。
和羹:用不同调味品配制的羹酒。此指景物色彩多姿。
想象:亦作想像。犹想见。三国曹植《洛神赋》:“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唐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诗:“迹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苍茫:此指模糊不清的样子。南朝梁沈约《夕行闻夜鹤》诗:“海上多云雾,苍茫失洲屿。”
时局:当时的局势。
借箸: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刘邦正在吃饭,张良入见,以为计不可行,说:“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意为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的形势。典出《史记·留侯世家》。后来指代人策画
筹商:筹谋商议。
上联即景抒怀;下联感时寄慨。联语清丽雅致,意境明朗,赏玩美好风光之时,不忘“待谁借箸共筹商”时局之责,表现了作者忧伤国事的思想情绪。见《中华对联大典》
原来,现今流传于世的许多楹联名作,在创作之初都是没有标题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标题”,其实是后人在收录成册时为了有个“标记”而机械地加上去的。目光锐利、思维缜密者一看便知,这些“标题”并非“原配”。
有人对大量的古、近代楹联现有标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收录者对这些前人的“无题联”命名时大多约定俗成地遵循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作品被收录前题写在××地方,就将之命名为“题××”,或“××联”、“××对”……显然,命名者们并未考虑这个标题是否能彰显作品的主题。
按照这样的命名方式,假若这副作品在收录前题写在某个名胜古迹或知名的公共场所内,比如黄鹤楼、藏书阁等等,那么这副楹联的标题便能“有幸”彰显出主题来———“题黄鹤楼”、“藏书阁联”,都是标准意义上的标题。
但若这副作品收录前题写在某个没有名称的私人场所内,那就惨了,它们被收录者们草率地命名为“门对”、“楼对”、“书斋联”等等。前面提到的那副“梅占花魁”联,作者便是一位无从考查姓名的作者,其宅门更是无从命名。
还有一种“标题现象”:一副赠人之联,假若受赠者是名人,那还好说,比如“赠况周颐联”;假若受赠者是一位不知名的人,该联便会被直接命名为“赠人联”。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这样的命名,与其说是一个“标题”,毋宁说是一个记号。

(四)对联按语意可笼统地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 绘景
描绘景色、景观或罗列景物的文字。如: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安庆大观亭)
二 状物
一篇文字中用来具体描述物品外形、特性、状态的文字。如: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咏炭)
化雨无私,忆往昔踏雪来过,曾话春风一席;
三 写人
用来说明人物身份或描画人物形态、品性、心理活动的文字。如:
园地久荒芜,纵然嘉木成荫,争似我孤怀落落;
诗文多失散,若有良朋问稿,只道他妙手空空。(自挽)
四 叙事
叙述人物行为、事态发展过程或罗列事件(典故)的文字。如: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治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郡遗黎。(成都武侯祠)
五 哲理
阐述人生哲理的文字组合。如:
客醉共陶然, 四面凉风吹酒醒;
人生行乐耳,百年几日得身闲。(陶然亭)
六 议论
对人或事物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慨的文字组合。如:
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若;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摘仙才。(福州贡院)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无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徐锡麟烈士纪念楼)
以上六种语意单元并非绝对独立,而是时常会交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单元中包含着小单元。如: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治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郡遗黎。(成都武侯祠)
“亲贤臣,国乃兴”合起来是一个标准的“哲理单元”,而单就“亲贤臣”三字的组合而言,则属于“叙事”单元;同样,“治大事”与“治大事,人为本”之间也是这样的被包含关系。
按照特定的创作意图和主题要求,对以上七种语意单元选用其一,或对多个不同类型的语意单元进行融汇、组合,就形成了题景、咏物、题人、议事、抒怀、喻理、庆贺、吊挽、行业特色、文化景观等十种不同类型的成联。
其中,题景、题人、咏物、议事、抒怀、喻理属于基础类型,该类楹联多以艺术创作为主要诉求,也可称之为艺术楹联;其余几种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实用要求变通、融汇形成的复合类型,因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特定的实际用途,可称之为实用楹联。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渔夫 野鹤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3.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