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巧艺
一、抵达珠海
我老公的姐姐嫁到永峰大山,她的三个孩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南下汹涌的打工潮来到珠海打工,转眼快30年了。
我们通过微信和三个外甥取得联系后,决定今年去珠海过冬。
我们通过询问了解到珠海的房价并不贵,住小区电梯房大概一千多元一月,住民房只有几百元一月。
12月15日早饭后,我俩带了被褥、锅、碗、瓢、盆一切日常生活用品,定好导航,就开车出发,此时去珠海过冬正式拉开了序幕。
我们时间自由,走到哪玩到哪,一路走走停停,停停拍拍。
沿途我们到参观李宗仁故居,当晚下榻桂林。翌日游览了阳朔后住在梧州税务局工作的侄儿家。
17日下午两点赶到目的地——珠海南屏镇河排街。
大外甥小波,小外甥小林,外甥女小菊三姊妹三家人都在河排街毗邻而居。
大外甥小波和外甥女小菊的丈夫小富已在街口接我们了。
河排街并没有河。大约200米长的街道一边密密麻麻挨着的30多座房子。这里原来是个小村,现在是城乡一体变成一条街了。
把车停好后,当务之急是找房子。外甥女小菊两口子带领我们去找房子,大外甥小波在家准备晚餐。
小区里的房子档次高些,要一千多元一月,但问了几处,都是短期不租,至少要租一年才行。
我们只好把目光投向民房,在河排街选中了一套。
房子虽然简陋,只有10平米一厨一卫,里面一张双层床,明亮的窗子下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但阳光充足,空气干燥流通,墙壁粉刷一新。又在二楼。而且租期随意、经济实惠。
另在住房马路边的一棵芒果树下租了个车位。
旗开得胜,很快就把房子搞定了。
为了给我们接风洗尘,晚餐办得非常丰盛扎实。
外甥们大大小小十多个围坐一桌,推杯换盏,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他们不停地往我们碗里夹菜。一口一个“大舅舅”“大舅母”。外甥孙们一口一个“大舅爷爷”“大舅奶奶”地喊得清甜。
久别重逢。他们想了解家乡事,我们想了解他们在外的打工经历。整个客厅像麻雀打烂一窝蛋似的热闹。……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小波是一九九五年冬季,从部队退伍回来后,只身一人背着装有两身军装和被褥的背包南下打工。
随后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弟弟小林和17岁的妹妹小菊也尾随哥哥陆续来到珠海打工。
三姊妹二十多年来抱团取暖,一直毗邻而居在河排街。
他们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里结婚生子。小波在西岩街旁边建了屋,小林在西岩街上买了房,小菊在珠海买了房。
孩子们都在河排街长大,大外甥媳妇今年也退休了。
小波干的是厨师,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他得意地笑着对我说:我到处都是老大,在公司大家都叫我“大厨”。在河排街朋友很多,大家都称我“大哥”。
除了小波当厨师外,其余几个都是在工厂打工。
他们一无文凭,二无技术。有的只是年轻、肯吃苦。
每天天还没亮,六点钟就要起床出发,晚上九点才能回家,两头黑。工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化枯燥的流水线工作,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即便如此,也从未听他们叫过苦,喊过累。
小波作为老大,碰到节假日,就会杀鸡杀鸭,把弟妹全家喊拢来饕餮一顿。小波不但厨艺高超而且很幽默,一大家子拢来总是有说有笑很开心。
真是“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二、珠海特区
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45年来,昔日落后的“小渔村”一路奋跃而上,成为一座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现代化花园海滨城市。
珠海三面环海,毗邻香港、澳门,站在海边的情侣街上抬头就可望见澳门,是祖国的南大门……
珠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很适合热带植物生长。
没事时,我喜欢去外面走走看看。
由于珠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的花草树木生命力旺盛。
这里常见的是高高的棕榈树、椰子树和枝繁叶茂的榕树。
随处可见的棕榈树和椰子树高高地挺立在马路旁或公园里。树干有海菜碗大,没有节外生枝,像电线杆一样的笔直。尤其是椰子树高达15米至30米,有十层楼多么高,被称为树中大象。
棕榈树和椰子树的树干光溜溜的,一直要到顶才有叶子,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棕榈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大蒲扇,椰子树的叶子像一片片大羽毛,叶子又粗又大,足有4、5米长,分别向四周伸展着。
从棕榈树和椰子树下走过,还真有点担心“落下来片树叶砸烂脑壳”。
人与人是不相同的,各有各的个性、三观和认知。
树与树也是如此。榕树跟椰子树、棕榈树虽然同样是树,却是完全不同的形状和个性特征。
榕树高大茂盛。叶子细小稠密,树冠面积很大,树冠宽度可达3至4米。它的根须特别发达,远远望去像一位古稀老人飘着长长的胡须。
河排街前面是16车道的珠海大道,车子在上面行驶如同在高速公路上一样飞快。我晚上会去那人行道散步。因人车分离,每条道都有绿化带隔离开来。所以走在人行道上还是很安全的。
河排后面不是河而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我早晨到后面山边去散步。湖南冰天雪地,这里却是蝴蝶飞舞,鲜花盛开,有时我会釆些路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回来,插在瓶子里养着。真是:
日常出入是珠海大道,休憩闲暇是巨幕山景。
珠海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外,还可从城市建设,环境卫生以及绿化建设等可以看出:
珠海能拥有“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确实名副其实。
珠海除了给人留下美丽、文明的印象外,她的包容和大度更是难能可贵。
“来了就是珠海人”的大幅标语无不使每一个到珠海来的人倍感亲切。
珠海没有地铁。珠海公汽很便捷,1元钱的公交通达全城。60岁以上(包括60岁),不管户籍在哪里都可办理刷卡免费。
珠海2007年开始率先实行了12年免费教育,其中包括中专、技艺、职校等。我两个外甥的孩子,一个读中专,一个读技校,他们没有珠海户口,也同样能享受12年免费教育。
三、陈队长
12月21日我刚午睡起来,手机响了。一听是沉江渡宣传队的陈队长邀我们明天上午九点到“吉大”的“喜怡海鲜酒楼”喝早茶,就在“情侣街”旁。
陈队从涟源市副市长退下来后定居在珠海。这两天从朋友圈得知我到珠海来了。
早茶是广东人的一张名片。
翌日 九点钟我们开车赶到了“喜怡海鲜酒楼”。
陈队长在门口等着我们了,我们跟着陈队长来到二楼早茶厅。
哇塞!早茶厅好豪华好大!足摆了二十来张圆桌,圆桌上铺着靓丽的金黄色桌布。喝早茶的人很多,到处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
陈夫人和另外几个邵阳老乡已坐在那里等我们了。
名曰喝早茶,实际是一种点心文化。
早茶陆续上来了,花样品种繁多。什么喜怡虾饺皇、花椒蒸金钱肚、荷香糯米鸡、翅汤小笼包、葱花滑肉汤……足足摆满了一大圆桌。
面对这么多难得一见的精品美食,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品尝,把个肚子撑得胀鼓鼓的。陈夫人还在不停地点,大家忙不迭地说:别点了,吃不下了……
我们边吃边聊天。陈队对我说:修沉江渡电站时,他和下放的省文艺工作者蔡老师都住在电站指挥部,同你爸是隔壁房(我爸当时搞设计施工)。你到你爸那里,好小的一个妹子。
陈队的话瞬间激活了我的记忆,时光一下子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修沉江渡电站时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
我想了一下说:我第一次到我爸那里,是高小毕业12岁,因没被推荐上初中,想去修电站。
第二次是初中毕业15岁去修电站,在妇女排打破碎机,挑河沙。不久便碰到宣传队招人,你和蔡老师当主考官。我跳了个《北京的金山上》,就进了宣传队,从此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宣传队一年,16岁后就下乡了。
屈指一算,其实陈队只大我5岁,当时也是20出头的小伙子。
那时的陈队年轻帅气,一口长沙话,又是领导。在我眼中高不可攀,连话都不敢跟他讲。
弹指一挥间,50多年转瞬即逝。嗨,岁月是把杀猪刀。当年的年青人都已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太太。
这时一个邵阳老乡对我说:陈书记的孩子开公司,在珠海有好几处房子。他俩口子的房子就在海边,推窗望海。每天都能看潮起潮落,海上日出……
喝完早茶,陈队又带我游必去的打卡地珠海渔女。
我们驱车驶在海边的情侣街上,望着辽阔的大海,蓝天白云,岸边的椰子树……心情别提多惬意。
这时陈队指着前方说,他的房子就在那。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啊!漂亮的别墅房临海而立,推窗见海,多么美啊……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香炉湾畔,远远就看见竖立的渔女像。
渔女雕像身掮渔网,裤脚轻挽,含情脉脉,双手高擎着一颗珍珠。
婀娜多姿的珠海渔女是珠海市的标志,所以这里游客很多,拍照的最佳位置还要排队。
我匆匆拍了两张,不敢久留。可拿起手机放大一看,没一张照片是如意的,头发被海风吹得乱七八糟。
我只好退到情侣街路上,远距离效仿渔女姿势再拍。
陈队做我的导演,在一旁纠正我的动作,胯要往哪边翘,腰要往哪边扭,头要怎么抬。
丈夫做我的摄影师,一会儿站着拍,一会儿躬着拍,一会儿蹲着拍。
这里没人跟我抢位置,有的是时间精心设计摆拍,直到陈队竖起大拇指说:好!才准数。
陈队还带我们参观了日月贝、港珠澳大桥……
三、他乡遇故知
改革之初百废待兴,千万人才“孔雀东南飞”来广东寻梦。
九十年代初,城步一中张老师等几位年青骨干教师率先南下闯荡,开启人生新篇章。
那时内陆教师待遇较差,广东的工资普遍比湖南高很多,加上许多老师的爱人又下了岗,于是广东成了大家觊觎的一块肥肉。
万事开头难。 有人在前面打了前站,城步一中很快就过来了七,八个青年骨干教师。
刚过来人生地不熟,举步维艰。路在何方?心里没有一点底。
有的老师只好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挨个去问,找到工作的。
有的老师直接找教委领导毛遂自荐找到工作的。
有的是通过先来的老师提供的信息找到工作的。
有的老师一时进不了,差点吃回头草,打道回府。
有的老师自己解决了,老婆却解决不了。
……
就这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他们有人落在中山,有人落在珠海,有人落在佛山,有人落在顺德,有人落在深圳……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他们终于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广东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俗话说得好:不是肥土不栽姜,不是好汉不离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们来到这里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所以都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通过努力他们掌握了粤语,评上了高级职称,入了党,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张老师和钟老师分别在所在学校当上了副校长。
孩子们也很有出息,有的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深圳发展,有的考上名牌大学远走高飞到北京、上海发展去了。
现在他们大部分退休了,成了他乡的留守老人。
退休后有的是时间,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互相往来,到这家玩几天,去那家玩几天。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他们见我们来珠海了,热情地邀请我们游览美丽浪漫的海滨公园、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横琴、孙中山故居……
老乡见老乡,满脸喜洋洋。多年没见大家都很兴奋。肖老师爱人说,几十年没见过我们了,见面的头天晚上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每次游完景点,都要带我们去餐厅撮一顿。湘菜馆连锁店“回家湘”是喜欢去的餐厅之一。
好不容易碰到一起,同频共振,畅所欲言,有聊不完的话题。一个个争先恐后哇起喉咙喊(扯着嗓子喊),整个餐厅被我们抬起来了,服务员好奇地从门口伸进头来看热闹。大家边讲边笑,笑出了眼泪,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吃了笑猪肉。
除了聊他们在广东的创业史外,聊得更多的是家乡。大家都为家乡的旧房改造,环境卫生,城市建设,城步一中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到由衷的高兴。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正投机不嫌多。聊到餐厅服务员要来搞卫生了,大家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各自开车回家……
他们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是身在广东,心系家乡。
家乡是他们一辈子梦牵魂绕的地方,乡愁是他们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情愫……
2024年元月21日写于珠海
【作者简介】
李巧艺(1956年1月1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祖籍湘西龙山县,中师函授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县作协会员。作品散于《苗岭文艺》《新花》《小学生作文辅导》《文萃报》《今日作家报》《赣雩文艺》《当代文艺》《湘梦山地文学》《苗乡城步》《美篇》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作品《搬家》获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