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名曰孙贻荪,江苏南京人,1933年生,1949年冬,时年16岁,在南京完成高中学历,准备应考大学的他,放弃大学梦,参军来到重庆南温泉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学习,接受刘伯承、邓小平讲授的军事、政治课。1950年1月,时年17岁的孙贻荪,接到部队调遣,前往参加修建成渝铁路的命令,很快从一名解放军战士,成长为西南军工筑路第一总队参谋。
秦宁撰写发布在“学习强国”网的影评《一路向前》:艺术塑造“开路先锋,用较大篇幅讲述了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修建者之一,原西南军工筑路第一总队参谋,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内江工务段关工委“五老”,孙贻荪先生修建成渝铁路的精彩片段。
秦宁在影评中说:该剧深入采访了亲历者,让有故事原型的剧情更加扣人心弦。片尾,与罗向前一同故地重游、缅怀战友的老兵,是该剧顾问孙贻荪。
孙贻荪是罗向前的原型人物,是成渝铁路修筑的亲历者,在修路期间任军工筑路第一总队参谋。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后,他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前线任铁道兵战地记者,后在成都铁路局工作。罗向前送别战友的一幕感人至深。
当年,17岁的孙贻荪所在班仅留他一人修建成渝铁路,他所在部队连夜集结渡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皓月当空,孙贻荪一一送别战友。剧中,老百姓自发捐献枕木剧情也有原型。
当时四川人民捐献枕木120余万根,其中很多是名贵木材。与剧情一样,不少新人拿出自己本要用于制作婚床的木材,甚至有老人捐献了自己用于做寿棺的方材。这些真实动人的故事重现荧屏,让观众潸然泪下,原型故事的历史生命力与剧情故事的艺术感染力交相辉映。
成渝铁路的修建,经历了从满清到民国漫长的历程,早在清代晚期就提出规划修建“川汉铁路”的设想,直到民国时期才着手修建,只因抗战爆发而停建,仅完成工程量的14%,就半途而废了。
修筑成渝铁路是四川几代人的梦想。四川地大物博,山险水急,道路崎岖,具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新中国刚成立,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亲笔批示“修建成渝铁路!”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全线开工,沿线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许多百姓捐出自家棺木,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10万民工、3万军工全凭铁锤、钢钎、扁挑等原始工具,仅用2年时间,建成505公里成渝铁路,把沿线64个车站连成一条经济带。
1952年7月1日通车这天,贺龙司令员亲自为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剪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题词祝贺!
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是历史的丰碑。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掀开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高潮,为后续修建宝成、天宝、内宜、宜珙、川黔、成昆、襄渝、内昆及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积累了经验,促进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今天的15.5万公里,其中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达到4.2万公里,为川渝人民安全出行,助推成渝经济圈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去年,成都局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关工委在内江工务段设立了新中国第一路“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和“成渝铁路教育基地”,旨在告诉一代代铁路新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老一辈“开路先锋”精神,继承先辈光荣传统,砥砺前行,坚守实干,严谨争先,勇于奉献,为提升线路设备质量,确保大动脉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作出新贡献。
时过境迁,当年参加修建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生龙活虎的帅小子孙贻荪先生,而今已是91岁,内江工务段关工委“五老”,在《一路向前》剧照中是罗向前的原型人物。
孙老既是一位老铁路,更是一位老作家,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是四川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了,他17岁就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诗歌,21岁出版诗集并获得奖励,漫漫75年笔耕不辍,出版文学专著12部,发表文学作品360余万字。退休30多年,仍心系关工委,发挥“五老”余热,关心关爱下一代,撰写不少反映铁路题材,启迪青工的散文、诗歌,经常在《西南铁道报》副刊发表;去年10月,被评为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受到国铁集团关工委表彰。
74年后的今天,孙老同《一路向前》的剧组们一道,共同演译了反映当年修建成渝铁路的“开路先锋”,让解放军报记者秦宁撰写的电视连续剧《一路向前》影评,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网刊出,再让《一路向前》所向披靡。让我们共同为孙老点赞!向为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建设作出贡献的孙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