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崮乡有片永恒不变的红(节选)
图 文 /杨浩然(山东)
百年记忆,红色泉庄,永不褪色的党旗,这是我的老家沂水的一个村庄发现的山东省境内最早的一面党旗。

在山东省沂水县档案馆,在崮乡深处的记忆里珍藏着一面独特的党旗,一面让崮乡的土地和人,都感到自豪,也染红了时间和空间的,已经八十六岁的,山东省第一面党旗。我带着崇敬,回到了公元一九三八年的十二月,回到了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统一制式党旗的那段峥嵘岁月,我看见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由沂南马牧池转移到沂水王庄,我看到他们在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马头崖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刘洪秀光荣地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为了让星星之火点燃乡村时,有一面宣誓的党旗,美丽的赵煜琴和几个美丽的八路军女干部,采着太阳与月亮的光芒,一针一线,绣制了一面更为美丽的党旗,这面由镰刀斧头构成的红色党旗,是摹仿苏共党旗绣制的,右下角还绣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然后,赵煜琴再次来到马头崖,在一个隐密的所在她把这面党旗郑重地交给了刘洪秀,也代表组织,把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交给了刘洪秀,刘洪秀眼含热泪发出铮铮誓言,请组织放心,党旗在,我就在,我在,党旗就在。

一九三九年,当满山遍野的麦子金黄了百姓的喜悦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踏着抗日形势的需要,撤离了,赵煜琴自然也一起离开了王庄,离开了她所器重的刘洪秀。但是,党的信念留了下来,党旗,也留了下来。刘洪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深情地望着远去的队伍,紧紧地捧着党旗,捧着金子一般的信念,暗暗坚定着誓死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然后把保护党旗的重任,交给了早已入党的内弟杨洪喜,告诉他,用你的生命裹紧她吧,哪怕危机时刻舍弃我和你姐也不能舍弃这面党旗,然后,他和杨洪喜用最严密的方式封装了党旗,连夜藏进了人迹罕至的一处山洞里,藏进了两个沂蒙汉子对党坚如磐石的忠诚里。

狰狞的日本鬼子投降了,正义的解放战争胜利了,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刘洪秀,回归了田园,回归了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但他没有丢弃那面党旗,更没有丢弃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他盼着那个叫赵煜琴的领路人回来找他,他盼望当面对她说一句你交给我的党旗完好无损的在这里,我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也没有给肩头那一份沉甸甸的光荣抹黑,可他不知道赵煜琴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已经无法代表组织,回来见他。

时光一晃过去了五十三年,沂水党史委的窦现诺主任去马头崖采访,他发现了刘洪秀,也发现了这面一直鲜艳在历史记忆中的党旗。于是,刘洪秀和这面党旗,才在明丽的阳光下,与我们相见了,于是,在一个隆重的仪式上,刘洪秀眼含热泪用他长满老茧的双手,把这面党旗交给了组织,交给了由共产党创造的,一个伟大而崭新的时代。留下的,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念,以及他满脸的憨厚与沧桑,还有那一片镶嵌在崮乡山水间的,永恒不变的红。

杨浩然,山东沂水人,历任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集团业务校长、北京文鑫教育写作学校校长、《传奇故事•校园作家》主编、《经典美文》执行主编等职,兼任中国教育科学院成功作文课题组执行组长、北大青少年手拉手立志成才全国作文大赛评委主任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故事等一千九百余篇。主编《小美文大智慧》《经典阅读》《月亮的温度》《小河轻轻对我说》《一棵小草的品格》《我和夕阳有个约》《雪与霜的记忆》《鸟儿的故乡在哪里》等文学图书二十余部,策划主编中小学作文、阅读理解、识字练字、诗词讲解等语文配套教材六百多本,三十多年来累计在全国各省市青少年报刊指导推荐点评学生作文发表一万三千多篇,个人出版小说、影视剧本、散文诗图书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