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孔桥
文/邱燕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代大儒朱熹的话,虽不无夸张,但却道出了在他心目中孔子在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赖孔子而开。
孔子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著作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在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的奠基人。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易》原本是一部筮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义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和创立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马迁。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闻名遐迩。布衣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炼。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的棂星门柱上,有一副明人撰写的对联:德侔天地,道贯古今。短短八个字,却概括了孔子道德与天地齐等,思想学说横贯古今的境界。从这种对孔子道德绝对化的礼赞里,可以看出人们对心目中的孔子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万世师表是对孔子的恰切评语。
长期以来,因为人们对孔子的立言立德比较了解,对孔子立功却知之甚少。孔子曾为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在他执政期间政绩显赫,显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最辉煌的政绩是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夹谷会盟,孔子洞察秋毫,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两国会盟时,面对强横的齐国,他既智且勇,当莱人鼓噪时,“士以兵之”;指挥右司马斩杀轻蔑侮辱鲁定公的俳优侏儒,令齐侯惭愧和惧怕;不卑不亢,享礼不享,坚持以礼制行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并迫使齐景公归还长期侵占的土地。隳三都之举达到了强宫室,弱私家,尊君卑臣,体现了他一贯的“君君臣臣”的政治思想。他治理下的鲁国,君臣各安其位,良好的政治教化遍及全国。达到了男女分途路不拾遗,男子忠信,女子贞顺,宾至如归的社会和谐。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有言说“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论的书,以孔子语录为主,书中阐发了孔子的言论,里面的民本、礼制思想,中庸、忠恕的人格设计,七教三至治理国家要重视粮食充足、军备无缺和人民信任三件大事,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进取精神,有一言九鼎的致世之用。

“素王”是孔子的别称,素王即是没有王冠的王,是真正的王者。孔子不宝金玉,而以忠信为宝;不祈土地,而以仁义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全是就永远存在的,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孔子的时代,鲁国处在三桓当政时期,无道的鲁国却使孔子无法施展自己的执政才能。孔子驾鹤西去时鲁哀公致悼词:“呜呼哀哉尼父,您的离去使我失去了效法的榜样”,哀悼之心溢于言表。众弟子纷纷为他守孝三年,其中子贡为他守孝六年,可谓极尽哀荣。
而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的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封孔子第八世孙为奉祀君,自此孔家的嫡系长孙便有了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到1055年,宋代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延续八百八十年,世世不绝。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的世袭封号。衍圣公得益于先祖孔子的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衍圣公是中国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期相当于八品官,元代为三品,明初时为一品,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和皇帝同行,还可以带着孩子上殿朝觐皇帝。
衍圣公居住的衍圣公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邸,大成殿只比紫禁城太和殿矮三块砖。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自清代始帝王有了对孔子的三跪九叩。
历代衍圣公的女儿,与皇家的女儿同为金枝玉叶,极为尊贵。乾隆皇帝的女儿曾经嫁给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第七十三代衍圣公曾建慕恩堂感谢皇恩浩荡,现在曲阜孔林中所葬于夫人就是乾隆的女儿。而谁能迎娶显赫孔家的女儿在封建社会是万分荣幸的。

在山东阳谷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西湖镇有一村庄名孔桥村,村子本名张家寨,并无一户人家姓孔 ,村子的得名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这一带村子地势低洼,十年九涝,一到夏秋雨季,到处是水,一片汪洋。村里出过一个探花郎,孔家第三十三代衍圣公将女儿许配与德才兼备的探花郎。经过三书六礼的程序,终于迎来了完婚的良辰吉日。这一天孔家送亲的队伍敲锣打鼓行至村口,发现庄里泥泞难走、到处是水、不能通行,为了让金粉世家的千金小姐尽早拜见高堂公婆完成大礼,由孔府出资,由县太爷牵头,召集附近乡里乡亲,上下齐心修桥筑路,架起了一座美观结实耐用的拱桥,即方便自己又惠泽百姓,留下千古佳话,孔桥村也便由此得名。
(后记:2019年,山东省公安厅王海波处长率领一支十人乡村振兴团队到阳谷县扶贫,阳谷县辖区内西湖镇孔桥村是王海波驻地,欲从根本上扶贫,从挖掘文化开发旅游入手,请山东人文艺术研究院园林古建设计专家陈元鹏规划设计,嘱咐笔者帮忙挖掘整理孔桥文化,因此有此小文。)

【作者简介】邱燕(女),祖籍山东泰安肥城,早年从事教育,热爱文字,笔耕不辍,陆续在各大报刊、各大知名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数百篇;2018年主编红色经典专著《沂蒙精神·中国梦》;2020年获“中国诗歌春晚十大新锐诗人”称号;2022、2023年入选“山东省文联文艺两新创作骨干”。现居济南,任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